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动车开进雪域高原早上到林芝办事、下午就能返回拉萨

中国网直播 2024-05-23 16:40:2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围绕“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作介绍,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 严金海: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5月23日与大家见面。73年前的今天,“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雪域高原迎来了光明和新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中国西藏发展故事。在此,我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藏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深情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先后三次亲临西藏视察指导,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亲自为西藏把舵定向、指引方向,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创建全国民族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和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四个创建”,大力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0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400亿元,人均GDP从5.23万元增长到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努力走出了一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紧扣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在全国率先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规划,目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经实现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村社全覆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拉萨八廓街,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等20多个民族在100多个居民大院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就像“茶和盐巴”一样,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以八廓街民族团结故事创作的话剧《八廓街北院》,讲述的就是各民族互学互帮、同为一家人的感人故事。还有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的“格桑花”,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飞跃千山万水,扎根在祖国各地。前不久西藏党政代表团到湖南长沙考察学习,在西藏籍大学生湖南就业代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西藏有一位女大学生叫旦增卓嘎,五年前考入湖南株洲,从事基层乡镇工作,藏族女大学生不但学会了湖南话,而且和湖南的汉子喜结连理,也生下了“团结娃”。

第二,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持续壮大文化旅游、特色农牧、高新数字、藏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高原轻工等新兴产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大家知道,西藏是世界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去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1亿元,分别增长83.7%和60%,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仅外国游客就有将近2万人。今年第一季度外国人也达到4300多人。旅游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就在这个月的15日,我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调研了解到,这个村一共有108户438名村民,早年都是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主要以伐木为生,如今通过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洋楼,水泥路也都修到了家门口,现在大部分村民的民房变成了民宿,林区变成了景区。这个村去年光旅游收入就达到236万元,村民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27000元,超过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水平7000元。像这个村的村民曲允一家四口人,去年的家庭总收入达到155000元,光民宿收入就达到8万元。

在特色农牧业方面,西藏去年一产增加值增长14.9%,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我们着力在科学养殖上下功夫,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浑身都是宝,但是传统养殖周期长,而且牦牛骨、牦牛血这样的东西也是被白白丢弃,拉萨市林周县格桑塘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牦牛的品种提纯复壮和高效养殖技术,将牦牛的出栏由原来的8-12年缩短到3-4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养殖效益比传统养殖方式提高了50%以上。同时,为了把牦牛骨“变废为宝”,拉萨市也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生产以牦牛骨为原料的牦牛骨瓷器,价值最高的陶瓷手工艺术品卖到了1件200万元,最好的陶瓷唐卡出口价格高达30万美元。去年,这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个亿。还有大家知道的高原青稞,富含对人体有益的β-葡聚糖和被γ-氨基丁酸,β-葡聚糖的主要功效就是降血糖,γ-氨基丁酸的主要功效就是抗氧化、软化血管。青藏高原的老百姓过去生活在高寒地区,常年吃不到蔬菜水果,但是因为有了青稞,因为有了茶叶,依然保持了健壮的身体。去年10月,在德国举办的世界面包锦标赛上,中国代表队获得了总冠军,所使用的食材就是产自西藏日喀则的青稞面粉。目前,西藏自主研发的青稞良种有70多种,现在主要种植率最高的是藏青2000和藏青3000,去年全区青稞产量达到84万吨,比“十三五”末提高6.1%,相当于可以多养活31万人。西藏青稞的消费量每年是70万吨,这样我们还剩余14万吨,加上民间储存的青稞70万吨,够全西藏人口一年多的消费。目前,我们也在延伸产业链条,青稞加工的产品有青稞酒、饼干、挂面、代餐粉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销往祖国内地,还远销到尼泊尔、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高新数字产业方面,西藏有低硫、低温、低压、低湿的气候特点和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给发展高新数字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西藏有一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正在以“算力驱动创新”,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绿色大数据中心,规划投资118亿元,可以装7万个机柜。去年数字经济全区达到了250多亿元,增长19%。

在藏医药产业方面,大家知道西藏是藏医、藏药的发源地,其中现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七十味珍珠丸,光这一味药,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47亿元。

在高原轻工业方面,西藏自主研发生产的“雪莲花”“格桑花”两个品牌的高原炊具,包括高压汤锅、高压炒锅等多个品种,获得了18项国家专利,生产两年多来已经销售了84万件。大家知道,西藏高寒缺氧,像我们工作生活的拉萨市,水烧到82摄氏度就已经开了,但要煮饺子、煮面条,煮糊了饺子、面条还是生的。我们把内地先进的技术和西藏的市场需求相结合,研发生产出适合高原的高压锅,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烧不开、饭煮不熟”的问题。西藏的开水往往是82摄氏度,我们习惯性地拿起杯子大口喝水,到了北京这个习惯还是改不了,还是大口喝水,不小心就烫到了嘴。

