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德国看起来仍然是个世界级强国,为何一年后就战败了?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05-15 01:56:1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叶炜华

编辑|t

引言

1945年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宣告结束。

不过当我们回看前一年的1944年五月,德国的形势仍然一片大好,控制着一大半的欧洲。但是在一个月后就被十多万盟军诺曼底抢滩登陆成功,随后法国被解放,仅仅一年之后希特勒就自杀,德国宣布战败。

为什么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看似强大的德国就一败涂地输掉二战了呢?

(1944年德国行政区地图)

一、二战:一条德国无法停下的狂飙末路

想要了德国为什么最终会输掉战争,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白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和许多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相比,德国的日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非常不好过。在法国的干涉下,凡尔赛和约被加入了大量针对德国的苛刻条件,大量的赔款割地以及限制德国发展军备的条款被加入,这也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二战之前的德国是每况愈下,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在勒紧裤腰带生活。当时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加上美国经济危机蔓延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犹太人从中作梗,大发国难财。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德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老百姓已经连一块面包都买不起了,经济更是要多烂有多烂,货币更是贬值得和纸没有区别了。此时德国选择了破罐子破摔!

(一块面包50万马克)

这个时候,作为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维也纳美术学院落榜生、犹太人的命中煞星,阿道夫·希特勒站了出来,纳粹就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了执政党。在他上台之后,还把除了纳粹党之外的所有政党定义为非法。整个国家开始向集权、军国主义转弯。

面对国内尖锐的矛盾,当时的希特勒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转移国内的矛盾。

(希特勒)

只不过或许当时的他也没想到,这场战争得规模貌似有“亿”点点超出预期了。

当时整个德国都和如今的以色列一样,非常极端。就像如今以色列人觉得总理内塔尼亚胡有点太“温和”了,当初的德国人有些人也觉得希特勒“保守”了。如今的加沙地带和当时的纳粹集中营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德国国防军)

正是因为这汹汹民意,希特勒不能“软弱”,不能“见好就收”,他裹挟着德国人民的不满,入侵了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其说是希特勒发动了二战,不如说是德国人民将怒火发泄到了战争上。

二、深陷战争泥潭

在发动战争之后,德国的装甲化部队在欧洲大陆的大平原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著名的“闪电战”打法更是屡试不爽。入侵波兰的时候,波兰甚至还派出在一战使用的骑兵部队来抵挡德军的装甲部队,其结果可想而知。德军只用了12天就结束了战斗。

在欧洲“毫无波兰”之后,德国又相继入侵了法国等西欧国家,整个西欧差点被征服。之所以说是差点,因为德国无法入侵西班牙,西班牙的弗朗哥政府是个法西斯政权正在和国内的共和军已经国际纵队打内战,德国无法下场入侵西班牙。

另外一方面因为有西班牙的屏障,葡萄牙成为了二战时期的欧洲难民逃往美国的中转站。更重要的是,由于英国并没有和欧洲本土接壤,日不落帝国的实力依旧强大。这就让德国无法对英国进行闪电战,也无法短时间内征服英国。

整个不列颠岛成为了德国向大西洋扩展势力的天然屏障,加上英国还占据着地中海的中心的一个关键小岛马耳他,德国在西线只能进入僵持状态。

(马耳他)

为了打破战争僵局,德国高层在1941年了执行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闪电战一开始也打得苏联人有点懵,战线一度推进到距离苏联首都仅有几十公里的郊外。

形式看似一片大好,但是这却是德国距离莫斯科最近的一次。数百年前,俄国的寒冬给拿破仑好好上了一课,当时没有谁能预料到,同样的剧本在德国身上再次上演。

严寒让德军装甲部队举步维艰,加上苏联已经缓过劲来,连位于北欧和西伯利亚的作战部队都全部调了回来。一时之间形式逆转,德军开始节节败退,最后东线战场也像西线一样再度陷入僵局。

(莫斯科的严寒)

两线作战本就让德国非常被动,这个时候盟友意大利再次发力,在北非战场被英国陆军打得节节败退。北非的战略价值让德国无法放弃,又只能让隆美尔带领部队前往北非作战。

一时之间整个德国陷入三线作战的尴尬局面,而这也注定了二战的结局。

三、白头鹰入场,德国翻身无望

与此同时,德国的两个盟友意大利和日本也不让它省心,盟友意大利在北非一触即溃,日本更是偷袭了珍珠港,让本来隔岸观火的美国选择下场。

(珍珠港)

在美国下场之后,本就不容乐观的战事已经完全朝着盟军的方向倾斜,1944年五月的德国看似还掌握着大半个欧洲,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国力消耗殆尽。

仅仅一个月之后,诺曼底登陆行动的成功,让德国高层一致认为,想要打赢这场战争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

(诺曼底登陆)

在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中,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阐明了德国失败的原因: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大概意思是说战争就应该速战速决(闪电战),一旦让自己深陷泥潭(三线作战),那么士兵就会疲惫,士气就会崩塌。无法攻下坚固的城池(斯大林格勒)就会大大消耗国力,旷日持久地抽调部队就会让财政不堪重负。一旦其他国家趁机发兵(美国入局),就算再有本事的将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也回天无力……

大家觉得,德国迅速溃败还有别的原因吗?

参考资料:

[1]何炜俊.德军“巴巴罗萨”计划何以失败?[J].军事文摘,2016,(09):66-69.

[2]刘海洋.从战略视角解析德国二战的失败[J].黑龙江史志,2009,(15):50-52.

[3]张壮年,张颖震.德国发动二战计划并非始于希特勒[J].出版参考,2006,(02):25.

2 阅读:836
评论列表
  • 2024-06-01 13:13

    最大的错误是让英法联军跑了,没把英国击溃,把苏联想的简单了啊

    幸福小天使 回复:
    就算杀了这几十万英法联军,但也就是拖延几年战败

伩蕊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