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写手》:影视行业打工人的自我调侃

戏客 2024-04-04 14:17:42

‍电影《银河写手》由李阔、单丹丹导演,单丹丹、李阔、高群编剧,宋木子、合文俊、李飞等主演的电影在3月30号正式上映,豆瓣7.1分。

电影讲述了两个新人编剧入行之后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轻松幽默,立足现实,反映出了对行业现实的映射和批判。

《银河写手》是导演夫妻的第一部作品,在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得到非常热烈的反响,获得了最佳编剧、评委会大奖。

(导演单丹丹、李阔)

简单介绍一下两个主角:

张了一(右),戏文专业出身,有一个同为编剧的女友,脾气直接爽快。

孙谈(左),地质勘探专业,因为热爱投身于编剧行业,性格老实耿直。

两人刚刚合作写完了第一个长片剧本《七秒人》,信心满满地盼着作品在荧幕上映,跟朋友大谈特谈讨论导演到底是姜文拍好,还是闫非彭大魔来拍好。

但实际上,剧本能不能交到导演手中都是个问题——朋友给他俩介绍了个投资人,投资人贝勒对剧本是大为肯定,就是有个小问题——剧本得改。

估计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多行内人都会会心一笑,编剧从业者开始头皮发麻。

果不其然,他们改了一版两版三版…但最好的永远都是下一版,无论投资人这次夸改得多好,后面都会加一句“但是…”然后带来新的修改意见。

最终两人放弃,转而寻求下一个投资人。

新的投资人是业内知名影视公司的老总,他们也终于顺利签了约。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改剧本。

从文学责编到制片人,大大小小的意见他们都要听。

从男主的职业,到男主的名字,到男主的朋友是人类还是狗,大大小小改了一遍。改到失去信心,改到都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两人陷入了挣扎和困惑,对自己的能力和期待的未来产生了质疑。

电影里一句台词道出心酸:怎么一个剧本,除了编剧谁都有权力改?

片中另一个角色,张了一的女朋友可可,就是两人性格的对照组。

可可和他们不同,虽然也是没有作品的新人编剧,但她劝男友别跟甲方闹别扭,先有作品最重要。她说“事没成,咱们什么也不是。”、“编剧只是服务行业”。

可可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用写作能力写出甲方需要的剧本,仅此而已。

她没有跟甲方争执而产生的内耗和不甘,只是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打工人,照单全收甲方的意见。渐渐地,她的事业逐渐有了起色。

到最后,张了一和孙谈被开除,可可则新剧开机,进组工作。

近几年,描绘电影从业者拍电影的过程的“元电影”逐渐变多。例如《红毯先生》、《永安镇故事集》,以及本片《银河写手》。这些电影的出现,是电影从业者对自我的反思和调侃,也使得观众朋友们更加了解真实的行业现状。

比如两位主角办公地点是咖啡厅、食堂是小面馆;比如明明是自己辛苦写的作品,却不知为什么连署名都得不到;以及前文提到的不停地“改改改”…不禁怀疑编剧到底是作品的核心创作者,还是提供了一个方案让所有人改,直到每个人都满意的底层打工人?

另外,真的存在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剧本吗?

在不存在标准答案的行业中,这个问题似乎不好回答。

两位主角头疼的是,作为编剧,到底要坚持自己的创作标准,拒绝甲方糟糕透顶的修改意见;还是像可可那样,直到有了话语权再考虑去坚持自我呢…

两位主角的苦恼,何尝不是社会中其他行业打工人的苦恼呢。

自己的想法和外界的要求总是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差异,甚至是两个方向。

除了对现实的刻画,两位新人导演还在视听语言上进行了很多有趣的尝试。

比如,主人公因为担心版权被人恶意注册的情节而焦虑的时候,影片直接放了一张“ppt”列出了全国各地的版权保护中心的地址,为银幕前的同行提提醒。

常规作品的创作方式中,会建议创作者用情节和人物之嘴来表达观点。《银河写手》中直接把导演视角搬出来,是一种别有趣味的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

另外,影片中插入了一个“短视频”。

片中有一处提到了“《救猫咪》节拍器”,即编剧创作剧本的一个黄金公式。

为了使观众更好理解这个公式的使用方法,导演直接用短视频电影解说的叙事方式来科普:“注意看,这个女人叫小美,她今天…”

这个桥段为电影添加不少笑点,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不过,由于这个片段中,故事叙事和背景音讲解同时进行,导致节奏过快,可能对创作方法不了解的大众观众来说依旧有一些壁垒,难以马上消化。同时,影片某些镜头和叙事略有生涩和冗杂…

当然从整体来看,对于新人导演来说,本片的完成度已经非常不错。会叙事、有创意、有所表达,质量上乘,所以大多数观众也都给出了正面评价。

不难发现,很多从电影节孵化出的推出的新人导演的作品,都是灵气和创意并存,如《银河写手》、《宇宙探索编辑部》、《爱情神话》等。

年轻的电影人正在用极具个性的方式,回应着对当下生活中不同议题的思考、以及对不同题材的作品的大胆尝试。

回到本片所讨论的主题——编剧的生存现状。

张了一在被公司开除后,心情跌入谷底。无论是身边人的故事,还是自己人生中的起伏,早已让他疲惫不堪,追求梦想的动力渐渐消失,准备收拾包袱打道回府。

可是最后的最后,跟孙谈聊着聊着就聊出来新的故事火花…

“算了,不走了,把这个故事写完吧。”

张了一还是那个张了一。片中大字一出:人物没有成长。

更远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张了一和孙谈是先保证生存,接一些自己看不上的工作?还是追求理想,再次尝试推销自己的剧本?又或者,像电影的结尾那样,AI很快代替了真人编剧,人类写的剧本将成为历史…

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是,并不认为片中的人物没有成长,毕竟没有变化也是一种变化。

在被现实击溃后,主角依旧坚持了最初的自己,不想放弃自己内心喜欢和热爱的工作。即使行为上没有不同,但角色内在得到了另一种层次的磨练,从而升华了本片的主题。

戴锦华老师在《银河写手》的活动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

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有没有足够的爱推动你去做这件事,而做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已经是报偿了?(成功)是鼓励,而不是承诺,但我们可以朝着(成功)前进的过程,去收获爱,坚持和快乐。

现实错综复杂,每个选择都有每个选择的舍与得。

既然不存在“最正确的选择”,那不妨在面前无数条路径中,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的那一条吧。

ps:严禁私自转载!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xkxike@qq.com

0 阅读:3

戏客

简介:聚焦热门影视剧筹备,关注娱乐圈最有潜力的新生代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