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的大熊猫

长安文化交流 2023-06-23 17:06:59

文/于聚义

一大早,我们还没起床,李治平先生就来电了,说他直接去大熊猫繁育基地等我们,就不来酒店接我们了,因为参观人太多,得早点去排队。他让我将身份证拍照发给他,好提前购票。

吃过早餐,我们没有开车,而是花了不到20元的网约车费就到达目的地了。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

到了目的地后,李治平先生电话告诉我们,进门刷身份证就行,他就不陪了,在西门出口处等我们。我非常理解陪人的辛劳,昨晚上说好了的,不用陪同参观。我们步行半小时才到大门的进口。步行时,路两旁全是小贩兜售各种各样的熊猫产品,不是熊猫毛绒玩具,就是熊猫凉帽,还有熊猫雨伞,熊猫头饰……我们外孙女第一次看见这些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兴奋的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恨不得样样都买。由于还有后面的参观,每人只买了一件熊猫头饰,戴在头上,很是抢眼。我回头一看,几乎所有来参观者都头戴熊猫头饰,手持熊猫的纪念品,可谓是融入熊猫大军之中了。

到了南大门,我们排在长龙似的参观队伍里,足有半个小时才刷身份证进了门。要参观大熊猫、小熊猫馆,还必须乘电瓶车摆渡,每位25元。我们买了票,在护栏里绕来绕去,足足又熬了40分钟才检票上了电瓶车。

坐在电瓶车上,随处可见的是熊猫标志,仿真的,变形的,裁绒的,镂空的……园区设计布局者,挖空心思地做足了熊猫品牌。

坐在电瓶车上,才感觉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园林那个大呀,被密林掩隐,植物且以翠竹居多,车在起伏的竹林里绕来绕去,据说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疫情前的2019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已经近千万人次了。如今,成都市尝到了大熊猫带动旅游产业大获成功而不惜土地资源,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面积扩大成总面积3570亩的规模,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多个区域。截至2020年末,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早在1995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就是这一年,我有幸参观了大熊猫基地,那一次却给我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如今,大熊猫基地园区配套设施齐全,各式餐饮,特色食品,品牌咖啡……应有尽有,且消费适中,越来越成为成都又一个全新的消费区块链,与宽窄巷子区块链并列为成都市的文旅支柱产业。

我们在大熊猫馆里,身材浑圆的大熊猫,一会儿步履蹒跚,摇摇摆漫步,一会儿躺下啃吃嫩竹,津津有味,旁若无人。给外孙女留下了拍照录视频的充分时间。由于人多拥挤,许多时候都不得不中断视频拍摄。我拍的照片效果不佳,好在我的老朋友天津武警总队马汉斌大校,他在我们离开成都市的第二天也来到大熊猫基地,他用单反相机拍的照片,清晰度高,专门发给我两张,也算是补救了我的遗憾。

女儿和外孙女执意要见从美国归国不久的华华,我们只好冒着高温,汗津津地陪她们寻找熊猫华华。

没想到啊,关注华华的访者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到跟前,想与华华拍照留念,可华华忙着吃嫩竹,不理不睬这些热情高涨的四面八方来的观众,仍然是憨态可掬地自顾自的悠闲自在着。

游览大熊猫基地,我们花了近四个小时,饥肠辘辘地鸣叫声,提醒我们才决定返回。

我们乘电瓶车直奔西门,与等我们的李治平先生会合,然后坐着他的新坐骑奥迪,带着愉快,带着幸福感返回了市区。

李治平先生下午三点半要参加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会议,他将我们送到锦里就分手了。

说实在的,十多年前,我曾在四川电视台同行陪同下参观过大熊猫基地,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可这次的感受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待续:下一篇:成都东郊记忆-全息投影给人的震撼)

作者简介:

于聚义,陕西广播电视台正教授级高级记者,陕西作协会员,现任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主席。1998年首届“陕西省‘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获得者,2001年首届“中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曾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学评论专委会副理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专委会副秘书长。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