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共封24个儿子为藩王,却有6位爵位只传一代,为何?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4-20 16:20:49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群臣的多次请求之下,终于答应正式登基,建立大明王朝。称帝后朱元璋除了将嫡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外,还将自己其他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作为藩王到了一定的年纪便要前往封地就藩,并且爵位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传承下去。

朱元璋在位31年,先后三次册封藩王:

洪武三年,朱元璋将自己所有已经出生的皇子册封为藩王,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嫡次子朱樉,年龄最小的是只有两个月的皇十子朱檀。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再次册封藩王,这次总共册封五位藩王,从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到第十五子朱植。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将年幼些的儿子们封为藩王,这一年朱元璋已经年过花甲,总共册封了十位藩王。从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到第二十五子朱㰘,或许连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还会老年得子,洪武二十六年最年幼的儿子朱楠出生。但朱楠并未来得及被封藩王,便夭折。

就这样朱元璋共生26子,除了太子朱标、幼子朱楠外,剩余的24个儿子全部被封为藩王。但这24子中(燕王朱棣除外),却有6位爵位并未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究竟是为何呢?

原陈友谅妾室达氏所生两子

朱梓是朱元璋的第八个儿子,生母是定妃达氏。达氏原先是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枭雄之一陈友谅的妾室,鄱阳湖之战(1363年)中陈友谅中箭身亡;其子陈理在张定边等人的拥护下在武昌称帝。不过陈友谅如此骁勇都败给了朱元璋,更何况是只有13岁的陈理。

结果在陈友谅去世的次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率领所谓的陈氏皇族归降朱元璋。而达氏作为陈友谅遗孤自然身在其中,达氏长得很是漂亮,被朱元璋纳入自己的后宫。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妃嫔,将达氏封为定妃。达氏先后为朱元璋生下两个儿子:

1364年,也就是达氏跟随朱元璋的这年,达氏为朱元璋生下第一个儿子朱榑,这是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正因为朱榑是在陈友谅去世的次年出生,所以很多野史中会将朱榑当成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朱元璋何等精明之人,又怎么会分不清究竟是不是亲子呢?

时隔五年,1369年达氏又生一子,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梓。

在朱梓出生的次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不仅大封开国功臣,还大封后宫,达氏被封为定妃;而达氏所生的两个儿子也都被封为藩王。

可惜的是达氏所生两子都没有善终:

一个葬身火海

一个被贬为庶人,囚禁多年不得自由,还牵连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洪武三年朱榑被封为齐王,封地在山东青州。洪武十五年,朱榑19岁时前往青州就藩,并且奉命镇守开平(唐山),防止胡人入侵。洪武二十三年,朱榑率领王府护卫、徐州邳州的部队跟对四哥燕王朱棣一起北伐北元。

洪武二十四年北伐回来的朱榑再次奉命前往开平镇守,当时太祖皇帝已经下旨颖国公傅友德率部出塞,所以便命朱榑独自领兵作战。但是若取胜的话,不要同诸位将士们争抢功劳。这年八月,朱榑返回京城。

可以说整个洪武朝,朱榑建功立业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因此也建立了不少战功。正因为如此朱榑越发的恃宠生娇,再加上生性残暴,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正是朱榑这样的性格,先后两次被废为庶人。

1398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在做太孙时便对各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很是忌惮,刚登基便着手削藩之事。而且听从东宫伴读黄子澄的建议:先将继位与燕王朱棣较好的藩王削掉,然后在燕王孤立无援时再除掉燕王。

而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便是第一个被削掉的,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橚被贬为庶人,被迁往云南。接下来便是齐王朱榑,建文元年四月便有人向建文帝告发:齐王朱榑想要谋反。建文帝下旨将朱榑召到南京,将其贬为庶人。

周王与齐王之后,建文帝又先后削掉了湘王、代王与岷王。

燕王朱棣很清楚,自己很快会步几位弟弟的后尘。所以便提前布置,并且在建文元年七月先建文帝一步起兵靖难,正式开始为时四年的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建文帝担心周王与齐王会帮助燕王朱棣一起靖难,所以便将两位叔叔召回南京,囚禁在一起。朱棣攻入南京城后,便派人前去保护两位弟弟。但是被禁锢不得自由的两位藩王,在见到这些士兵时竟被吓得趴在地上哭。得知四哥朱棣靖难成功的消息,转而大喜。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便恢复了两位弟弟的藩王之位。

然而恢复藩王爵位后的朱榑,并没有珍惜自己的爵位,反而比之前更加的骄纵。

朱棣见弟弟如此,便用二人一起患难的往事来劝说朱榑。

然而朱榑不仅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在自己的府上豢养杀手意图谋反,甚至还招异人来诅咒朱棣。不仅如此,朱榑还将守护青州城的将士换成自己王府的护卫,又将青州城的城墙跟王府的院墙修筑在一起,这样便可以将王府完全隔绝起来,更不允许有朝廷的官吏登上青州城巡视。

