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留下2首诗,仅用一首击败李白与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陋室文史 2024-05-23 16:44:18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之一,不仅国力强盛,在文学造诣上也达到了巅峰,被誉为“诗的盛世”。

李白、杜甫等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对唐诗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有一个人,他只有两首诗被流传下来,其中一首甚至赶超了李白与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他究竟姓甚名谁?他的传世之作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

明珠不会被蒙尘

人们常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人如此,许多事物亦是如此。

张若虚生活在唐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四人一同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虽然有着别样的才情,但是却不如李白和杜甫那般有名气。

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是记载他曾经担任过兖州兵曹。

他享有“吴中四士”的美誉,想毕他应该创作过很多诗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流传下来的只有《春江花月夜》以及《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乐府吴声歌曲名,为陈叔宝所做,后来隋炀帝也做过此曲。

但是经过张若虚的改编,已经是一首七言诗歌。

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即位时,正值隋朝开国之际。

他本想有所建树,颁布了很多政令,但是也阻挡不住国家衰亡之势。到后期,他索性不理朝政,沉迷女色。

等到隋军兵临城下,陈叔宝缴械投降,归顺隋朝。他荒淫无度,夜夜笙歌遭到了百官的谩骂,百姓的唾弃。他也因此被世人诟病。

隋朝到了隋炀帝时期,他也如陈叔宝一般,沉迷酒色,残暴无度。

最终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

在那个唐诗盛行的年代,张若虚引用南陈和隋朝的形式进行创作,无疑会因为陈叔宝和隋炀帝的缘故,遭到人们的冷眼相待。

《春江花月夜》就这样被埋没,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直到明朝,文学大儒李攀龙在无意间发现了这篇作品,惊叹张若虚文笔的绝妙,将其收录在《古今诗删》中,后来整理其中的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为后世传颂。

《春江花月夜》被收录其中,这才得以重现于人们眼前。

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

而且全诗以题目中的春、江、花、月、夜写景,以江为景象、月为主体,将情与理蕴含其中。可谓是文笔绝妙,寓意深刻。

在诗歌的前八句中,诗人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为人们展现出了春夜江水映月之景。

春天潮水浩浩汤汤,与大海相连,托起远处的一轮明月。

江水因明月而闪耀,鲜花也因明月而动人。就连沙滩也因为月光而使人分辨不清了。

张若虚句句不谈月,却句句都是月,将人们的目光聚集在月亮上,描绘了一幅寂静优美的月下春江图。

之后的两句话,月亮升到高空,天地浩瀚只留一轮明月,这样的场面不禁引发了诗人的遐想: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紧接着,诗人一反常态,不像其他人那般感慨生命的短暂,而是看到了宇宙的轮回,生命的绵长。

他认为个人虽然终有一死,无法长存于世间,但是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无穷无尽。

每天月亮都会有升有落,仿佛人们的出生和死亡。它每天轮回作息,仿佛人们的世代更迭。

月亮等待的人没有出现,流水却不领情,一直湍流不急,不渡有缘人。

在后四句话中,诗人借“白云”的漂泊,暗含居无定所之苦。

借青枫浦之名,抒离别相思之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饱受痛苦之人并非一家。

在接下来的八句话写闺中思妇,诗人以明月道出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月光想陪伴女子,照在她的梳妆台上,门帘上、捣衣砧上。

可是女子见到月光反而思念更深。奈何鸿雁和江鱼都不能传信,即便她并不想月光的陪伴,却也只能借着赶不走的月光遥寄相思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

“落花”常指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花开花落,是大自然的规律,却也反映了岁月无情,时光荏苒。

“流水”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但与岁月、人生联系在一起时,便只有人们对于时光的感慨了。

月亮的阴晴圆缺有着不同的深意。

“残月”常常代表着离别、孤寂与衰老。

在作品中,“落花”“流水”“残月”带有孤寂之感。诗人用这三个意境衬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归乡之切。

冬去春来,流水潺潺。

他的青春也随着时间和江水逝去,只能与孤独作伴。不知道有几人有幸能够伴月归乡,只有那丝丝缕缕的月光摇荡离情,洒满树林。

“明月”“江水”“白云”“思妇”“游子”这些常见的意境,经过作者的描绘,有了别具一格的意味。

他将自己的理解注入诗歌之中,借着对月下春江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抒发了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情。

同时富有想象力,突破了历史的桎梏,体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后世传颂。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颇高,认为其超越了了李白与杜甫的作品,有“孤篇盖全唐”之称。 闻一多曾评价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结语

在遍地是诗人的唐朝,张若虚的才情被淹没,志向被磨灭。

但是明珠不会被蒙尘,他的作品终于被人发现,迎来了自己的曙光。

《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和华丽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被誉为唐诗的开山之作。

如今,我们再读这首诗,也会被其中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所震撼。

参考资料:

“孤篇”何以“横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新解——戴继华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7qHjwMDcsG3-mRA6MHQ7JnvdnXQfXzu0yvV7gF2lAdTpFMQ_-Eq_0Y9qVaK4af_TsF4eqN67GrG_NVLer6y8onuUVqnAnXF3v_jAwPjgM1ANs_l6OI98o7k2ifcGcqBWYEp6pdSNg0r7P8KNDIKdg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8 阅读:3721
评论列表
  • 2024-06-16 22:24

    诗名加分不少,相关古曲《夕阳萧鼓》,又有名《浔阳夜月》,现在都变成《春江花月夜》了

  • 2024-06-15 22:19

    孤篇盖全唐不是古人评的,是近现代才有的说法,过于绝对了,不过春江花月夜本身确实是千古名篇

  • 2024-06-11 05:49

    诗呢?何在?

  • 2024-05-24 12:23

    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盖压全唐,至今无法超越

    sunshine 回复:
    王勃名篇挺多的,只不过滕王阁序太过逆天[笑着哭],张若虚是真的仅有一篇名篇
  • 2024-05-25 16:26

    狗屁不通

  • 2024-06-15 21:46

    孤篇压全唐,文盲还吹,唐诗三百首都进不去。

  • 2024-05-30 09:59

    论诗,我只服咏鹅三岁小孩都能听懂!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