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李敏回韶山见到堂叔后瞬间落泪,这才明白父亲最后的嘱托

天下聊国际 2023-09-05 16:32:11

1976年,毛主席病榻前召来了李敏和李讷两姐妹,他的话语如悠扬的古曲,渐入她们的心坎:“我的时日无多,有一事,务必铭记于心。故乡韶山还有两个堂弟,生活艰辛,你们要常回去看望他们。”

眼川涌动,姐妹俩心满溢于言表。毛主席怀念韶山的乡亲们,这份深情让他们感同身受。

然而,故事的序章要回到1966年,那时李敏因工作原因前往湖南,怀揣着去韶山看望堂叔的心愿。然而,命运的捉弄使然,工作计划发生变化,时间紧迫,她不得不放弃。

当毛主席得知李敏去了湖南但未去韶山时,内心愤怒:“你怎能如此漠视故乡的乡亲们?”初时,李敏对父亲的不满难以理解,直到1977年,她才得以回到韶山,见到了堂叔,明了他的生活如何艰难,毛主席遗言的深意方才显露出来...

在韶山水库大坝脚下,有一个叫东茅塘的地方,毛泽东年轻时曾在此读书。在一栋朴素的房子里,住着一对老人,张玉莲和毛泽连,正是毛主席挂念的亲堂弟。毛泽连不同于毛泽东,默默无闻,生活平凡。他个子高大,有些驼背,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依然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时事。

1925年秋,毛主席回到家乡韶山,大力推动农民运动,建立党支部。与毛泽连年龄相差20岁的他,虽无学历,但明白兄长正在从事伟大事业。于是,他主动提出要充当通讯员,负责警戒任务。在组织会议期间,毛泽连承担了放哨任务,保护了会议的安全。农会办得越来越好,但隐患也逐渐显现。

一个寒冷的冬夜,敌人得知了毛泽东办农会的消息,派遣湘潭县长赵恒哲前来逮捕毛泽东。幸运的是,毛泽连及时发现了敌人的来临,用声音和灯光警示着党组织的同志们,让他们成功逃脱围捕。毛泽连的眼疾在那一刻被埋下了伏笔。

然而,这段时间内,毛泽连却在毛泽东一家共度。与三哥、三嫂的交往中,他的思想逐渐觉醒,决心加入革命。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他积极学习,虽然眼疾困扰,但仍然努力支持革命事业。

然而,一次夜晚,毛泽连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在黑暗中,雨水突降,火把熄灭,他摔倒在泥泞的路上,撞伤了左眼,流血不止。回家后,他匆匆自行包扎伤口,未能及时处理,导致左眼失明。

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毛泽连并未气馁。党组织认为他的眼疾不宜参与革命活动,未让其加入党,但毛泽连仍不放弃支持革命,通过秘密送信等方式,默默为地下党组织贡献力量。他常常回想起毛泽东临行时的话语,坚持了下来。

1949年,湖南韶山解放。南下的第四野战军派人寻找毛主席的亲属,毛泽连和表弟李轲前往北京。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毛泽连和李轲成为第一批来看望毛主席的亲属。

然而,由于政务繁忙,毛主席未能当天会见他们,定于第二天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会面。当他们首次见面时,毛泽连紧握着毛主席的手,激动地称呼:“主席三哥!”毛主席也同样激动地喊道:“润发九弟!几十年不见了啊!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啊!”

在交谈中,毛主席询问了毛泽连的眼疾情

毛泽连坚守家乡,勤奋耕种,同时也继承了毛泽东的教诲,将家风传承给下一代。他的子女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这种家风的传承在韶山村里也逐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韶山村,毛泽连一家成了许多人仰慕的榜样。他们的勤劳、朴素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感染着周围的村民。这一家人以身作则,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社区,都一直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为村庄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毛泽连的孙辈们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学习努力,秉承着父辈的家风,始终保持谦逊和坚韧的品质。他们理解家族的历史和责任,不仅自己积极投身社会,也在家乡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毛主席的关心和鼓励下,毛泽连一家人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尽管生活仍然不富裕,但他们的坚韧和勤劳让他们能够渡过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在韶山村,毛泽连一家被认为是毛泽东的亲属,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特殊或傲慢。相反,他们一直以普通农民的身份生活和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家乡和社会贡献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家庭背景如何,人们都应该保持谦逊、坚韧和奉献精神。毛泽连一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成为了家乡的榜样,同时也传承了毛泽东的家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心怀坚定的信仰,秉持高尚的品德,就能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继续传承下去。

在韶山村,毛泽连一家的故事仍然传颂着,他们的坚韧、奉献和家风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让大家铭记着毛泽东家族的名字,也铭记着那个坚定的信仰,那颗永不熄灭的家国情怀。

20 阅读: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