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何志奇讲汽车圈优等生“比亚迪成长记”

道哥说车 2024-05-15 10:37:04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李雅萱】众所周知,雷军卖小米,余承东卖问界。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雷军和余承东合起伙来卖比亚迪会是什么样?

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何志奇想过,甚至还发出感慨,“我们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产品,如果让雷军卖、余承东卖,那得是什么概念?”

其实光听这话,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某家销量不够看的“小门小户”正在悄悄羡慕友商的营销成果。但要知道,这可是比亚迪,2023年卖出302万台新能源车的销冠,这样的销量还觉得不行,那友商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只是说起来,“旁若无人”地努力似乎已是比亚迪这么多年打拼出来的习惯,毕竟有过“要么挺住要么死”的至暗时刻,个中辛酸只有比亚迪人知道。

当高材生来到“小企业”

“大家不要看比亚迪现在这么辉煌,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看着这公司一点一点从小到大,有时候回想一下眼泪都会掉下来。”何志奇说。

1998年,硕士毕业的何志奇刚从学校出来,就被爱招应届生培养的比亚迪给抓去上班了。

那个时候比亚迪什么都没有,只有电池一个产业,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一群应届生只能先凑一块倒腾电池,造车甚至是5年后才会发生的事。

到开始做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又因为没有产业链,所有东西都得自己从0开始干。比亚迪吭哧吭哧做着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活,就靠在海外做电池代工赚点钱“补贴家用”。

此时摆在比亚迪的面前是一座天平,一边放着上市计划,一边放着财务状况,想在重压之下打好平衡真的很难。

“我们经常在想,怎么样能把1分钱花成1块钱,1块钱花成10块钱。”何志奇笑着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

2003年,比亚迪以2.69亿元人民币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成为继吉利之后第二家拥有轿车“准生证”的民营企业。随之而来的,是当天暴跌30%的股票数据。

大部分人想的都是,比亚迪一个做电池的,造汽车怎么可能?

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们都觉得新能源车崛起是早晚的事,先天优势在那里,问题是到底要熬多久。”何志奇道。

为了等一个翻盘的机会,比亚迪足足挺了17年。

时间终于来到2020年,刀片电池横空出世。这年的比亚迪,A股从47元涨至227元,港股从40港元翻至240港元,直接暴涨6倍。

届时,全球芯片短缺,汽车供应链安全岌岌可危,相当一部分车企不得不减少生产。反观比亚迪基本不受影响,投入多年的IGBT宝刀出鞘。作为中国最大及应用最成熟的车规级IGBT厂商,比亚迪无疑打破了海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比亚迪能成功,对新能源战略的坚持是第一,巨资投入技术研发是其二,垂直整合的优势是其三。”何志奇如是说。“有些人可能一时能把流量做很大,但我们在技术上这么多的投入,别人是没办法去比的。”

2023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金额达到399.17亿元,为2019年研发投入的4.7倍。时间让负担化为优势,比亚迪竖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底层需求是生理,最高层需求是自我实现。曾经“食不果腹”的比亚迪肚子早已解决温饱,更高级的追求逐渐苏醒。

2023年,比亚迪举行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创始人王传福亲自上阵演讲,其中比“比亚迪”提起次数更多的词是“中国品牌”,金句“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正是出自这里。

“有人说比亚迪是在做姿态,但其实我们真的是这样想的。”何志奇有些无奈。在他看来,比亚迪从未把自己的敌人看成小米、华为等,而是剑指合资燃油车。只要能把蛋糕抢回来,和吉利、长城等这些车企一起分也不是问题。

事实上,何志奇在与欧洲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一周只上两天班,如果哪个企业胆敢安排一周3天的工作,员工说不干就不干。反观比亚迪恨不得将技术钻研到骨子里,没有理由做不过这些外资企业。

“中国车企现在有东西了,不像以前只是卖车,现在是要产品有产品,要技术有技术。”他坦言,“那么大块的蛋糕不抢,我们相互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呢?”

2024年,比亚迪对外宣布计划在2023年302万辆的基础上,保持20%以上的增长。据何志奇透露,心理预期比这还高,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只能说不愧是比亚迪,在销量已是国内第一的前提下,还要自己卷自己。作为国内汽车市场天花板级别的比亚迪,产品和技术早就不是问题,想要进一步寻求突破,下一步或许是主动“把天花板掀了”。

“像雷军和余承东那样自带流量真的值得好好学学。”何志奇笑道,“现在大家一直推荐让我干,我还真不是这块料。”

在他看来,如果自家产品能放在雷军和余承东手上卖,销量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如此一来,他想像雷军、余承东一样卖车的心情,顿时也很好理解了。

0 阅读:34

道哥说车

简介:说些杂七杂八的事,七嘴八舌多为汽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