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新套路”,稍不注意可能会因此吃亏,存款要注意这几点

梧通 2024-05-17 15:15:26

存款的利率越来越低,大家都想找到一个相对收益较高的存款产品。这个时候套路却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掉到陷阱里,不仅拿不到相关的收益,甚至还可能亏损本金。

我们去银行办理存款时,到底该怎么办呢?又该如何避开这些套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呢?

去正规银行

全国大大小小的银行总共有4000多家,而银行网点更多。在众多银行当中,还有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银行。

像之前被监管部门所点名的“两山银行”,“粮食银行”,“红旗银行”等等,这些都是不合法的银行。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而在现在银行存款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所谓的“银行”给出高息。所以对于我们储户来说,办理存款时首先要学会判断这家银行是否合法合规,不要一味的盯着银行工作人员所说的那个收益。

有些时候我们想要的是那点利息,但人家所图谋的可能是我们的本金,而我们拿的那点利息也不过是我们本金所分出来的一小部分。

当有人向你推荐某某银行,这样的银行可能你一次都没有听过,也不要光听别人介绍这个银行的收益有多高,这个银行有多好,我们也要自己去查验该银行的真实性是否合法合规,办理存款后是否有存款保险的保障。

而想要查到相关信息,在目前来看其实比较简单,可以拨打相关的监管部门电话,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查询。

存款产品的性质和风险

越是存款收益低的时候,银行所推出的一些产品所带来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在办理存款时一定要了解存款产品的性质和风险,到底是不是真的存款产品。

像现在银行工作人员所推荐的那些高收益产品,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都不是存款。

比如前段时间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所推荐的一款收益高达6%的产品当。我在仔细听完他的介绍之后,我询问了一句,是不是银行的存款产品,在不在银行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之内?

该工作人员是这样回复我的,这款产品它非常安全,收益也一直很稳定。虽然不是存款产品,但是它的收益比存款更高,而且是银行自行发售的,有银行的保障,根本就不用担心它的风险问题。

这一段话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这么两个重点:第一,工作人员承认了这不是存款产品,不在银行存款的保障范围之内。第二,该存款产品不安全,因为现在银行都有倒闭破产的风险,工作人员所说的有银行的保障,那银行又能给我们什么保障呢?存款保险是国家的保障。

还有就是存款保险保障的是银行的存款产品,像其他的保险理财等产品,它都不是在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内。

如果有一天这家银行真的出现倒闭破产了,像购买了这种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那么最终很可能你的钱就打水漂了。

还有就是如果购买了这些产品想要提前赎回本金的话,可能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像现在银行所热衷销售的一些保险产品,虽然他们的宣传收益挺高的,但是你知道吗?他们所说的宣传收益也是合法合规的,只不过他们宣传的收益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一个预估值。

而且自从银行打破刚性兑付以来,除了存款产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其他所有的理财产品它的收益都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你购买了这样的产品,收益完全是靠市场,市场行情好很可能就收益不错。但如果市场行情不好,那么很可能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还要亏损本金。

不仅如此,当你想要赎回你购买的这种保险产品,那么很可能你就要面临着相应的违约金的问题。

如果买的是相关的基金的其他产品,想要提前赎回时,又很可能将要面临相应的手续费等等,这一来二去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会因此亏损本金。

所以说我们在办理存款时一定要仔细区分我们所办理的到底是什么产品,也要了解我们办理的这个产品的性质和属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保护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

随着现在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便利,我们在使用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保护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在裁判文书网上就有很多案例,是因为储户个人没有保护好个人信息而造成密码的泄露,最终被别人盗刷了银行卡上的资金。

而且这些被盗刷的资金,如果储户不能拿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泄露密码,那么很可能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在我们去atm机办理取款转账等手续时,一定要更加小心,在输入密码时用手进行遮挡等操作。除此之外,在使用pos机刷卡以及使用移动支付设备付款时再输入密码也要注意相应的遮挡,避免密码被泄露。

还有就是,我们的个人信息相关证件也不要随意的外借。一旦银行卡和身份证出现丢失的情况,也及时去相关的部门办理挂失手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写在最后

现在银行的存款收益是越来越低,在这个时候陷阱也越来越多,在办理存款时一定要格外的小心。

在面对他人所介绍的高收益产品时,尤其要小心,在当下,这些所谓的高收益产品大多都是幌子,你想要的是那点收益,但别人可能想要的就是你的本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