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到“浪姐”观众在期待的是什么

祝伊迪说娱乐 2024-05-11 13:51:42

芒果TV推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浪姐》)自2020年开播以来,以其独特的节目定位和创新的叙事方式,迅速在综艺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节目以成熟女艺人为参赛主体,打破了传统选秀节目的框架,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不同于常规女团的多元化女性形象。然而,随着节目季数的增加,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节目面临着创新与守旧、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

女性自我期待的映射

《浪姐》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女性受众对于自我期待的心理。节目精挑细选了30位年龄跨度从30岁到60岁的成熟女艺人,以“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的全新解读,将女性年龄的劣势转化为节目的亮点。这种反传统的叙事策略,不仅跨越了年龄界限,更突破了审美边界,重新定义了女团,展现了现代独立女性的自我投射和反叛精神。

节目中的姐姐们,无论是在形象气质还是家庭身份上,都呈现出多元的景观。她们的事业心、坚韧态度和不服输的心气,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浪姐》通过女性的自我成长与突破,创新式地表达了女性的价值观、职业观与家庭观,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女性。

反叛精神与审美期待

《浪姐》的叙事张力,源自于节目中人物形象的反规训意志和主动姿态。与传统女团在规训中成长不同,《浪姐》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体现了现代独立女性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节目中的矛盾冲突,如姐姐们与评委的“顶撞”、与导演组的“谈判”,不仅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也让观众在观看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情感宣泄的出口。

伪“姐学”精神的妥协

然而,随着节目季数的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节目在后续季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妥协的姿态,开始迎合选秀市场和讨好观众,导致节目的审美性和话题性被削弱。姐姐们的舞台表演趋向于模式化,缺乏与观众心灵深处的共鸣。此外,节目在叙事上仍然没有完全跳脱传统女性叙事套路,与《披荆斩棘的哥哥》相比,姐姐们的舞台表演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

国际化元素的引入与挑战

在新一季的《乘风2024》中,节目扩大了国际化元素,邀请了更多的外籍艺人参与,同时也将节目主题转变为“传播文化自信”和“加深国际交流”。这一转变虽然体现了节目组的创新意识,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外籍艺人的水土不服、频繁的退赛现象,以及评审规则的争议,都反映出《浪姐》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难题。

舞台表演的亮点与槽点

在具体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浪姐》在追求舞台效果上的一些亮点和槽点。例如,陈丽君组的现代舞《溯》虽然服装简单,但伴舞过多影响了舞台效果;而韩雪和乔伊丝的《身后》则以其和谐的声音和动情的演绎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郭颖组的《万物生长法则》虽然妆造和伴舞存在问题,但现场气氛热烈,赵奕欢的架子鼓表演更是加分不少。而戚薇组的《青花瓷》则因为伴舞过多而影响了观众对姐姐们表演的欣赏。

节目创新与受众期待的平衡

《浪姐》作为一档具有创新意义的综艺节目,其成功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受众的期待,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节目的设计与创新。然而,随着节目的深入,如何平衡创新与受众期待,如何在保持节目特色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元素,成为了节目组需要面对的挑战。节目需要在坚持“姐学”精神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尝试,以真正满足受众的期待,实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浪姐》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为观众呈现了一档不同于传统选秀节目的视听盛宴。它不仅展现了成熟女性的魅力,更是对传统审美和性别秩序的一次挑战。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浪姐》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只要节目组能够认真倾听受众的声音,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创新,相信《浪姐》能够继续乘风破浪,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1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05-11 20:58

    对于这个节目我很认同一句话,万茜只有一个,不是上了节目就能成为万茜[得瑟]

祝伊迪说娱乐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