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还是盖章?签合同可别弄错了

寂静山林语者 2024-05-10 12:29:29

合同生效的关键:签字还是盖章?合同“签字盖章”生效与 “签字、盖章”生效区别大得很?签合同一定要注意!

签字、盖章有区别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少不了和合同打交道,常见的合同形式有:工程合同、买卖合同、劳动合同、借款合同、保证合同等等。既然是签订合同,那就免不了签字盖章,有的合同要求签字,有的要求盖章,有的则要求签字加盖章。

签字:

名字是公民的代表符号,在合同上签名表示对合约的认可。签字符合人们日常习惯,也可以通过笔迹鉴定来确定签字人,能够保证签名人的真实意愿。但也会出现代签、仿冒、故意签错字等纠纷,举证难度大。

盖章:

印章是一件对内管理、对外交往的信物,如果在某一文件上加盖公司真实有效的印章,即对公司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盖章简单省力,但存在人章分离的情况,很难证明所盖印章是本人真实意思表示,且容易出现持有多枚印章、他人伪造、私刻公章等情形。与签字相比,单独使用盖章使合同生效的法律风险更大。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合同在当事人均签字或盖章时成立。也就是说,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法律法规没有其他规定的情况下,不管是签字,还是盖章,两者的效力是一样的,都能让合同成立。若合同当事人均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且合同内容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则合同一般自成立之时即生效。

“签字盖章”与“签字、盖章”

合同签订时,关于合同生效条款,有的约定“签字盖章生效”,有的约定“签字、盖章生效”,有的约定“签字并盖章”,还有的约定“签字和盖章”等等,不同的写法对合同生效有不同的要求,实际签署中,往往会因这细微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结果。

甲公司因资金周转需要,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乙公司为甲公司作保,在相应《保证合同》上加盖公司公章,合同约定“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生效”。后甲公司因经营不善,未能按时归还借款,银行诉至法院,要求甲公司偿还全部借款本息,乙公司为此承担保证责任。乙公司以《保证合同》没有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的签字,不能作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为由,否认合同生效。

法院审理认为,《保证合同》并未明确必须由乙公司加盖公章并经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后方可生效,“签字盖章”的生效条件下,只要求合同当事人有签字或者盖章行为,乙公司作为担保人在《保证合同》上加盖公章后该合同即已生效。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约定“签字盖章”的生效条件,通常理解为“签字或者盖章”,满足其一即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合同上一方当事人加盖了真实公章,但无负责人签字;而另一方仅有负责人签字,却无公司公章。这样的情况,只要双方并不否认合同的真实性,且认可的,也可以认为合同有效。

但需注意的是,“签字盖章”只能表明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并不直接产生合同生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是否有效还需结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综合判断。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签字并盖章”“签字和盖章”意思一样,二者均需满足时合同才能生效。令人混淆的是“签字、盖章时合同生效”,其中的“、”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换言之,签字与盖章是并列关系,约定“签字、盖章”的生效条件,通常理解为“签字且盖章”,必须同时具备合同才能成立、生效。

司法实践中,法院还会结合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来进行判断,如果专门设定了双方加盖公章与负责人签字栏目,如果甲方既签署了负责人姓名,也加盖了公司公章,而乙方仅有法定代表人签名未加盖公司公章,不具备双方约定的生效条件,一般认为合同未生效。

专业助力有法保

合同里看似一字之差、一个标点的不同,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对于双方当事人而言,签署合同前,应该仔细审查合同的生效要件是否齐全,重点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善;合同文字是否规范、准确;合同约定的交易内容及交易程序涉及的合同名称、约定条款等方面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针对签章的约定,建议使用“签名或盖章后生效”的表述,确实需要签字并且盖章的,则明确表示“合同需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名并且加盖公章后方可成立生效”,避免约定“签章”“签字、盖章”等模糊或争议的表述。

法保支招

签合同就是定规则,相关问题不能马虎。基于全面防控风险管理理念,加入法保网,建立专属法务部,可以享受合同下载、合同审核、合同定制、电子签章等专项服务。

专业法务会审查合同的内容格式,提示法律风险点,提出专业修改意见,弥补合同漏洞,帮助当事人理解合同内容。而通过对印章的电子化管理,使用“法保签”签订电子合同,用印便捷更安全,可以避免印章盗用、乱用现象,全面降低风险,加速业务进程。

注:文中人名为化名,引用事件信息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3

寂静山林语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