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70岁寿辰,亲自派车去接毛远志: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来看我

味谷话 2022-06-27 09:25:50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句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也是毛主席爱子教子,爱侄教侄的真实写照。

在毛主席的家人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她叫毛远志。毛远志,何许人也?外界很少听说过,更不了解她的家庭情况。

每次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瞻仰遗容时,她都悄然而至,默默而归,签字簿上从未留下她的大名。在工作单位,当有同事提到毛主席时,她或者说“毛主席”,又或者说“老人家”,从不提她自己。

那么,毛远志到底是谁?和毛主席有着怎样的关系?

多舛的童年——铁窗下的小女孩

毛远志是毛泽民和王淑兰的女儿,也是毛主席唯一的亲侄女。1921年,毛泽民随大哥毛泽东参加革命后,就长期在外奔波,很少回家。王淑兰则在家参加妇女工作,还要抚养孩子,生计维艰。

大革命失败后,王淑兰和女儿被迫离开韶山,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到了长沙,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幼小的毛远志跟随母亲一起讨饭,打工,经历的种种磨难。后来,又跟随母亲以乞讨为掩护,进行了地下交通联络工作。

1929年,王淑兰不幸被捕,刚满6岁的毛远志也随母亲被关在了长沙陆军监狱。那年夏天,毛远志在监狱里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名叫华初,华初是随做农民协会妇女主席的生母罗醒被捕入狱的。

那个时候,王淑兰是女牢中的党小组长,这对不起眼的小兄妹,经常要挤出铁门,为男牢和女牢之间传递信息。

有一次,兄妹俩捡到一颗很鼓的南瓜子,就把它种在监狱里的厕所旁边。几个月过后,绿茵茵的瓜蔓爬满了墙,在厕所的顶端,还开出了许多金黄色的花,两个孩子喜欢地不得了。

然而不久,瓜蔓就被看守连根拔起,孩子们哭得很伤心,因为那绿色,是他们心中的生命,而那金黄色,则是他们的自由的梦啊!

1930年春天,一个瓢泼大雨的夜晚,监狱里押来了一个异常端庄的少妇。她身穿旗袍,外罩一件绿色的毛坎肩,手里提着一个柳条箱,怀里还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那是一个多么漂亮的“白胖小子”啊!

然而,被雨淋湿后的孩子高烧不止,仅仅在母亲怀里咳嗽了两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孩子母亲痴呆地望向窗外,给这两个未成年的兄妹刺激太大,他们恐惧地抓住妈妈的衣角,寸步不离。

后来,兄妹俩才知道这位年轻的阿姨姓李,大革命失败后,她那任中共广州区委书记的丈夫牺牲了,她一人抱着遗腹子欲回到湖南岳阳,最后在火车上被捕。

之后的几个月,兄妹俩总是围着李阿姨转,努力让李阿姨高兴起来。李阿姨很坚强,她不仅积极参加狱中党组织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写了痛斥蒋介石、何键的文章。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文章最终被特务搜了出来。1930年7月10日,李阿姨被押赴刑场,她在就义前发出响亮的呐喊:“打倒蒋介石,打倒何键!”

就在李阿姨被枪杀后不久,彭德怀率领红军攻打长沙城,王淑兰和狱中的同志获救。

由于敌人疯狂反扑,红军主动撤离。王淑兰因为小脚的缘故,不便随红军行动,就留在了当地坚持地下工作。

罗醒则被任命为浏阳县二区苏维埃妇女主席,后随红军撤退。临行之际,她把儿子华初托付给王淑兰,此后,华初便成了王淑兰的儿子。

在革命最为困难的时候,毛远志、华初跟着淑兰妈妈奔波于长沙、衡阳、湘乡、湘潭等地,从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

她们常常住在简陋潮湿的茅棚,吞咽刺口的菜根。有时,也会假扮成达官贵人的眷属,为党组织转移经费。

白色恐怖的革命低潮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常常带着照片潜入韶山,突袭搜捕毛主席的亲人眷属。有多少次深更半夜,敌人突然闯进村子,正在熟睡的两个孩子只好跟着妈妈,踉踉跄跄地躲进庄稼地和山林之中。

有一次,敌人突然包围了她们的住所,好在地下交通员毛福生急中生智,将两个孩子装进舀米用的木桶顺水漂走,这才脱离了虎口。

后来,由于革命形势愈发恶劣,王淑兰只好忍痛割爱,将两个孩子寄养在老乡家。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毛远志从小就饱尝了各种辛苦,她曾沿街乞讨,也做过小工,后来还被迫做了童养媳。

恐怖、流浪、饥饿这些苦难无不在虐待着毛远志幼小的身心,以至于影响到她后来的身体健康。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毛泽民的提议,党组织通过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于1938年的春天,将毛远志和华初送到延安学习。

那年3月,毛远志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来到了伯伯毛主席的身边。到达延安的当晚,毛主席派人将毛远志接到凤凰山(当时毛主席住在凤凰山)。

毛主席见到亲侄女很高兴,他吃着毛远志带来的云片糕,连声说:“好吃,好吃,多少年没有吃到家乡的东西了。”

接着毛主席又问起家乡的情况,毛远志都一一作答。毛主席说:“你原来还有个哥哥,7岁那年得肺炎夭折了。”

这是毛远志第一次听到哥哥的消息,要不是毛主席告诉她,她还不知道自己有个哥哥。

接着,毛主席又问:“你妈妈现在怎么样?”

