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为山东省东营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训班讲授岭南文化

文化学人 2024-05-15 10:32:21

5月13日,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第二期)的100多名学员,聆听了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长达3个小时的“岭南文化的精神”专题授课。

据悉。此前(4月10日),周建平已经为山东省东营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第一期)作过一场“岭南文化的精神”的专题授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周建平表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 " 百花园 " 中的一朵奇葩。

"岭南文化的魅力究竟何在?岭南文化对近代中国有何贡献?岭南文化的未来发展如何?"

 

周建平从历史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就岭南文化的前世今生,岭南文化的风格与特征,精神实质,展开讲述。

从襟山带海的地理环境看岭南文化三个源头的“杂交”特点;

从海上丝绸之路、六祖禅宗文化、“白沙心学”学派、近代社会变革分析岭南文化精神形成的渊源;

从赵佗、冼夫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影响或改变历史的关键人物,探讨岭南文化的精神风骨;

从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观照向海而生、融汇东西的岭南文化——开放兼容、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理性思考,激情涌动。

  

近代岭南的光彩华章,究其本因,在于其由“得风气之先”到“领风气之先”。

改革开放,广东以敢闯敢试的开创精神“杀出一条血路”,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特有的那股“雄直之气”。

    

周建平结合1993-1994年随大型电视纪录片《南方的河》(完成后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三次播出)摄制组采访亲历,与他的长篇纪实《1994 南方的河》(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探讨岭南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及与当代的意义。

电视片《南方的河》,聚焦广东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性的主题,把握全方位审视岭南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契机;一年多的采访拍摄与制作,得以亲眼目睹热流涌动、生机勃勃的中国社会现实和改革历史性宏伟画卷;大量的珍贵的采访、座谈、研讨和实地考察深化了对岭南文化奥秘的思考。

周建平当年作为电视纪录片《南方的河》的制片,“战地记者”,实录与见证,即时向南方日报“第三只眼睛看广州”专栏发回一线采访稿件。

     

周建平的纪实《1994南方的河》,是以1994年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前景,以中国改革开放15年历程为叙述主线,以理性的思考与历史的映照为主旨,把一个广东的15年历史投入珠江千百年历史之中,镶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天幕上,使之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对历史的反思充溢着激情与热望以现场历史方式见证了难忘的1994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天山脚下到黄土高坡,从齐鲁大地到长城内外,从壶口梦寻到珠江漂流,再挥师浦东……历时8个多月的艰苦拍摄和制作。拍摄的素材带150多盒,3000张照片。采访谢非、朱森林、高祀仁、黎子流等官员,采访外国市长,北京、上海、西安、广州著名学者,各地、各行业、各阶层人士达150余人。于光远、厉以宁、刘心武、余秋雨、顾晓鸣、陈忠实、沙叶新,严良堃、乔羽,刘斯奋、黄伟忠、黄树森、叶显恩,贝兆汉、茹斯丽、成浩、陈小奇、刘洋、阿静等,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心理,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角度,却围绕着同一个广东的话题。北京上海人看广东,新疆、陕西、山东人看广东,新客家看广东,土著看广东,外国市长看广东。

 

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授课现场

种种议论,构成审视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参照。

凭什么,珠江在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能够一再成为社会转型的先行之地,搅动起黄河、长江、乃至中国的大潮汐?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史册中,珠江,你到底是怎样一条江河?就岭南文化而论,她的内在构成及特色,她与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地位,她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关系,她在各种文化观念冲撞中所展现的应对姿态等等,都在我的探索与思考之中。

周建平表示,激励“新岭南人”融入岭南文化传统,贡献创新智慧,是创新岭南文化的时代要求;开放心态是当代岭南人创新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岭南文化的角度讲述中国方案、体现中国智慧,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是当代岭南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记者 何金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