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主编推荐⑧丨城里人住进乡下山里人搬进城市荔波县洪江村土地使用权改革让城乡群众过上新生活

天眼新闻 2024-02-08 10:20:25

12 月8 日,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的新貌令记者刮目相看。

5 年前,洪江村大量田土荒废、满目房垮墙倾、街上污水横流、村寨人寡声稀,连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全县排名倒数第一。如今村里花开遍地、稻香鱼肥、艺术楼鳞次栉比、童叟欢声笑语、游客蜂拥而至,连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跃居全县前三。洪江村之变,关键是抓住了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试点改革机会。

2020 年,贵州整体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村民希望孩子能享受到县城的教育、人居环境、经商务工等优质资源。而一些大中城市的艺术家则看中洪江村因扶贫带来的交通、水利、通讯等便利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抱团入住创作成为艺术家的首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两大难题摆在村民和艺术家的面前:一是洪江村近200 户村民通过租房、贷款买房等搬到城里后,由于就业一时困难没有经济来源,加上手上储备资金不足凑不起经商本钱,生活过得并不宽裕;另外又不舍老家房屋失修和田土撂荒,导致两头跑”而顾此失彼。二是虽然不少艺术家愿意入驻洪江村搞艺术开发,但苦于农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和种植农作物的田土,家乡的归属感不强。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洪江村党支部提交的“村集体文化艺术创作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方案”申请得到县人民政府批准,改革随之展开。按照自愿原则,搬出村里的群众可以将自家老屋和宅基地以1 万元至5 万元不等的价格出租给艺术家,经规划后艺术家可以在不改变房屋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投资翻新房屋并拥有30 年使用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北京的艺术家李向明投资100 多万元在村民废弃的干栏式土木房上建起了古香古色的“土语南居”,又支出300 多万元劳务费支持村里修建艺术展馆;画家李佳投资100 多万元将村民旧房改造成画院。100 多个艺术家每栋房屋分别投入20 万元至400 万元不等,在废墟上修葺了城堡、圆仓、厂房等童话世界般的艺术建筑,曾经破旧不堪的洪江村焕然一新。

解决了艺术家住房和村容村貌问题,村“两委”又着力解决艺术家渴求的土地使用权难题。村“两委”将31 宗15077.26 平方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30 年为使用期限,每亩按地段标价2 万元至10万元底价进行竞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105 户艺术家将竞拍到的荒山荒土种上蔬菜花果,100 多个外来商家将竞拍到的田地种养稻、鸭、鱼等,仅村集体建设用地就实现土地使用权竞拍收入3500 多万元,村民在竞拍宅基地和田土上被艺术家返聘劳动,实现劳务收入5000 多万元,部分村民家庭每年因土地使用权改革年持续收入3 万元至20 万元不等。

老家房屋翻新了,撂荒田土有人种了,韦祖易等200 余户村民用竞拍收入在城里购房、办商铺、搞副业,所有进城孩子在县城入了学,实现了当居民的梦想。因为有房、有田有土、有诗与远方,一批艺术家在洪江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陶渊明式闲逸生活,音乐家贾方舟和刘嵩田将村民打稻谷使用的谷斗创作成扩音器喇叭的《斗音》作品名扬中外、美术家李春生将马桶制作成《C 位》作品获奖,艺术家李慧煕和徐涛免费培训村少儿足球队,艺术家教孩子写的诗在《现代青年》等杂志发表,音乐、绘画、治陶等免费培训让曾经的“空心村”活络起来。

艺术家与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建艺术村。在艺术家资金和智力支持下,100 多户长期出省务工的家庭回来了,洪江村文化广场、艺术交流中心、村史馆等相继建立起来。围绕乡村旅游,该村先后举办了“国际动漫艺术家走进洪江艺术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交流活动”“当代艺术家与中国乡村——洪江论坛”等大型国内外活动,接待省内外研学旅游团一个接着一个。

洪江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共吸引了200 多户艺术家和客商到深山“认养”农户废弃的老屋和荒废的土地,圆了艺术家和居民的“田园梦”;100 多户村民落户城里成为居民,圆了村民的“进城梦”;100 多户长期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与艺术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实现了洪江村的“振兴梦”。洪江村也因此由“空心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艺术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 年的2700 元增加到11300 元。

抓住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试点改革机会,洪江村环境美了,村民富了。 荔波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如今的洪江村成为游客观光旅游的打卡点。 荔波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洪江村里的老旧房屋经过艺术家改造焕然一新。荔波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来源 |《乡村地理》杂志

文 |陈治宽 陈逸潇

编辑 | 刘 霜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 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