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一年到手的合法收入有多少?用不着多吃多占,压根花不完

浅弋道历史 2023-12-20 10:58:01

在那个充满宫廷谜团和权谋的清代,京城内外流传着一句千古传世的谚语:京官常年入不敷出。这里的"京官"并非指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京官,而是那些居高临下、权倾一时的一品大员——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与普通百姓心中对于官员的刻板印象相反,这些高阶官员却以廉洁自守而著称,仿佛与"穷"字毫不相干。

在这深宫高墙的政治棋局中,有一位三朝元老,风华绝代,名震京城,那就是张廷玉。他身负重任,执掌朝纲,但又如何是他的年收入呢?

张廷玉可谓权倾朝野的重要棋手。他的头衔多如牛毛,最为显赫的当数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还有那让人艳羡的三等伯爵爵位。这些华贵的头衔和兼职,并非意味着他的财富就能与之匹敌。

清代大臣兼任多职已是司空见惯,但兼职众多并不意味着金银滚滚。

在官场规矩之中,俸禄主要以最高爵位和职务的标准来发放。张廷玉的爵位是三等伯,按照清代俸禄标准,每年可得460两银子和等量禄米。而身为正一品大学士,他的岁俸仅有180两银子,外加180斛禄米。因此,张廷玉的俸禄是按照三等伯的标准来核算的,即每年最少可得460两。

当雍正初年的第一缕曙光洒在紫禁城上空时,宫廷的权力格局开始悄然改变。一场新的政令如风暴般袭来,让京城内外的官员们心驰神往,似乎能嗅到一丝变革的气息。

一些幸运的京官开始尝到了双俸待遇的甜头。这并非泛泛之辈,而是那些身居高位,深谙朝廷机谋的大员们。

这项优惠政策并非与血脉相关,世袭爵位的荣光虽然璀璨,却无法分享这份福利。在这个滚滚红尘的宫廷舞台上,只有职官才能品味到这特殊的馈赠。

双俸,如同一场珍贵的雨露,润泽了那些高阶京官的生活。这并非简单的待遇升级,更是一场帝王为了提高大臣们生活水平而亲自推行的补助措施。而这份额外的收入,仿佛是一杯甘甜的琼浆,为他们的宦途增添了一抹亮色。

这优惠并非人人可享。世袭爵位的荣耀虽然崇高,却在这一方面无法与职官分享。宫廷的规矩,宛如龙潭虎穴,既有令人向往的甜美果实,也有严苛的门规。这使得那些本就身居高位,却不具备职官身份的人,心生一丝嫉妒与无奈。

在历史的记载中,大臣们或许暗自庆幸自己的宠辱不惊,能够分享到这一特权。世袭的爵位虽然是一种血脉的荣光,但在这场政策的风暴中,也显得有些无奈。

也就是说,张廷玉每年能够领取三等伯的460两保底工资,再加上180两的津贴补助,合计达到640两。

随着地方官员普遍实行养廉银制度,京官的俸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了缓解这一困境,从雍正六年开始,京官们开始享受到了双俸的待遇。

双俸虽然是一项改善政策,京官们依然感受到了俸薄的艰辛。为了进一步支持京官的生计,各省解部陆续拨出一定数额的养廉银作为额外的福利。这笔养廉银的总额并不算丰厚,主要集中在户部和吏部,其他部院衙门虽有,但数量甚微。

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廷玉以大学士身份兼管户部和吏部,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这一福利。按规定,户部的养廉银额度高达92300两,而吏部则为10000两。

当时户部的九万多两银子,成了一场财富的争夺战。宫廷中的尚书和侍郎们,彷佛是蜂拥而至的蜜蜂,围绕这块甜美的蜜糖展开角逐。

在众多高阶官员中,尚书无疑是地位最尊贵的,他们是宫廷舞台上的主角,执掌着重权。而侍郎则宛如副手,虽然有一份权势,但毕竟不及尚书。因此,规定给尚书和侍郎合计17000两银子,分配的细节虽然未曾明确记载,但众人心知:尚书的份额必然高于侍郎。

在这个看似公平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不可言喻的分差。宫廷中的规矩犹如隐形的绳索,操控着金银之流的流向。大学士、满汉二尚书、四侍郎之间的分配,按照部分官员的平均计算,每人的份额至少在2500两以上。

而对于身居高位的户部主管大学士张廷玉而言,他手中的养廉银,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额。在宦途的征程上,他或许是一位权谋高手,但也在这场金银之争中争分夺秒。户部的权势,既是他的庇护,也是他的责任。

此外,吏部的养廉银中,张廷玉至少也应该得到1000两以上。

大臣们或许并未将这些银两放在眼里,但对于张廷玉而言,这是他权谋生涯中的一笔不可忽略的财富。

相较于保底工资而言,这笔养廉银的数额可观得多,足以维持他高品质的生活。在宫廷的权谋中,金银虽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如何在政治的漩涡中保持平衡,巧妙运用手中的资源,成为这场权谋棋局中的不可忽视的一方棋子。

在康熙朝,一场名为“陋规”的潜规则在官场中愈演愈烈,宛如一张无法逃避的网。冰敬、炭敬、年敬等形形色色的规矩,统统以“敬”字为名,实则是一场权谋的游戏。

尤其是地方官员,一旦晋升为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或总督,就得按规矩向大学士、军机大臣献上一份孝敬。据史书记载,地方大员上任或入京陛见,都少不了送礼。而大学士、军机大臣的门槛最低,至少得是200两。

在宦海沉浮的岁月里,官员们如潮水般上任、陛见,而这一项庞大的进项,简直是一个难以计数的天文数字。其中一个不太光彩的进项,却被深深地隐藏在官场的幕后,宛如一种不上台面的收入。

这项名为陋规的进项,其性质注定了它是一种不宜公开的财富。资料中往往闪烁其辞,令人难以窥探其中的具体数额。对于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而言,岁入至少也在一万两以上,这是一个让人艳羡的数字。

除了陋规,还有来自门生故旧的孝敬,也是陋规的一环。张廷玉多次主持会试,桃李满天下,一个年节下来,保守估计也得有5000两的收入。

将保底工资、养廉银、陋规收入这三项加在一起,张廷玉每年的收入至少也得是二万两。在雍正一朝,皇帝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仅有三次就超过8万两。

而在他的故乡安徽桐城,张氏家族拥有数千亩良田,是当地的大地主。这片富饶的土地,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租金,足以维持家人体面的生活。

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在宦海的征途上,从未倚仗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历史记载显示,他在要职时,从不受人请托替人办事,更不会额外接受一两银子的贿赂。这样的廉洁风范,使得他在官场中屹立不倒,成为清官的楷模。

人们常说在清代做一个清官不易,这话确实有理。当官达到一定的级别时,成为清官也并非难事。这或许正是张廷玉在官场中屹立不倒的原因,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廉洁、荣耀和家族的光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951
评论列表
  • 2023-12-20 13:31

    他是配享太庙,有清一朝汉臣顶峰了,不是个普通人。。。

  • 2023-12-21 05:58

    一位忠诚于国家、热爱人民的三朝元老,他的生活哲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 2023-12-21 10:50

    这也是《雍正王朝》里邬先生为“四爷”分析向国库借钱的第一类也是占比最大的,不得已而为借之。

浅弋道历史

简介:一杯浊酒,一首古诗,畅谈历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