第三,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学校供暖工程、边境县城乡镇供氧、县区公立医院供暖、高海拔农牧区季节性断水等一些民生实事,大力改善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各族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油灯到电灯、土路到油路、毡房到瓦房的沧桑巨变。现在西藏所有的中小学供暖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一是告别了“饮水难”的问题。过去西藏很多高海拔的地方都存在季节性断水,特别是到了冬季气候寒冷的地方自来水供不了,原因是高海拔地区施工都是在夏天,夏天打井的时候,地下水的水位比较高,施工人员见到水就以为是到底了,但是到了冬天以后,地下水水位下降,自来水就断了。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加大投入,主要是深埋管道和对水龙头的管子加电热丝,这样一通电,通过15分钟的加热,自来水就通了。

二是告别了“用电难”的问题。10年前,西藏全区主电网只覆盖了40个县,供电人口还不到一半。2020年底,全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阿里通了大电网,至此全区74个县区实现了主电网全覆盖。

三是告别了“行路难”的问题。现在全区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所有的县乡和建制村都通了油路或者硬化路,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05公里,现在7个地市,除了东西两头的昌都市和阿里地区之外,其他都通了高速,“复兴号”动车也开进了雪域高原。以前从拉萨市到林芝市,公路里程不到500公里,但是开车需要走一个星期才能到。自从2019年通了高速,2021年通了铁路以后,现在只需要三个半小时就能到达,早上到林芝去办事,下午就能返回拉萨。

四是告别了“通信难”的问题。2012年全区行政村光纤通宽带率只有4%,智能手机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如今全区行政村光纤宽带、4G信号已经实现全覆盖。在农村牧区、乡间田野,手机都成了“摇钱树”。比如林芝市的自媒体主播“阿佳旺姆”,直播带货林芝朗县的辣椒,去年辣椒实现产值1550万元,带动1856户5565名群众户均增收5800多元。

五是告别了“住房难”的问题。现在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3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11.74平方米。像当雄县羊八井镇彩渠塘村,海拔是4300米,以前村民住的都是土石房,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两层的砖瓦房,而且每家每户的院子都通了温泉水,羊八井地热资源很丰富;自治区藏医院还在村里设了风湿病防治研究基地,村民可以免费泡温泉、免费针灸。

六是告别了“致富难”的问题。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比“十三五”末增加了5300多元,增长36.5%。比如,座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山南市浪卡子县的推瓦村,这个村的海拔是5070米,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村”。脱贫攻坚期间,全村40户152名村民都搬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房子,村里面的第一位大学生多旺返乡开设了客栈,客栈的名字就叫“5070”。这个村通过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去年人均收入都超过了2万元,这对以前靠天然放牧的村民而言,是做梦都想不到的新生活。

第四,我们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从2015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来没有审批过任何一个“两高一低”项目,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目前,西藏自治区保护地面积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36%,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到50%以上,西藏水资源总量占到全国的16.5%,草原面积占到全国的30%,冰川面积占到全国的41%,湿地面积占到全国的18.3%,湖泊面积占到全国的40%。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总水量超过9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150年、长江10年的年径流量,青藏高原已经整体实现碳中和。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比如说野生动物,大家熟知的藏羚羊,历史上最少的时候只有3万只左右,现在已经增加到30万只了。还有黑颈鹤,现在数量也超过1万只。拉萨市的堆龙德庆区有一条沟叫乃朗沟,现在通过红外相机已经抓拍到雪豹、马麝、赤狐、藏雪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在青藏公路上开车,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狼、藏野驴、藏羚羊。野生植物方面,西藏最有名的一棵树,树龄长达3229年,已经被认证为世界树龄最长的巨柏。还有位于波密县通麦村、树高102.3米的亚洲第一高树西藏柏树。西藏还有好多完好的千年核桃林、千年沙棘林,像山南市加查县就有一处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千年核桃林,超过1000年的连片种植核桃树达3600多株。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也让一大批西藏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现在西藏全区每年设置的生态管护岗位有44万个,每年每人增收3500元。我们大力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2022、2023两年累计完成绿化38万亩,现在明显感觉到拉萨局部生态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夏天时常会看到拉萨周边的山顶上有云盖、山坳里有云带。

第五,我们坚持兴边富民、扩大开放,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不断完善边境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像吉隆、普兰、樟木、里孜四个国家级口岸都已实现客货双通,15个传统的边贸点也已经获批恢复。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突破100亿元。2022年7月才正式投入运行的拉萨综合保税区,是西藏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保税区,目前落地了西藏第一个芯片加工项目,也设立了西藏第一家跨境电商国际店,开展了西藏第一笔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去年完成贸易额将近17亿元。我们通过深化开放合作,越来越多的西藏产品走下了高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去年西藏共出口矿泉水310吨,销往新加坡、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今年4月份,23吨西藏苹果通过吉隆口岸出口到尼泊尔,这也是西藏本地水果首次走出国门。

当前,西藏正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后发优势叠加释放,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此机会,也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通过你们的眼力、脑力、脚力和笔力,全面、客观、真实地把西藏介绍给世界。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