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普尔顿科幻启示:戴森球理论引领外星搜寻,新发现揭示潜在迹象

帝江异事 2024-05-13 20:06:58

英国早期著名的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尔顿在1930年创作了小说《人类向何处去》,该书出版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书中描写了人类在20亿年里进化出了超过18种不同的人类物种,但最终都未能敌过时间的力量,在宇宙中黯然退场。

但这仅仅是奥拉夫·斯塔普尔顿的开始,1937年他又创作了小说《造星者》才真正的影响了许多人。

其中,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就对《造星者》一书爱不释手,并从中获得了启发。

因小说《造星者》中提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会收集恒星发出的大部分太阳能的概念,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将这种幻想出的概念套进了科学的范畴。

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最著名的戴森球理论,即用一个巨大结构将恒星包裹其中,利用这种方式收集恒星的能量。

不过可想而知,以现在的科技人类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戴森球仍然是理论上的思想实验。

虽然人类做不到,但并不意味着外星人做不到,所以戴森球理论也是一些科学家找寻地外超智慧文明的一个方向标。

以人类文明为基础推测,随着文明的进步,对能源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

而一颗行星只能收获母恒星总输出能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即便在行星上安装能源收集器,但收集器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为了采集更多的恒星能量,戴森球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但在现实中,戴森球可能并不会是一个完整的外壳,更可能是一个大型的、单个收集器阵列或收集器蜂群。

理论而言,这种结构不仅会吸收阳光,并会以相同的形式发射出明亮的远红外线,而这种红外线在恒星系统中就会显得不正常。

因此,如果通过寻找这种不正常的红外辐射,人类就可能在宇宙中找出类似戴森球的巨大结构。

虽然,科学家们早就已经开始在宇宙中搜索疑似戴森球的巨大结构,但迄今为止大多数搜索都只找到了模棱两可的结果。

例如,2006年美国的费米实验室利用IRS数据研究了250,000颗恒星,最终只发现了17个戴森球的候选者,但最终根本没有办法去验证。

另一个戴森球候选者是KIC 8462852(或称为塔比之星),这颗恒星在开普勒数据中显示出奇异的光曲线,部分符合戴森球的光曲线特征。

但后来的测量结果表明它并没有完全吸收所有的波长,因此更像是尘埃现象。

尽管至今还不清楚该恒星系统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寻找戴森球或类似结构的研究仍在继续。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和弗兰克·德雷克共同创办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其中寻找戴森球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

现在又有了两项新的搜索,它们都使用了更好的设备,导致戴森球候选者目录大幅增加。

其中一项搜索是科学家们利用欧洲航天局的盖亚号航天器数据集和其它仪器进行的。

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对500万颗恒星进行了搜寻,当中发现了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这些辐射无法用已知的自然过程来解释,它们就像戴森球所产生的辐射一样。

科学家在论文中提到,搜索过程中发现的距离地球900光年以内的7个红矮星(最小的恒星类型),这七颗恒星在红外线下的亮度比它们应该产生的亮度高60倍。

根据它们发出的不可见光来计算,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也正是戴森蜂群的特征之一。

第二篇论文涉及较大的恒星,包括许多与太阳相似的恒星。

其中最远的恒星可达6500光年,其中包括近500万颗K型橙矮星、像太阳一样的G型恒星以及F型恒星。

这项研究发现了多达53个候选者,当然,这些只是候选星,只有进一步的观测才能找到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恒星发出不寻常的辐射和红外线的原因还存在另一个可能性,其实是由尘埃组成的环状星盘模仿的,但这种情况往往是年轻恒星的问题。

然而,这些候选星和塔比之星都不年轻,它们是成熟的恒星。

因此,最近的发现仍然令人兴奋,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线索。

最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红外线领域对塔比之星进行了观测,但结果尚未公布。

如果它没能观测到任何异常现象,那么塔比之星这颗恒星将再次陷入诡异的境地。

在搜寻戴森球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需要面临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外星人最终是否会进步和发展,并被迫寻找更大的能量来源?

这仍然是个未知数,只有当人类明确地探测到外星生物结构或外星轨道结构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