“妈妈把我送到汉口,就折回湖南了!”

“四嫂(毛主席对王淑兰的称呼)是很会说话的,死人也会被她说活。”说罢,毛主席和毛远志都笑了。

临离开时,毛远志提出要参加八路军,要去抗大学习。毛主席说:“你年纪还小了点。”并顺手在纸上写了5个字,要毛远志念。结果毛远志被考住了,连一个字都不认识。毛主席笑着说:“你应该先补习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化,再去抗大或者别处学习。”

就这样,毛远志来到了鲁迅小学(后为保育小学)读书。

当时毛远志已经15岁,在同学中年级是最大,文化基础知识也和别人相差很多。因此,不管是放假,还是平时上课,她都一头扎进学校,废寝忘食地补习功课,希望能尽快赶上其他同学。

一段时间紧张地学习过后,毛远志很想念毛主席,于是在5月的一个星期天,她和章淼洪一同去看望了毛主席。

谈话中,毛主席问毛远志:“你是哪年生人?”

“1923年,农历3月30日!”

毛主席随手翻了一下日历,高兴地说:“今天不正是你的生日吗?”

“是吗?我还不知道呢!这真是碰巧了。”

“好嘛,你们两个就留在这我里吃饭。”毛主席让工作人员弄了点菜,还煮了些挂面。这顿饭,毛远志吃得很香,以至于回来的路上,她都是蹦蹦跳跳的。

毛远志第一次和毛主席住在一起,也是最后一次和毛主席住在一起

那是毛远志刚从湖南来到延安的时候,因为吃不惯小米饭,加上想要节省吃饭的时间。于是,她就常用水泡小米锅巴,唏哩呼噜地吞下去。结果,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式,让她把胃给搞坏了,经常胃疼。

有一次,毛远志去毛主席那里,秘书了解这一情况后,给了她一元钱,让她胃疼不能吃饭的时候,就去买一碗茶油喝。

后来,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就问毛远志:“有些人吃小米不习惯,你吃得惯吗?你要是吃不惯,就得饿肚皮哦!”

事后,毛远志将那一元钱还给了毛主席的秘书,她明白,毛主席希望她能和同学们一样,不能有特殊。

毛主席从不允许他的亲属有特殊照顾,但对那些合理要求一样会及时解决。1939年,孟奇从湖南来到延安,带来了王淑兰的口信,要毛远志好好学习。

孟奇说:“你妈妈现在过得很苦,仍然是以讨米为生干革命。”

听到这里,毛远志和华初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反应了这一情况,并希望组织能给以生活接济。毛主席虽然没有直接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只是让她向上级反映。

后来,这件事按照组织的原则,反应到陈云同志那里。陈云同志问毛远志:“要寄多少钱?”毛远志想了想,回答说:“20元就够了。”因为要求合理,组织迅速给予了援助。

1939年9月,毛远志补习完小学5年级的课程,就被调到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一同去的还有华初等几名同学。

那时候,毛远志觉得自己年轻,好强争胜,又因为自己读书少,文化程度低,就更加拼命地工作和学习。有时,她一连两三个夜晚都不睡觉,没有注意劳逸结合,时间久了,就落下头痛的病根。

1942年,毛远志头痛欲裂,就来到延安医院看病,顺路到杨家岭看望毛主席。刚一进门,就看见毛主席同几位客人吃完饭,警卫员正在收拾碗筷。

毛远志说:“不要拿走,我还没吃饭哩!”

毛主席疼爱地说:“赶了50里山路还没吃饭,饿坏了吧,那就赶紧吃吧!”说完,还让警卫员拿出几个菜来。

不多时,警卫员端来三个烤辣椒,这是毛主席爱吃的菜,也是毛远志爱吃的菜。她端起碗,把桌上的剩菜一扫而空,这种节约粮食,不挑剔的做法,让毛主席非常满意。

吃完饭以后,毛主席对毛远志说:“学了文化,会写信了,你写的信我收到了,你经常头疼,我也听说了。”

当时,在座的客人还问毛远志多大了?是否申请入党?

毛远志非常自豪地说:“我已经是正式党员了!”

“你入党了?”毛主席半信半疑地问道:“什么时候加入的?”

“我1938年10月就已经是预备党员了,只因为我年纪不满18岁,硬要我做了2年半的预备党员。”

毛主席听后幽默地说:“哎哟,你好辛苦哟!”

“辛苦倒不是,就是有些着急,我想要是不成为共产党员,就不来见您!”