此举必然会引起青州城官员的怀疑,所以便向朱棣上疏告发齐王的不轨举动。没想到朱榑却想要将他们诛杀,与此同时有人告诉朱棣周王朱橚也想要谋反,但是朱橚紧接着便向朱棣写了一封请罪书。朱棣便着人,将朱橚的请罪书送到青州给朱榑看,但朱榑似乎并没有领会朱棣的意思。

永乐四年,朱榑遵旨回到京城。

面对群臣的弹劾,朱榑口无遮拦:

“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

朱榑的话让朱棣很不高兴,所以便将朱榑留在了京城府邸;被留在京城的朱榑颇多怨言,朱棣便在这年八月将其子召到京城,同朱榑一起废为庶人。

这是朱榑第二次被贬为庶人,第一次还能归咎于建文帝不念亲情,而这一次完全是朱榑咎由自取,还牵连自己的子孙后代。朱榑被贬为庶人,便意味着他的齐王爵位便不能再继续传下去。不得自由的朱榑与他的三个儿子,原本要这样度过余生。

然而宣德三年(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在位),有一位福建的男子自称是“七府小齐王”并且意图谋反。被抓后押往京城,此事牵连一百多人被杀。而朱榑同三个儿子不久便突然去世了。好在宣德帝为自己的叔祖朱榑留下一丝血脉,将其幼子朱贤爀迁往庐州安置。

朱榑有四个儿子,但齐王爵位一代而断,完全归咎于朱榑不能安分守己。而其同母弟潭王朱梓,却是无后而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洪武三年朱梓被封为潭王,封地在长沙。

洪武十三年,朱梓的潭王府开始修建。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将英山侯於显的女儿於氏嫁给朱梓为潭王妃。同年十二月,朱梓带着王妃一起前往长沙就藩。

虽然同母兄长朱榑多行不法之事,但朱梓跟兄长并非是一样的人。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元璋发动的胡惟庸案,牵连三万多人被杀。而其中便包括潭王妃於氏的哥哥於琥,於琥被朱元璋下旨诛杀,此时朱梓的岳丈已经去世,但因为儿子的缘故,仍旧被朱元璋视为胡惟庸一党。

朱梓的王妃便是於琥的亲妹妹,便开始心中不安。

朱元璋自然清楚儿子的担忧,便派人前往长沙安抚朱梓,并且打算将朱梓召回南京亲自安抚一番。没想到朱梓误会了父皇的意思,得知父皇要将自己召回京城,便惊恐万分,担心被削爵处死。“心灰意冷”之下,便带着王妃於氏一起葬身火海。

这一年,朱梓尚且只有22岁,着实可惜。

朱梓虽已大婚五年,但还未生子,无子承袭王爵,国除。

因削藩而死的湘王朱柏

朱柏是朱元璋的第十二子,生母是顺妃胡氏,外祖父是豫章侯胡美。

洪武四年朱柏出生,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第二次分封藩王,将朱柏封为湘王,封地在荆州。

洪武十八年,朱柏年仅15岁便前往封地就藩。

朱柏从小便很聪慧,而且心怀大志,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一位济世安民的藩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柏非常好学,经常读书读到半夜,并且为了招贤纳士整理校对书籍专门设立了“景元阁”。而且朱柏还是一位文武全才,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在骑射功夫上也很不错,颇有侠客的豪气。若是前往山水胜景的话,必定会在此处待上多日,为此处赋诗作文,刻在石头上。

洪武年间,常德一带经常发生叛乱,朱柏多次奉命前去平叛。朱柏作战很是勇猛,多次大败敌军。太祖皇帝对此很是赞赏,特地将朱柏召回京城嘉奖他的功劳。

洪武三十年,朱柏再次奉命出征,此次朱柏同楚王朱桢一起南下讨伐古州蛮。

不过担任主帅的楚王朱桢虽然向朝廷索要三十万石粮食,但是又不愿意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导致此次出征很不顺遂。太祖只好让二人修筑铜鼓楼后,便各自返回自己的封地。

若是大明王朝一直安稳下去的话,朱柏成为一位安民济世的王爷还是很有可能的;然而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朱柏很是伤心,为此还有了“弃世”的想法。紧接着建文帝登基,并且刚登基不久便开始削藩。

燕王朱棣很清楚,自己很快也会被建文帝贬为庶人,所以便派人前往荆州希望朱柏能够同自己一起骑兵靖难。朱柏并不想造反,所以便拒绝了朱棣。然而没多久朝中便有人告诉建文帝:湘王朱柏意图造反。建文帝便下旨训斥朱柏一番,并且打算将朱柏押回京城问罪。建文帝派去的人出其不意,直接包围了湘王府。

朱柏仰天长叹:唉!历朝历代的大臣若是遇到昏庸无道的君主被下狱的话,大多自尽而死;作为太祖的儿子,父皇已经去世,我既不能回到京城侍奉在侧,也不能参加父皇的葬礼,满腹遗憾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如今又要受这些奴仆的屈辱,我怎么能苟且活着呢?

