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渔夫让太平天国丧失了推翻清朝的良机

风满袖 2024-03-21 09:09:50

小时候我们都在课本中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至今太平天国运动的雕塑还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供世人敬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体现了新时代农民起义战争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金田起义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虽然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它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是不得不说,太平天国前期的发展是不断壮大、势不可当的。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制再到永安突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粉碎了清军的围剿,也熄灭了清朝想要把太平天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幻想,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各项制度,那个时候太平天国上下团结一心、势如破竹,清军完全不是对手。出广西时,太平军只有不到两万人,一路从湖南南部经长沙、岳阳,到1853年1月攻破武昌,此时太平军人数爆增至50万人。客观来说,这个时候是太平天国最巅峰的时刻,甚至比后来攻取南京时更又力量。因为此时的太平军还是上下一心、斗志满满,也非常得民心,可以说是不可阻挡的。但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需要他们做出历史性的选择。

此时摆在太平天国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北上河南,直捣北京,灭亡清朝。二是沿长江东下,占领金陵也就是南京,然后先巩固南方。三是西入四川。这三种意见都有人支持。洪秀全是支持北上河南的,想以河南为家,逐鹿中原。翼王石达开支持西入西川,想以西川为基地,进可攻退可守。而东王杨秀清支持沿江东下攻占江宁(南京)。本来在洪秀全的坚持下,太平军是准备继续北伐的。但此时,一个渔夫的一席话毁掉了太平天国统一天下的最后希望。在洪秀全决定北上河南时,一个湖南渔夫进言:“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在这个渔夫看来,相比于开封,南京更富裕、更险要,实乃帝王之都。同时,太平天国之所以进展如此迅速,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而迅捷的水师。所以才能顺流而下,连续攻克九江和武昌,直趋于南京城下。若定都开封,必要舍水而就陆,无异于自取其短。

本就想要东下的杨秀清也借机以天父下凡为名决策东下。就这样太平天国的发展就像我们学过的历史一样攻占南京改名天京,直到灭亡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踏足北中国。而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高层开始日渐堕落,互生嫌隙,争权夺利,先后发生“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等事件,这意味着太平天国再也没有机会和能力推翻清朝。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宣告灭亡。

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渔夫所说,看似句句有理,其实是目光短浅,让太平天国丧失了推翻清朝的最后机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平天国势如破竹而深得民心,北上河南,则会有更多的饥民百姓加入太平军,这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一路滚到直隶、北京。当时中原的饥民人数众多,对清政府的仇恨比南方各省有过之而无不及,和太平军同期的捻军就是证明。太平军所到之处,兵源、粮食自然会源源不断提供。太平军到河南后也不会像渔夫说的那样坐困河南,只会集中所有力量继续北伐,直到灭亡清朝。因为到了河南也就意味着没有缓冲余地,要不向前要不失败,绝不会傻到待在四战之地的河南坐等清军围剿。另一方面,虽然越靠近首都,清兵的兵力也会越多。但是在此时,清军的绿营兵腐败不堪一击,完全不是太平军的对手。而后来击败太平军的湘军、淮军这些新式“团练”军队都还没有成形,外国人也还没有插手,太平军又能一呼百应,真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此时的太平军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不一鼓作气灭亡清朝,要不坐等自己败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没有拖的可能性。只可惜,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高层在没有胜利的时候就急于享受,听信一个渔夫的话,最终丧失了推翻清朝的唯一机会,太可惜了。但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03-22 12:16

    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权都不长久,但北上也不好打,越往北清廷的势力越强大,北方也适合骑兵作战。

    风满袖 回复:
    只能说从结局来看,那个时候的人心是最齐的,缓下脚步后就是争权夺利。只有越危险才能越团结。

风满袖

简介:历史、诗词、音乐、美食、体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