换上“新马达”,带来“心”希望——医院完成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

记者观察 2024-03-08 11:27:06

湘医快报融媒体中心(记者/朱琳 通讯员/杨浩 曾向辉 罗亦斌)近日,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首例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给患者82岁的心脏换上了仅有胶囊大小、强有力的“新马达”。手术的完成标志着医院起搏器治疗迈上新台阶,进入无导线时代,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更高效、创伤小的治疗选择。

传统起搏器、Micra、普通的胶囊外观对比 。

82岁的李爹心电图检查提示显著的心动过缓,随时有心脏停跳风险,诊断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

由于患者高龄、病情危重,需尽快置入永久起搏器,但李爹合并基础疾病多,且阿兹海默病、狂躁病史多年,难以配合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起搏器伤口感染的风险也非常高。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罗亦斌,芙蓉院区心血管内科主任孙翔,星沙院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许亮、曾向辉立即组织病情讨论,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为患者量身定制了缜密的手术方案,选择了无导线起搏器(Micra无导线起搏器)。该起搏器无需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脉冲发生器(起搏器),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而且Micra无导线起搏器直接植入在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学科团队保驾护航,手术团队在全麻下成功完成了无导线起搏器手术:通过股静脉穿刺,将Micra无导线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测试参数良好。整个手术过程耗时仅30分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影像显示起搏器位置良好。

罗亦斌介绍,传统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一线手段,自该技术问世以来,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使其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传统起搏器不同,Micra创新的无导线、无囊袋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较于传统起搏器,Micra体积减小了93%,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g。Micra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寿命预计为12年,同时1.5T/3.0T核磁共振扫描的创新功能,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整个手术过程时间短,植入成功率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相对传统手术方式更加良好。微创手术方式同时避免了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给患者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

0 阅读:99

记者观察

简介: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