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老子这三条金玉良言,往往能大大提升你的处世段位

泄天机 2021-12-14 17:01:08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争辩,比如“读书有没有用”、“学历有没有用”、“人活着有没有用”。我们也不管争辩的结果,先谈谈什么是有用这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评价一件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常常以是否“有用”,能否给我们带来价值来作为评价标准。

对一个人的评价,我们也常常如此,但是当我们用此种方法来评价人,这个拥有生命的有机体的时候,我们无异于将其分解为一个没有生命的事物。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在这种评价之中消失,当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明确的度量来计算一个人的价值的确有助于此,但是否除了以“有用性”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还有其他标准?

一个东西的“无用”是否意味着其丧失价值呢?

此时,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会回答,以其成功与否做为评判标准。事实上,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失败是成功必要的过程,而且就算成功了,也不是永恒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成功与失败都不是永恒的,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实际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老子早在《道德经》中用三句话把这种关系讲得很清楚,悟透老子这三条金玉良言,往往能大大提升你的处世段位,一起来看看吧!

01无用,是无中生妙用‍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句话是老子对宇宙的本体“道”的形象说明,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见的“虚体”是“无”,但是在这“虚体”之中具有无穷的能量。

老子说明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特性,当我们以其智慧的眼光去发生生活之时,会发现当一件事物丧失其有用价值的时候,往往也是其价值最大化的时候,这个价值最大化非“有用”而是“妙用”。

“有用”和“妙用”的区别在何处?

老子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徼和妙是“道”的两个属性,是有限性和无限性,可看作有和无的关系。从老子的理论可以知道,“有”不是根本,“无”才是根本。对于人而言的话,即精神是外在实用事物的根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无用,是无中生妙用。”

“无”不是空白,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反倒认为“无”是万物的根基,一切都从无中产生。

“无”在老子的眼中不是冰冷的、死寂的、无生命的,而是一片充满着无穷生命力的氤氲之地。因此老子才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切生命都是从这虚体之中产生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持着存在,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追求无限的东西,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焦虑不安充盈在现代都市之中,当歌德在《浮士德》中宣告对知识的反叛,这也预示着现代人以理性的知识去掌握无限的自然必将给自身带来的苦恼。

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自主或者不自主尽所有可能去占有一切事物,而暴露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焦虑时,有没有深刻的思考过,这种不安和焦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难道尽可能的追求多的事物有错吗?我们不妨先把这一问题搁置,去弄清楚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我们是否曾真正的拥有过事物。我们所拥有的是什么?

这个从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评价可以看出,我们评价某个东西往往以其是否功能正常的运作,对人是否产生使用价值来做为评价标准。

比如对于手电筒而言,我们以其是否能发射光线,给人照明来做为价值评判标准,对于汽车来说,以其是否能开动,载人做为其价值评判标准。但是总有一些事物是例外的,这些事物有可能是不实用的,是“无用”的。

又比如艺术,我们很难就艺术自身而言找到其实用的价值,就个人的吃穿住行似乎哪样都不满足,足足是一个“无用的东西”,但就是这个无用的东西却伴随着人类存在。在原始人的骨链、洞穴中都可发现艺术的踪迹。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因为过度的注重事物的功利“有用”的一方面而忽视了“无用”的方面,忽视了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而使得自身陷入无限的焦虑和不安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以无为本的思想一次一次的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注重事物的无用价值。而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相关。悟透了这个道理,往往能大大提升你的处世段位。

02水低成海,人低为王,放低姿态才是高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同理,人低成王,做人谦虚低调才是王道,做人要虚怀若谷,才能积蓄更多福气。很多时候,一个人暂时的低头不代表此人的退群,而是以退为进,等待进取的时机。

谦虚是人的一种境界。《论语》中记载:“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有傲骨,在保持内心的坚强之时,在外表也保持着谦虚,而小人虽然具有傲气却丧失了傲骨。

谦虚的根源在于充实的内心,一个具有充实精神世界的人,不需要外表的张狂来掩饰内心的空虚,而是以其虚怀若谷的姿态为人处世。同理,只有以谦虚的姿态处世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

齐白石先生曾记录自己和梅兰芳先生的一次邂逅。此时的齐白石名声不显,但是梅兰芳先生早已名满梨园。

齐白石去参加一个宴会,见席间都是名门望族,只有自己是平民百姓,且衣衫普通,不受待见。

他窘迫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梅兰芳走了过来,客气地和齐白石寒暄,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后来,梅兰芳想拜齐白石为师学画。其实,以梅先生当时的名气,完全不用对齐白石毕恭毕敬的。

可梅兰芳不仅恭恭敬敬地行了拜师礼,而且每次请教,齐白石也不藏拙,尽所能地将自己所知道的教给梅兰芳先生。

正所谓“水低成海,人低成王。”只有放低了姿态才能收获更多。悟透了这个道理,往往能大大提升你的处世段位。

03片段不是结局,直面逆境,终会否极泰来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暴风骤雨看似来势凶猛,却不能超过一天,接下来必然就消失了。谁造成这样的自然现象呢?天地。天地造成的现象都不能长久,那么更别提人为了。

成功与失败虽然只是暂时的,但不意味着人生的虚无,人们忙忙碌碌的追求着成功却往往忘记了追求所谓叫做成功这个事物的最终目的。

有一次商业讲学,讲师向商界精英讲授自己成功的经验,此时到了提问环节,一位学生向讲师提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成功”?讲师的回答是:“因为这是生意。”

讲师的答案应该没有让位商业精英满意,但讲师的回答也没有错误,“生意场如战场”,这是一片激烈竞争的场所,有成功者当然也有淘汰者。

对于商业而言,强调成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成功应该不是地位和金钱来决定的,更来自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而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往往受其对价值评判、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只有理解以上者才能理解幸福的意义。

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时间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难以相信一个只有成功信条的人生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只在乎成功,这必将是一个没有色彩单调无味的一生。

通往成功的路往往要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挑战,如何面对这一过程,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失败是人生的调味剂,当我们处于失败时,不必要过于的悲伤,我们大可细细品味它,以第三者的姿态静观人生的风暴。现阶段所有的苦恼都将是步入下一阶段的基石。

当然,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我们坚信黑夜一定会过去,光明也一定会到来,再大的狂风暴雨也只是暂时的,是不会持久的。

当我们处在暴风之中,我们要深刻的明白片段不是结局,直面逆境这个道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承受它,不屈服它,相信一切终会否极泰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次感悟都是一次境界的提升,悟透老子这三条哲理,也许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处世段位。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1 阅读:711
评论列表
  • 2021-12-15 22:32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可以知道这些答案,我把所以知识,全部在融合来融合去,全部知识,看

  • 2021-12-15 22:31

    明白了,,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是什么意思 来是人类通通所以的知识,万物之中,你们一样理解,天行健,厚德载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情无义,有情有义,生,死所作所为,争强好胜,打打杀杀,反反复复,理解了吗,而且这些知识,让你们认识,又不认识

  • 2021-12-15 22:29

    又吹牛逼,,你们领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