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帽的“翅膀”是赵匡胤首创?五代百姓:那我们头上是什么?

江舸 2024-01-14 20:24:44

在我们观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一时分不清角色们所处的历史年代而头痛。

但对于宋代背景的作品就没有这种问题,因为官员们官帽上的两根长翅就是最好的标签。

关于这两根长翅的来历,有人说是赵匡胤不希望官员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才特地加上的。

但事实上这种官帽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宋代采用其形制的原因,也并非这么简单。

宋代的官帽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帽子,其是从一种名为幞头的头饰演变而来的,这种首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晚期,到了隋朝其形制才被正式固定下来。

所谓幞头其实就是古人包裹头发的头巾。

这种头巾用皂罗巾制成,长约三尺,会伸出四角方便人们固定,在使用的时候古人先用幞头裹住头发,再把四个角交叉系起来,就能够把幞头固定在头部了。

四个角最后会被打成两个结,其中一者在头前,另一者在头后。

到了唐代,人们觉得头前的结不够美观,便改良了幞头的形制,使其前面变得平整,只有后面才打一个结,这个结伸出的两个小角也就是宋代官帽两翅的前身了。

随着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百姓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人就会专门制作两角更长的幞头,这样在打结后其两角就可以垂至肩背,看起来更加美观,并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有人开始往幞头中加入铁丝等内衬,这样就可以对垂下的两角进行造型,其中宋代官帽的平翅以及将其竖起的翘翅最为常见,这也让幞头的装饰功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但这种加了内衬的幞头并不便于穿戴,于是古人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硬幞头,即将头巾缠在事先做好的硬质头模上,然后再加入内衬塑形,等待需要戴着出门的时候只要取下幞头直接套在头上就好了。

虽然这种硬幞头的贴合度不如传统幞头,但其胜在方便以及造型的多变。

在五代十国时期其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幞头,宋代的官帽其实也是根据硬幞头改良而来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服饰和艺术文化的发展往往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并需要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

但幞头样式的大发展却是在政治最为混乱,经济几乎崩溃的五代时期发生的,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唐代中晚期之后的政治失序。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廷始终没有对全国各藩镇实行有效统治,部分地区甚至完全忽视了唐王朝的存在,这让国家的政治秩序完全被打乱。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割据的军阀都有了不臣的想法,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高的政治地位。

而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首服一直都是秩序的重要标志物,在唐代这一传统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比如在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就下令将幞头的高度加高,并命名为“武家诸王样”,意在显示武氏的地位要比唐朝皇室更高。

李氏复唐后便立即将幞头改回初唐样式,这也是一种对于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代的君主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也对幞头的样式进行了修改,比如盘踞湖南的马希范就把二角的长度加长到尺余,并将其命名为“龙角”,这也体现了他逐鹿天下的野心。

南汉政权则将幞头的两脚改为平翅样式,这也成为了宋代官帽的雏形。

事实上在五代时期平民们也是可以佩戴与官员形制类似的幞头的,毕竟当时的官员也是朝不保夕的存在。

但到了宋代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建就成为了重要的工作。

最终赵匡胤将平翅幞头定为官员的首服,而小吏则可以佩戴两翅交叉于帽前的交脚幞头,百姓则只能使用普通的幞头,这也让幞头成为身份的标志物。

野史曾记载北宋名臣寇准曾化装为书生微服私访,不料一位老者见他纳头便拜,寇准便询问他为何看穿了自己的身份。

原来老者见他每过窄巷都要仔细观望唯恐触及旁人,这显然是戴平翅幞头的官员才会有的习惯,寇准的身份也就不言自明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宋代幞头和身份的联系已经深入人心,这也体现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对于维护阶级秩序的重视。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五代时期活跃的市民文化也是促进幞头样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曾经长期霸占朝堂的士族们遭受了沉重打击,庶民阶级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之上。

出身寒微的庶民官员们在政治工作之外并不排斥经商等经济活动,这让五代时期的商业贸易取得了发展,并催生出了中国最早的市民阶级。

相对于传统的农户,市民阶级有着更高的娱乐和审美需求,他们对于服饰样式的追求和挑剔也是幞头制作取得发展的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五代时期我国的手工业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其中后蜀地区的工匠首先发明了漆纱的制作方法,利用纱线代替了皂罗巾,这让幞头变得更加透气。

之后他们还会用涂漆的方法来增加幞头的强度,这样即使不用添加内衬也能做出挺括的造型,这也为幞头样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宋代官帽的独特形制本质上是宋朝统治者规范社会阶级秩序的产物,其普及和推广也意味着中国的政局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动荡后重新归于平静。

但这种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住了民间服饰的发展,这也是封建社会制度对于民间文化发展负面作用的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承唐启宋的五代十国幞头形制及其成因》,刊登于《丝绸》2023年11期

0 阅读:17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