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经验系列评论③丨农为体融为用

农民日报 2024-05-20 09:50:3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早在3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深刻地指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30多年来,福建沿着这条大农业之路不断拓展着农业的内涵和外延,统筹推进,融合发展,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福建的实践经验表明,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现代化大农业。大食物观提出,要向耕地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这就要在观念上形成现代化的大视野、全局观,打破农业之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种种壁垒,统筹农业发展所需的诸多要素,才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让那些曾经闲置的、低效的、潜在的资源迸发出巨大产能。

大食物观的践行也在不断塑造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当盐碱地上建起了设施农业,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走向了“知天而作”;当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福建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突破了200公斤;当我们努力把每一粒粮食都“吃干榨净”,就有了从高端育种到订单种植,从仓储物流到初加工、深加工,从废弃物综合利用到餐饮商超服务的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即便是一粒玉米都能物尽其用、“身价倍增”。当我们以大食物观的理念构建着食物供给的多元化体系,现代化大农业的路径也愈加清晰。

以农为体,以融为用,聚合优势要素、打通产业环节,向现代化大农业要食物,不断提升我们食物安全的供给能力和产业韧性,始终是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海洋等多种农业资源,开辟各具特色的食物供给途径,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食物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尤其要强化需求导向,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农业企业研发什么,都要跟着市场走,让山河湖海田上的产出适配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健康中国”“营养中国”的坚实物质基础。

要优化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大农业、大食物观强调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农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不仅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还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不仅要打造“一村一品”,还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通过优质生产要素的聚集,提高农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联盟作用、利用数字经济、建立区域品牌、加强质量监管,不断强化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让多姿多彩的“土特产”丰盈人们的餐桌。

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但小农户生产效率较低、劳动产出能力较差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式现代化大农业不能排斥小农户,要通过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把小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办起来、办好、办得有效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这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更是回答新时期下谁来种地、谁来提供食物的必然路径。

广袤的田野充满希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势在必行。我们要汲取福建依托现代化大农业丰富食物“资源库”的有益经验,让食物的多元化供给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量足质高结构优,让百姓餐桌丰富多样更健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