说完朱柏便亲自放火烧了湘王府,然后穿戴好亲王的衣冠,骑着马一跃跳进火海之中。

朱柏并没有儿子,死后国除。

朱棣登基后,实在是可怜自己的弟弟无罪而死,所以便将其追谥为“湘献王”。

意图造反的谷王朱橞

朱橞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生母是郭慧妃,外祖父是滁阳王郭子兴。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郭子兴是马皇后的养父,而太祖皇帝朱元璋加入的起义军便是郭子兴麾下的。

洪武十二年朱橞出生,朱橞出生的前一年朱元璋刚刚分封藩王。

所以朱橞需要等到下一次分封藩王,洪武二十四年,13岁的朱橞被封为谷王,封地在宣府。

洪武二十八年,朱橞17岁时前往封地就藩。

据说朱橞心地善良,很是聪明能干。他在封地不仅爱民如子,而且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在宣府的威望极高。不仅如此朱橞还一边兴建谷王府,一边为戍边做准备。

建文帝登基后,先后削掉了周王、齐王等五位藩王。还未来得及对其他藩王动手,燕王朱棣便发动靖难之役,谷王朱橞得以保住了自己的王爵。

为了防止谷王朱橞帮助燕王朱棣一起靖难,建文四年建文帝将朱橞的封地改为长沙,并且为朱橞增加了年俸两千石。与此同时,建文帝下旨谷王朱橞带三千兵马回到京城坚守金川门。

然而这年六月,燕王朱棣率领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朱橞见建文帝大势已去,便同曹国公李景隆一起主动将金川门打开,迎接四哥朱棣进城。就这样朱棣不费一兵一卒进入金川门,建文帝得知燕王进城的消息,很清楚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便一把火烧了皇宫,而自己则是葬身火海(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自然不会忘了十九弟的功劳,下旨朱橞封地改为长沙,增加三千卫士兵,年俸2000。

然而重新回到长沙后的朱橞却仗着自己的功劳,而越来越霸道,不仅因为忠诚伯茹瑺未曾拜见自己而直接诛杀,而且还直接诛杀了状告朱橞的长沙史庐廷纲。更过分的是朱橞在封地做了很多不法之事,甚至私下里招兵买马、造战舰弓弩。

并且试图说服自己的同母兄长蜀王朱椿一起造反,朱椿虽然是朱橞的同母兄长,但他安分守己并不想做如此谋逆之事,将弟弟狠狠斥责了一顿。

朱橞此举,自然会被朱棣察觉,很快朱橞便被群臣弹劾。

永乐十五年,朱棣下旨将朱橞贬为庶人。

宣德三年,朱橞死在了狱中。

朱橞自幼聪慧,深得父皇的宠爱与赏识,让其前往重镇宣府就藩。而朱橞确实在洪武一朝没有让父皇失望,不仅安分守己,而且积极为戍边做准备;父皇病逝后,朱橞更是忠于建文帝,支持建文帝登基。然而在建文帝大势已去时,主动放朱棣进城,可见原先安分守己的谷王原来也有背信弃义的一面。

就藩长沙后的朱橞,骄横跋扈,竟想要造反,篡夺朱棣的皇位。

按照大明律,朱橞理应被诛杀;但是朱棣念在手足之情上,并未诛杀朱橞。但谷王爵位,自此便在大明王朝消失了。

其他的藩王

朱楹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生母不详。洪武十六年出生,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安王。只是因为年幼的缘故一直未前往封地,建文帝登基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楹便更无机会就藩。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日,进入南京城的朱棣按照皇帝的规格下葬侄儿朱允炆。

六天后,朱棣命二十二弟安王朱楹前去祭拜懿文太子陵寝。

朱棣登基时,朱楹虽然已经19岁,可以前往封地就藩,但是朱棣并未着急让弟弟就藩;而是到了永乐六年,朱楹才就藩于平凉。

之后在永乐九年、永乐十五年先后两次回到京城拜见皇帝。

然而永乐十五年,回到封地后仅半年的时间,朱楹便病逝了,年仅35岁。

朱棣得知后,下旨为其辍朝五日。

因为朱楹生前并未生子,所以国除。

除了上述五位成年的藩王外,还有一位藩王,国除。

此人便是朱元璋第九子朱杞,洪武二年九月朱杞出生,洪武三年四月被封为赵王,然而被封为赵王仅八个月朱杞便病逝了,年仅两岁而已。

结语

赵王朱杞年仅两岁夭折,并未长大成人,自然无后承袭爵位,国除;

安王朱楹虽然去世时已经35岁,但是并没有生下儿子,所以无子承袭爵位,国除;

赵王朱杞因过度恐惧与王妃一起葬身火海,并未留下儿子,无子承袭爵位,国除;

湘王朱柏在建文帝削藩时,不忍受辱一把火烧了湘王府,而自己也死在了火海之中;无子承袭爵位,国除;

谷王朱橞与齐王朱榑都不是安分守己之人,虽然有儿子可以承袭爵位,但是二人多行不法之事,被贬为庶人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然其子孙后代不得承袭王爵。

0 阅读:131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