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物质满足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幸福孕孕 2022-08-30 20:45:53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补偿心理。比如:有的人当了父母后,把自己小时候想玩又买不起的玩具,统统买给孩子玩。自己小时候想吃但吃不到的食物,也是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补偿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父母缺乏觉察且过度,即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要,把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成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出现问题,这会阻碍父母去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在亲子关系中,把太多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志和存在感,并且还会在亲子关系中产生过多的委屈和牺牲感,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不懂得感恩。

1、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

对孩子过度物质满足,易造成孩子不惜物、爱虚荣、喜攀比、自私等缺点,把父母给予的所有都视为理所当然,无感恩之心。对孩子的欲望,正确的做法是延迟满足,或者适当不满足。即时满足、有求必应、超量满足等均是错误的。学会等待和忍耐,这是每个人面临逆境时需要的能力。孩子的容忍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1960年,美国心理学界做过一个“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个房间,给他们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就吃掉它,就只能得到这一颗糖;如果20分钟之后再吃它,就能得到第二颗糖。等他离开房间,一些孩子急不可待地吃掉了软糖;一些孩子则选择等待,暂时不吃手中这一颗软糖。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当然,成功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吃到了第二颗软糖。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想要什么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延迟一下再满足他,让孩子通过等待的过程学会忍耐。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明白:我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耐心才能得到这个东西。有些父母会担心,这样做是否会使孩子产生匮乏感?这取决于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不能很生硬地拒绝,而要温和坚定地给孩子做出解释。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耐性得到磨炼。而在愿望被满足后会倍感愉悦,体会到付出耐心是会有收获的。

相反,如果孩子要什么,父母立刻就满足,孩子就会形成“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的思维定式,性格变得急躁、耐力差。一旦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这种性格就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有些人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跟自己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等心理问题。这些绝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习惯于被父母及时满足的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人是不会对其有求必应的,因此其心理会产生落差。与其让孩子到时交这笔痛苦的学费,不如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延迟满足他,让孩子学会等待。父母不及时满足,增强孩子被拒绝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在坚持与努力中获得所期待的事物。延迟满足其实是对意志力和自控力的培养,适当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对挫折和拒绝的免疫力更强,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想要改变孩子,先得改变自己

有一位父亲曾向我求助,说他们家是典型的“气功家庭”:他做生意很累,太太做媒体很忙,孩子读书很辛苦,三个人很少有全都在家的时候。不是他出差,就是太太出差,平时应酬又多,保姆倒成了“主人”。他俩只要同时在家,家里就会矛盾大爆发,他和太太互相埋怨对方不顾家,又会联合起来“修理”孩子,抱怨孩子成绩差、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但孩子嘴巴更“硬”,抨击他们只考虑自己,居然还说什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很苦恼,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对他说:“想要改变孩子,先得改变自己。解决你们家的问题,时间是关键。你们每一个人都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透气的机会,一见面人人都成了‘出气筒’。”心理学家说,时间不宽裕的人,对别人就不宽容,要求别人快、急,还要满足自己的心意。父母平时没时间和孩子沟通,又一定要做出当父母的样子,所以只好拿成绩和名次来要求孩子,试图约束孩子的行为。但对孩子来说,父母失职还这样苛刻,当然不会买账,家庭自然会爆发“战争”。

为什么父母必须先改变自己呢?孩子说父母是为了他们自己工作,想想孩子的感受,连父母的面都见不着,怎么能相信父母是为了他们在奔忙。孩子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爸爸妈妈跟他们每天一起吃饭、散步、说说话,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所以,夫妻两个至少有一个人要调整工作,能够经常待在家里,了解和关心孩子的情况。只有父母改变了,孩子才可能改变对父母的态度。

常常陪伴孩子会培养孩子强烈的家庭归属感。当孩子每天回家推开门,就能看到父母的笑脸。当孩子憋了一肚子话想说时,父母就能在他们身边倾听。当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时,全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可口的晚餐。当深夜来临、倦意袭来时,家中每一个人都能以平静而轻松的心情进入梦乡。而当第二天太阳升起,孩子和父母又能精神饱满地迎来新的一天,为各自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愿这样幸福的场景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出现,愿每一对父母都能从容智慧地面对生活!

收回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收回在孩子身上的过度补偿,好好疗愈自己的创伤,同时回归自己的需求上来,学会自我满足。你小时候如果玩得太少,干活太多,就学会让自己多游戏玩耍,多偷偷懒,而不是为了让孩子玩,拼命为其包办一切,承担一切。

你喜欢漂亮衣服,就给自己买,而不要急着给孩子买漂亮衣服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你想补偿自己小时候没有上兴趣班的缺失,就自己去报班上课、学习、体验,而不是给孩子报一堆自己想上的兴趣班,逼着孩子学习,然后骂孩子不努力不上进。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你小时候和你孩子小的时候是不一样,彼此的需求也是不一样,去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和需求,孩子想要一个苹果就给他一个苹果,而不是你自以为是的给他一车水晶梨。唯有如此,才能终结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享受流动轻松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内心有爱,外在轻盈的孩子。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0 阅读:40

幸福孕孕

简介: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有爱有思考的育儿达人和教育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