毛主席恍然大悟,说:“原来你这么久不来看我,是因为这个原因。”

那天,毛主席很高兴,拿了一叠纸和两支笔送给毛远志。要知道,当时边区受经济封锁严重,纸和笔都比较困难,能够获得这些学习用品,那是相当珍贵了。

同时,毛远志也明白,这是毛主席对她学习,工作上的鞭策。

因为毛远志来延安是看病的,毛主席对此很关心,他慈爱地说:“你今天就不要回去了,在我这里住上两个礼拜,一面就近看病,一面学习,正好你妹妹(李讷)和她妈妈住医院去了,你就住在她的窑洞,吃饭就同工作人员一起吃。”

当天晚上,毛远志睡得迷迷糊糊,警卫员将她推醒说道:“快起来吃饭了!”

原来,毛主席习惯夜里工作,白天的饭也移到了晚上来吃。警卫员送来一个猪蹄,毛远志在迷迷糊糊中吃完,接着又倒头睡下了,她实在是疲惫极了。

过了两天,毛主席问毛远志:“你的头痛是不是好点了?”

毛远志回答说:“现在不加班,是好了许多!”

“那好,你就再休养一段时间。”

一个星期过后,毛远志怕会影响到毛主席的工作,就提出要回去。毛主席说:“咱们不是有公子协定吗?你住两个礼拜。”

“我觉得头痛好多了,我要回去工作。”

“你们年轻有年轻人的想法,跟我住在一起可能过不来吧!”

最后,毛远志还是告别了毛主席了,回到了二局。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跟毛主席住在一起。

1943年,毛远志被调到西北局工作。有一次,她对毛主席说:“伯伯,我要去前方工作了。”毛主席点了点头,笑着说:“你还想远走高飞啊,我看你还是先把头痛治好。”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毛远志就因为头痛,被送到西北局农场养病,农场就在枣园,离毛主席的住所很近。

那时候,毛主席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会惦记毛远志,不仅送来糊墙的报纸,还让警卫员把他不舍得吃的风干鸡送来。

谈到毛泽民,气氛变得沉重,毛主席说:“他已经壮烈牺牲了!”

1945年8月份,抗战胜利了。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1日回到延安。

刚回到延安不久,毛远志就急忙跑去探望,这次同去的还有余建新(毛泽民的战友)和曹全夫(毛远志的爱人)。

见到毛远志有了爱人,毛主席很高兴,他留大家一块吃饭,一边吃饭,还一边询问去曹全夫的家庭情况,有些像父亲在考察女婿。

当毛主席得知曹全夫是一个穷学生出身,来延安参加革命,上了抗大,现在是从敌后回到延安学习时,他微笑地点了点头。

那时,中央正组织大批干部去东北,创建新的解放区,毛远志也要去。于是她对毛主席说:“我要到前方去了。”

“要去哪里?”

“我想和全夫一起去东北。”

毛主席点了点头:“你们也应该远走高飞了,去锻炼锻炼。”

谈笑之间,余建新突然拿出毛泽民的照片问:“主席,你知道毛泽民同志现在在哪吗?”欢乐的气氛瞬间凝固,毛主席眉头紧锁,嘴角抽动了几下,半晌,才轻声说:“他已经壮烈牺牲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毛远志。多少年来,她一直在等待,盼望爸爸归来,胸中也埋藏了许多话要同他诉说,而现在,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

毛远志极力克制自己,不要当着毛主席的面悲伤,可那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地往外流。她捂住脸,离开了饭桌,躲到房间里去了。

半个小时后,毛远志重新回来,她看见大家都没有吃饭,沉重地坐在一边,就赶紧擦干眼泪,走到毛主席身边,斩钉截铁地说:“伯伯请放心,我会坚强起来的。”

毛主席慈爱地看着毛远志,鼓励道:“你的工作和学习,我都是放心的,从今以后,你要像你爸爸一样,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问:“远志,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来看我?”

1963年,毛主席70岁寿辰,毛远志和李敏相约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自己出钱派车去接。一见面,毛主席就说:“远志,你来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来看我,信也不写,你的头疼病好了吗?”

是的,说起来已经有十多年了,这期间除了李敏结婚那次,毛远志没有再去看过毛主席,信也没有写。她不是不想念毛主席,而是觉得不能去打扰毛主席的工作和休息,另一方面,她总是有意回避这种关系。

那天晚饭过后,毛远志正准备离开,就听见毛主席说:“远志,来!”

毛远志听见后,赶紧坐到毛主席身边,她可以清楚地听到,毛主席的鼻子有些不通气,于是便问:“伯伯,你有点感冒吧?”

“这感冒,不发烧就不要紧的。”毛主席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人啊,随时都可能会死……”毛远志知道,毛主席现在讲起死的问题,是他对做寿的回答。

后来,毛主席又一连问出好几个问题,比如:“今年多大了?还在中组部工作吗?现在几个孩子?”等等。

就这样,毛远志陪着毛主席,轻松愉快地谈了好一阵。那天,毛主席很高兴,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合影。

再之后,毛远志就很少有机会去看毛主席了。

毛主席逝世以后,毛远志曾三次守在毛主席身边,哭着久久不愿离去。有多少个夜晚,毛远志一次又一次静悄悄地漫步在纪念堂的外面,在月光的照映下,她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带着微笑,来到她面前……

0 阅读:24

味谷话

简介: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