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范同寿:丁宝桢的勤政爱民执着,与贵州地域文化的熏陶有关

天眼新闻 2024-05-23 10:30:38

编者按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原名琼选,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政治家、改革家、晚清名臣。咸丰三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因军功加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创办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是洋务运动重要人物;智杀太监安德海,曾国藩称其“豪杰士也”;推行盐政改革,打通川黔盐运通道,解决贵州百姓用盐困难;治理黄河、修缮都江堰,被誉为水利专家;逝世后赠为“太子太保”,谥“文诚”,入京师贤良祠,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纪念。有《丁文诚公奏稿》《十五弗斋诗存》《四川盐法志》等传于世。

2023年10月,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在央视的热播,让关于这位晚清名臣被更多人认识,其清正廉洁、报国爱民的一生在新时代被以各种创新形式再现和传播,而其中那些具备当代价值的优秀品质,更让当下的人们津津乐道。

真实的丁宝桢,在文史研究者们眼中是什么样子?他们最看重丁宝桢品质中的哪些东西,以及对这位名噪一时的晚清人物做怎样评价和表达?记者就此采访了历史学者、《贵州历史笔记》作者范同寿。

历史学家范同寿从丁宝桢身上,看到的是贵州历史上名人、名宦的共同特点,他认为晚清70年中,有不少贵州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咸丰至光绪年间被赞清正廉洁,毕生致力于报国爱民,死后入祀贤良祠,特准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的丁宝桢就是其中之一。”

在范同寿看来,丁宝桢和同类者身上所具备的勤政、爱民与执着,与贵州地域文化的熏陶有关。“从东汉时开创贵州教育的尹珍,到两晋时保境为晋的谢恕,明洪武年间顾全大局的爱国女土司水西奢香与水东刘淑贞,再到清前期的骑龙周氏双杰,这些人无论在朝、在野,大都极重视民生,关注地方稳定,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山地高原地域文化中的和谐、勤勉与坚韧。”

由于电视连续剧的播映、大量媒体文章的刊发、各类学术会议的召开、纪念活动的举办,丁宝桢已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对此,范同寿一如既往地观点鲜明,他认为文艺作品往往侧重于故事情节;报刊文章不免文字简略;各类纪念会主要起到宣传与忆念的作用。但对这位从黔西北走出大山,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丁宝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和对其一生的评价,才是最需要让大众了解的。

丁宝桢像。

除了勤政爱民、勇立军功,丁宝桢一生的主要政绩还集中展现在治理水患、图强办洋务、改革盐政与发展地方教育等方面。范同寿对丁宝桢的这些政绩逐一进行讲解评价,认为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是后人对丁宝桢宦海生涯的客观定位。

丁宝桢的成长,跟家风有关。范同寿在其《贵州历史笔记》一书中几次提到丁氏家训对丁宝桢人生的影响:“在丁氏家训中,有一条由其祖丁公俊以诗的形式定下的世规,内容主要为:世代忠良、精忠报国、廉洁奉公、尊老爱幼。从丁宝桢入仕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不仅没有违训之处,反使世代传承的家训得以发扬光大。”

丁宝桢在湖南、山东、四川任上,一直以清正廉洁著称。范同寿说,他为官廉洁,出发点是爱民之心,这样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家属教诲中。“诚如其在给长子丁体常(署山西浦州知府)家书中所言:‘至做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而丁宝桢本人也时时自省,坚持‘民事即己事’,决不忽略延玩。尤其在廉洁方面,他对其子的告诫便极为透彻:‘银钱一事尤须清白,局中点滴均须归公。每月必将一切收数、支数各项,详细开折,呈送查阅,以昭清晰。不可一毫苟且。’这样的原则,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对从事公务者仍具有可贵的警示作用。”

丁宝桢手迹《丁文诚公家信》。

“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的说法,在丁宝桢身上完全失效。“在他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不仅与‘贪’字沾不上边,反而‘克已奉公’,多次将俸禄用于公务,以致临终时落得一贫如洗。”范同寿说。“贵州初起”时,丁宝桢即倾家财招募乡勇,以致事后竟无钱遣散所募之兵。而募兵们说:“你都倾家财解难,我们还要求什么呢?”于是众人散去。可见优秀品质是具备感染力的。

怠政、懒政一直是封建时代奸滑之徒的为官之道,相比之下,丁宝桢的勤政显得鹤立鸡群。这从他治理黄河、修缮都江堰时亲赴工地,恪尽职守中可见一斑。而他的刚正不阿,体现在最被人津津乐道并加以演义的“前门接旨,后门问斩”宦官安德海一事。范同寿说,对于这件事,《清史稿》中仅有140余字的简略记述。“民间因丁宝桢竟然敢于诛杀深得慈禧太后宠幸的安德海,对其胆识与勇气极为钦佩,故演绎出许多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但这并无损于丁宝桢刚正不阿的形象。”

生活于中国近代大变革背景下的丁宝桢,不仅具备诸多传统美德,也拥有珍贵的创新品质。在当时近代思潮的影响下,他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维,大胆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先后创办的上海、四川两个机器局。他还大力发展地方教育,在山东建尚志书院,传播儒学经典,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并创办了山东的第一个近代官书局——山东书局。至于在四川任上改革盐政,“受益最多的是本省不产盐、民众备受淡食之苦的贵州。”范同寿说。

范同寿认为,名噪晚清社会的丁宝桢,是近代贵州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以勤政爱民第一要务,刚正廉洁,敢作敢当,取得了同时期官吏难望项背的政绩,直到临终还遗疏奏陈:“外洋和约,万不足恃,止可以安为攘,不宜重外轻内......勿以财用不足而近言利之臣,勿以时局多艰而行苟且之政,固结民心,即所以深固国脉”,其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历史图片由赵青提供

编辑/陆青剑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