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钱学森:咱们的导弹能打到夏威夷吗?他的回答让主席笑了

地史故去 2024-03-27 03:52:19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好啊,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啦。”

说完这句话之后,毛主席眉宇间的疑惑终于消失,恢复了往日丰神俊朗的风采。

这是发生在1964年2月6日下午的一件事情,这天,毛主席在中南海邀请钱学森、竺可桢、李四光三位国家顶尖的科学家,共同探讨近年来国家各项科研工作的进度。

当聊到钱学森负责的导弹问题时,毛主席来了兴趣。因为就在4年前,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成功组织发射了中国首枚近程地地导弹,试验很成功,可这种导弹的射程通常不会超过1000千米。但彼时的中国还没能在这个方面进行突破,这让毛主席不由得担心起来。

“我们的导弹能打到夏威夷吗?”毛主席问出了这个他关心许久的问题。

而钱学森先微微一笑,稍加思索后就说出了他的答案。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将导弹的打击目标定在夏威夷?钱学森最后又是如何回答毛主席的呢?

钱学森

精益求精

有关钱学森回国领导进行导弹的研发过程其实相当艰难,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先是简单的厚积薄发然后一蹴而就的,中间也经历过失败,但他们很快就吸取了经验教训,向着最终的成功大踏步的不断前进。

1960年11月5日,经过5年左右的紧张研发,由钱学森牵头组织研发的“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给国家领导人们以及全国的科研工作者都注入了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近程地地导弹的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主要用途是打击敌军战术纵深范围内较为暴露的集群单位,以及铁路、桥梁、机场、港口等不可移动的固定交通枢纽。

但在此时的国际局势下,我国要面对的敌人可不仅仅是这1000千米的导弹能威慑住的,他们处于地球的另一端,大洋的彼岸,所以我们前进的脚步还不能停下。

于是在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试验成功之后,钱学森又带领所有人投入到了制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发当中,但这次,却没有这么顺利,“东风二号”在发射后直挺挺的摔落下来,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所有人的士气却跌到了谷底。

聂荣臻元帅得到实验失败的报告后,没有过多的责怪他们,他要求研制、试验导弹的有关部门正确对待失败,只要分析出故障原因,就能解决问题,成功才会指日可待。

同年7月13日,周总理指出:国防尖端技术的突破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分阶段,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团结一致。

1964年年初,毛主席召集了钱学森、竺可桢、李四光,这三位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去中南海做客,询问国家目前的科研进程。当问到钱学森的时候,毛主席也知道此前“东风二号”试验失败的事情,转而问了一句:“我们的导弹能打到夏威夷吗?”

距离上次导弹试验失败已经过去了两年,现在的钱学森完全有能力,担保“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的飞行试验能够取得成功。于是钱学森坚定的说:“不仅如此,主席,还可以打得更远。”

“好啊,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啦。”宾主尽欢,饭桌上的气氛也越来越热烈。

同年6月29日,钱学森作为最高技术负责人,与总指挥张爱萍上将一同组织了第一发改进设计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并且获得了成功。之后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均获得了成功。

次年4月,钱学森宣布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任务胜利完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随后又将“东风二号”的设计继续改进,成功将导弹射程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0%,还改进了制导系统。

1966年,我国完成了“两弹结合”的试验,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一切成功的缘由都要归结于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所有人民的无私奉献,正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华民族的脊梁才再次挺立了起来。

民族脊梁

事实证明,国家没有辜负钱学森的选择,给予了他在科研方面最大的自主权以及最大的支持,让钱学森看见了那个年代独属于中国的众志成城。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先生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刚下飞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就已经等在那里,对钱学森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钱学森同志,我代表国家欢迎你的到来呀!”

从吴有训院长的态度里,钱学森感受到了国家对他的重视,在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后,钱学森就立刻马不停蹄的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他这次回国,是为了改变祖国落后的科学面貌而来,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吴有训

1955年11月开始,钱学森接受了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任务,并被预选成为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新中国此时刚刚建立6年,在科学技术领域方面的建设程度还是远远不够,钱学森的筹建任务虽然有国家大开绿灯,但还是困难重重。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任教时曾经有两个学生,一个叫罗时钧,一个叫庄逢甘,毕业后就马不停蹄的回国任教了。

钱学森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两个人目前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空气动力学科的研究与建设,于是钱学森决定先见见他们,了解一下祖国基本的科研情况。

但当时的哈军工是高度保密的国家级单位,按照规定,只有省级以上领导才能入校参观,这让哈军工当时的负责人犯了难,他们也知道钱学森先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请回来的著名学者,可规定就是规定,不能轻易开这个先例。

不过最后,哈军工的负责人还是选择将钱学森的这个情况上报了,将问题交给上面的领导定夺。

本来钱学森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还要拖一段时间,结果第二天哈军工的负责人就给他打来电话,说上面同意了他的参观请求。

