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头疼的李奇微:志愿军几次致败的始作俑者

凡波说国际 2023-02-09 01:04:06

比较朝鲜战场的联合国军前两任司令官,如果说麦克阿瑟已经飘了的话,那么李奇微显然更冷峻、更凶悍,他的到来给志愿军带来一股股寒意。

当他接替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之后,接到任命的次日就出发上路,于圣诞节午夜飞抵东京,赶赴联合国军总部。

要知道,圣诞节在欧美相当于我国的春节。但他以马不停蹄,来面对戎马生涯中一次最重要的任命,颇有点万里赴戎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跨过鸭绿江》剧情至此,为之一变。

身材挺拔,面色冷峻,喜欢亲临前线的他,很职业,穿着富有硝烟气息的作战服,上面标志性的挂着两颗手雷。用他的话说,是随时准备与敌军同归于尽。

让我们来看看李奇微的简历:

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任第82步兵师师长,并主持将该师改编为空降师。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先后协助策划了西西里岛和“霸王行动”的两次空降作战。诺曼底登陆时,他作为第82空降师的师长随部队一起伞降在法国。战后,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陆军副参谋长等职。

李奇微确实非寻常之辈,他来到朝鲜战场后,很快通过深入前线潜心探究,发现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

一一“礼拜攻势”。即志愿军每次战役的攻击时间都在七天左右,他从情报判断分析是受粮食和弹药补给所限。

一一“月夜攻势”。长于夜战的志愿军部队,往往在农历十五月圆夜前几天发起攻击,随着战役的深入,夜晚会越来越亮,这样便于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相应的,李奇微制定了臭名昭著的“磁性战术”。

志愿军当时基本上是“晚上攻,白天守”。

当志愿军夜晚发起进攻时,美军会利用机械化行军速度快的优势,撤退的距离在25公里以内,而22公里正是志愿军一个晚上行进距离的基本上限。而这时,美军还会呼叫大量的空中和后方的远程火力,对追击的志愿军进行远程火力杀伤。

而到了白天,其主力部队则回过头来,利用行进速度快和远程火力优势向我压上来,从而给我军造成杀伤。

说白了,就是像有磁性一般粘住你:美军退却时,你追击也只能在他的安全距离之内;他攻击你时,则会是短距离。

这只是每天的攻守,每月的攻守和每次战役的攻守也是这样。

李奇微是有想法、行动力很强的将军,策略明晰,思路清晰,并很快付诸实施,堪称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遇到的最难缠的对手,他的“磁性战术”确实令我军头疼。

第三次战役,当志愿军还在下汉城、挺进三七线时,他已在谋划新的攻击,并很快付诸实施。

到了第四次战役,终于露出了狰狞的獠牙。金一南将军评价说:“我军几个该拿下的点都没有得到”。

五十军和三十八军血战汉江南岸,都是拜“磁性战术”所赐。

砥平里之战是志愿军少有的一次败仗,激战两天两夜没有攻下来,与美军的伤亡比至少达到了8比1。此战的始作俑者,也是李奇微。

李奇微把第8集团军从士气低落、被动挨打的泥潭中拉出来,并遏制了志愿军的攻势。他的作为和建树,为美国陆军树立了难以企及的样板。

《跨过鸭绿江》昨天的结尾,李奇微被他的老师和上级麦克阿瑟涮了一道。新闻发布会上,后者把李奇微刚交给他的“屠夫行动”战役想定记到了自己帐上。

麦氏和记者都开始离去时,李奇微沉郁地坐在观众席,目视远方……

不久,杜鲁门总统解除了麦克阿瑟的兵权,李奇微接替了“联合国军”总司令。

美军予李奇微以极高评价之余,认为他缺少点作为名将不可或缺的冒险精神,比如法国的拿破仑、美国的巴顿那种激情四射的搏杀。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在朝鲜战场如果他再多冒些险,战果会更显著。

我是珍珠大笑,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喜欢 “读旧书唱老歌喝陈酒品新茶偶尔吟风弄月” ,欢迎关注!

1 阅读:116

凡波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