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发掘乡土历史传承灿烂文明

文旅中国 2024-05-21 09:55:54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楚湾考古队公众考古小组(简称“公众考古小组”),走进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崔庙小学,向遗址所在地的小学生传播考古知识,以楚湾遗址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认识家乡历史、通过小学生辐射社区居民,增强当地社区的文物保护意识。

5月17日下午,在领队王涛老师的带领下,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悦、刘畅和2021级本科生施婧怡、黄雪芮、刘芷宁为崔庙镇崔庙小学三、四年级共50多名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考古进校园”活动。

首先,由施婧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什么是考古”的专题课程。课程开始,施婧怡抛出了“楚湾村在哪里”“楚湾考古队是谁”“考古队做什么”三个课前小问题,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迅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便于三、四年级的孩子们理解考古学的研究内容,施婧怡以“鼎”这件器物为例,鼓励同学们思考“它是什么样的?”“它是做什么的?”“它是如何被我们发现的?”“它还能带给我们哪些信息?”。同学们也踊跃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公众考古小组还为孩子们设计了“小小诗人”和“小小画家”两项活动在助教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同学们参考课堂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了作品。

拼贴诗作品

此次“考古进校园”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公众考古小组也借此机会了解了他们眼中的考古。公众考古小组惊喜地发现,即使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对于“考古”也并非一无所知。得益于发达的社交媒体,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三星堆、兵马俑等重大考古发现。然而,对于就在身边的“楚湾遗址”却了解不多。

大地蕴藏过去、现在、未来,而考古则根植于大地。短暂的课堂也可以成为连接历史的桥梁,当同学们发挥想象,在一张张白纸上画下或写下自己眼中的考古,历史的脉络再次延展,完成了一次小小的闭环。

公众考古小组希望,此次“考古进校园”活动不仅能让同学们认识考古,在心中埋下考古的种子;也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考古就在每个人的身边,通过考古成果来了解家乡历史、了解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激发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信,让过去连接未来。

(文中图片由刘畅拍摄,视频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楚湾考古队公众考古小组提供)

责编: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