聂荣臻

原来消息上报之后,国家领导人对这件事情很重视,分管新中国科学技术工作的总负责人聂荣臻元帅第一时间就下达了指令:中国的所有科学技术单位都无条件对钱学森开放。

时任哈军工校长的陈赓大将当时人在北京,听闻钱学森要去哈军工参观,当即就放下所有事情,直接坐专机就去了哈尔滨,他要亲自见见这位声名远播的大科学家。同时,陈赓大将也知道人才难得,上面下了死命令,钱学森就是中国导弹事业发展的希望。

11月25日下午,钱学森在专人陪同下来到了哈军工,让他没想到的是,站在门口迎接他的竟然是陈赓大将,陈赓大将还专门给他临时办了一个欢迎会。

在钱老的回忆里,参观哈军工的那一天陈赓大将有两句话最让他印象深刻。第一句是在陪同钱学森参观哈军工的过程中,陈赓大将告诉他:“其实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秘密需要保护的,那些规定都是摆给美国人看的。”

而第二句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当天的晚宴上,陈赓大将向钱学森先生问出了一个他心忧已久的问题:“我们中国到底能不能造出自己的导弹来?”

据钱老回忆,当时他自己正憋着一肚子话呢,就斩钉截铁的和陈赓大将说:“能啊!为什么不能?外国人能搞的东西,难道我们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陈赓大将听了之后很是振奋,两个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新中国的导弹事业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高瞻远瞩

据说在“东风一号”导弹发射前,导弹表面突然出现了凹陷,这给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得不轻,大家都是这辈子头一回搞导弹,这场面还真没见过。只有钱学森镇定自若,最终才化解了危机。

对于“东风一号”的科研团队来说,这颗导弹是他们五年汗水的结晶和成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来自于人民的支持。所以他们有些害怕失败,害怕这份成果毁于一旦。

就在这个时候,钱学森先生站了出来,他主动登上平台梯,近距离查看了导弹表面的凹陷,认为这是由导弹本身构造在大气压强下产生的正常现象,只要继续往里加注燃料,就能恢复。

可现场的所有人都不敢拍这个板,都怕闹出问题,产生安全隐患,到时候损失的可就不仅仅是一枚导弹了。僵持之下,他们只好派人去请示聂荣臻元帅。

“学森同志说能继续进行,其他人说不能。聂帅,这到底听谁的呀?”

聂荣臻听得一头雾水,皱起了眉头:“不要着急,慢慢说。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组织协调问题啊?”

“是技术问题。”

“那还问什么?我早就说过了,技术上的问题,一律要听学森同志的,连我都要听他的,你明白了吗?”

事实证明,钱学森的判断是正确的,“东风一号”导弹在继续加注燃料之后,果然恢复的表面的凹陷,最后成功完成了发射试验。

聂荣臻

在美国的时候,钱学森就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学者之一,25岁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应用力学和航空工程理论的学习研究,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了航空、数学两个领域的博士学位。

1938年7月,27岁的钱学森开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担任讲师,之后一路顺利的评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正教授的职称,他也是麻省理工学院自成立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当时的钱学森只有36岁。

对于这样的人才,美国方面当然给他开出了优渥的条件,但钱学森始终不为所动,他毕生的梦想就是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钱学森

但美国人想方设法的要把他留下来,为此甚至还专门为他一个人修改了法律条文,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研究笔记扣留,并且每天派出间谍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让钱学森归国的想法变得遥遥无期起来。

但天无绝人之路,1955年6月,钱学森在写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顺手”夹带了给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希望可以在祖国的帮助下早日回国。

毛主席、周总理在得知这件事情后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就派人向全世界公布了美国政府的丑恶嘴脸,迫于压力,美国政府最终还是让钱学森回到了中国。

陈叔通

钱老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有着在航天和导弹领域的贡献,他准确指出航天飞机是一个“歪路”,劳命伤财不说,还不具有过高的可行性。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还说中国想要在汽车工业上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在他主导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时,还顺带推动了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最终建立,因为在他回国之前,国内的工业可以说是各干各的,但是导弹的配件需要各部门协同才能达到参数要求。

于是钱老率先提出了我国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可以说彻底奠定了我国工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为我们国家能有如此高瞻远瞩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多愿意为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而自豪。

对于钱学森对于我国航天和导弹事业做出的贡献,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1. 《钱学森同志生平》——中国政府网

2. 《铸就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3 阅读:11734
评论列表
  • 浮云 17
    2024-05-09 10:55

    向钱学森等老一辈革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们推动新中国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了的发展之路!是他们创造了今天安稳幸福的美好生活!

  • 2024-04-23 13:02

    中华民族的英雄!名垂千古!

  • 黄冰 11
    2024-05-26 14:48

    我们现在每个人的脊梁,是钱老给的,致敬,

  • 2024-05-30 15:49

    爱国者,中华儿女恒爱之,与日月同辉!

  • 2024-03-27 14:54

    美国常备军就10个师,钱老就值5个!

  • 2024-03-27 23:32

    擎天之柱👍

  • 2024-04-27 19:28

    聂帅非常有魄力

  • 2024-04-07 14:35

    国士无双

  • 2024-05-03 14:56

    感恩呀!中华民族,关键时刻,都要无私的伟人出现。感恩,感谢上天眷顾我中华。

地史故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