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永贞革新到底发生了什么走向了失败?

太璞石 2024-01-25 16:31:42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以二王八司马为首的改革派为打击宦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革除政治积弊为目标的政治改革。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运一直在走下坡路。开元盛世经济过快发展引发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土地兼并,战乱频发导致的经济下滑、物价飞涨,地方藩镇势力割据不尊皇命,皇帝宠信宦官干政、内宫干政,种种迹象表明,此时的唐朝已是朝廷政事疲敝,宦官贪官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国力财力枯竭。

因此,每一代的皇帝都知道唐朝需要改变,需要革新,但往往事与愿违。玄宗李隆基执政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引爆了唐朝之前潜藏在水下的种种弊端;肃宗李亨、代宗李豫这两朝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连老巢长安都丢了两回。到了德宗李适这代,安史之乱是平定了,但藩镇割据的痼疾又摆在了眼前。急于求成的结果就是摁住葫芦起了瓢。受了一次挫折后就一蹶不振,从此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宠信宦官干政,放纵藩镇自由。

等到顺宗李诵从老爹李适手里接过这副担子的时候,那是什么局面呢?怎么说呢,用担子来形容不甚贴切,应该是给留下了三座大山,凑齐了威胁皇权的三大利器。

第一,就是宦官专权。这种祸乱皇权根源的事在历朝历代没落的时候都屡见不鲜。唐朝这一脉要追溯宦官专权还得把板子打在玄宗李隆基的身上,毕竟高力士的大名如雷贯耳嘛;待到儿子唐肃宗李亨那可是得到极大地发展,宦官李辅国不但位居兵部尚书的要职,更是手里掌控着实打实的军队;还有宠信的鱼朝恩,打败仗甩锅小能手,郭子仪只能默默地吞下苦果。再到代宗李豫更是不用说了,皇位都是李辅国推上去的,虽然后续解决了李辅国,但也无法遏制宦官抬头的趋势。虽然德宗李适作为唐朝杀宦官最多的皇帝,但晚年也步入了前朝的后尘,甚至将京师禁军主力部队神策军都交给宦官掌握。

第二,就是藩镇割据。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藩镇势力割据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肃宗李亨和代宗李豫忙着平定叛乱,也顾不上藩镇,这就给了藩镇极大地发展空间;等到德宗时期,再来着手面对时,发现藩镇势力已经尾大不掉,德宗急于下手更是导致泾原兵变,自己都被逼出了长安。

第三,就是朋党之争。党争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要说在武后之前,统治阶级是由关陇集团、山东士族和士大夫阶段构成,武后当权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提拔了大批的寒门子弟,组成了北门学士,由此拉开了南方寒俊和北方士族的纷争开端。这种局面自然是愈演愈烈,等到了德宗末年,失去了朝政掌控力的李适,已经无力去调解斡旋双方的矛盾。

我们明白了事件的起因,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事件的主角,除了幕后老板李诵不提,还有二王八司马的主力改革小团体。

二王就是王叔文,王伾,这两个可是李诵还是东宫太子时的东宫侍读、翰林待诏,负责教导李诵琴棋书画。当然,时不时也会在太子面前谈论朝政利弊,深得李诵的赏识信任,是永贞革新的主要引领者和推动者。

八司马中比较著名要属柳宗元和他的好朋友刘禹锡了。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推动者,擅作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出名。因为和王叔文的政见相同,就加入了二王的团体,成为了骨干。刘禹锡,人称诗豪,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篇,如《陋室铭》、《乌衣巷》等。刘禹锡既是柳宗元的好朋友,又和王叔文较好,所谓志向相投,自然也就成为二王团体的骨干成员。

一帮有着相同抱负的热血青年,就此在老板李诵的资助下开始对唐朝的大刀阔斧改革。

第一,罢宫市和五坊使,断宦官财路。所谓宫市,乃是唐德宗时期的传统,打着给皇宫内采办幌子的宦官在街市上公然抢劫的行为;五坊使就是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采买打的宦官,这帮人整到一起和畜生没啥区别,对百姓不是讹诈就是抢掠。

第二,打压宦官,抢夺宦官权力。这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部分内侍的俸钱;二是计划从宦官手里夺回神策军的兵权,但最终还未实行就革新失败,胎死腹中了。

第三,惩治贪官,澄清吏治。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贪官污吏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蛀虫,不遏制这种风气,国家离灭亡也不远了。

第四,取消进奉,杜绝不良之风。所谓进奉就是指德宗时期,节度使为了讨好皇帝,向皇帝进奉财物的行为,后来延伸至州刺史等官吏,又分为日进和月进两种。这种不良之风导致了贪官们对百姓无节制的索取压榨。

第五,抑制藩镇,回收兵权。藩镇割据是唐中期的痼疾所在,改革派希望收回藩镇的兵权,来抑制藩镇的发展。

我们看一下这改革派改革的内容会发现,这些以文人书生为主的改革集团缺乏职业官僚的政治敏锐性,改革未能找准自身定位和本质原因,更不能在改革中分清主次,四面树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这也是永贞革新在历史中评价不高的原因。

究其改革失败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失去了皇帝的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幕后老板撤资了,这还怎么玩。这里倒不是老板撤资,而是老板行将就木,不行了;第二,改革操之过急,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四面树敌,最终被宦官联合藩镇势力逼宫,导致改革失败;第三,改革派没有兵权。这是我认为改革派失败的最重要因素,无论是宦官掌握的禁军,还是藩镇掌控的地方军队,对于改革派来说都是一把利剑。不掌控军权的改革那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明月,是不现实的;第四,以二王八司马为首的改革派自身结党营私、贪污舞弊,主力军都是些溜须拍马的投机分子,这根本成不了气候。

纵观整个改革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改革的两大重点,一是打压宦官,收回宦官的军权;二是抑制藩镇,收回地方的特权。

攘外必先安内。藩镇势力的割据已成气候,德宗即位初期对藩镇用兵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在自己没有足够力量的情况下,对于藩镇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怀柔分化,远交近攻。比如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想要完全拥有剑南三川的土地,扩大地盘,你可以答应他嘛,但却不要给予明文诏书,反正现在西川和东川也是藩镇割据,不在自己手里,让他们自相残杀,坐收渔利不更好。但王叔文的做法是断然拒绝了韦皋的要求,还要斩杀韦皋的使者,这不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

所以动藩镇之前必须先联络各方力量打压宦官,收回掌控在宦官手里的禁军主力神策军。

这时候,就要充分利用敌我形势的复杂性和相对性,对宦官内部可以采取分化策略,拉拢一批打一批。坚决树立他们内部矛盾的尖锐性,以宦官这个唯利是图的群体来看,官位、财帛和军权都可以大开空头支票,想要取得就需要去动别的宦官的蛋糕。

对于外部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

无论是朝中的士大夫阶级还是南方寒门子弟,都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放下成见,内斗也得先解决了外敌。作为改革发起人的二王应当向文官集团许诺,改革成功后的利益分配,毕竟局限于自己小团体的力量是不足以动摇宦官的根本。

同时,要加大对禁军中将领的拉拢力度。不是每一个将军都愿意屈居在这帮没有水平的宦官之下的,对于那些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士应该许以重诺。只有掌控了军队才能有主动权,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得有兵权,否则在这些宦海沉浮的大佬眼里,那就是过家家一样。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42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