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急诊医学等六个专业质控指标更新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05-18 13:25:43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5月1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其中急诊医学、病理、医院感染管理三个专业时隔9年进行了质控指标更新,同时新增脑损伤评价、放射影像、门诊管理三个专业质控指标,填补了专业空白。

国家卫健委官方解读指出,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质控工作的重要工具。构建科学、规范的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质控指标的发布有利于医学学科的标准化、统一化。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有了具体的质控指标,就有了提高治疗水平的确切‘抓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急诊科主任沈海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很多基层医院的急诊医护同仁都想要跟三甲医院“接轨”,这次质控指标的更新可以说为其提供了数据抓手,这种指标控制也将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最终达到提升患者治愈率的目的。

对比2015版和2024版急诊医学质控指标可以发现,新版质控指标新增了急诊IV级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心肺复苏(CPR)质量监测率、脓毒性休克1小时内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条目。

沈海涛解释,事实上,脓毒性休克1小时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心肺复苏质量等都是急诊相关专家共识中反复强调的急救知识。这些条目的列出可以让更多急诊医生把急救知识深深刻在脑子里,成为条件反射式的急救内容。

“而在急诊中, IV级患者往往指的是因白天无暇到门诊就诊,只能夜间看诊的非急症或亚急症患者,这些患者在门诊看诊时并不会采取静脉输液治疗,而到急诊则往往会要求静脉输液。”沈海涛表示,规范急诊IV级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一方面可以平衡门急诊治疗方式的均质化;另一方面静脉治疗是一种应急措施,不如口服药物安全,新条目的出现有利于提升IV级患者急诊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此外,质控指标还填补了脑损伤评价、放射影像、门诊管理三个专业的空白。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脱厚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例如,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等都是脑损伤患者救治时常用的监测手段,此次被纳入指标条目,有助于各级医院更加规范、自觉地对患者进行精准评估。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