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离谱类比思维有哪些?

深水聊养护 2024-05-17 21:03:07

“吃啥补啥”仅仅是一层类比,中医药理中最离谱的还有“二层类比”

简单来说,就是“类比+类比”

举个例子

明代中医陈嘉谟的著作《本草蒙筌》记载了这样一个方子:

“丝网疗健忘,又能使人巧,七夕取食,方获奇效”

简单来说,就是七夕节期间找来蜘蛛网吃下可以治疗健忘症

你别小看这个方子,它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衍义》,里面有这样一个方子:

“七月七日取蜘蛛网着衣领中,勿令人知,不忘”

孙思邈号称中医里的“药王”,可见这个方子的“权威”与“可信”无可置疑

但显然……

即便你是“胎教肄业”,也能感受到这个方子里浓浓的“巫术”味道,那么凭什么孙思邈说七夕的蜘蛛网可以治疗健忘?背后的药理到底是什么?

孙思邈对此有他的道理,曰:

“至于蛛网不过取义而”

孙思邈取得什么“义”呢?

这背后的有一个异常复杂的“逻辑链条”,你都想不到古人的脑洞开大会有多离谱

首先和大家想的有些出入的是,这个方子并非源自中医医理,而是源于中国古代一个传统习俗

就是七夕节这一天夜里,女孩子要捉一只蜘蛛放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看蛛网结的如何

如果蛛网细密则说明女孩子以后头脑灵光心灵手巧

如果蛛网稀疏则说明女孩子以后毛手毛脚笨头笨脑

这一民俗,就叫做“蛛网乞巧”

虽然是民俗,但在中医眼里,这就意味着蛛网带有一种“聪慧”的特性

那头脑笨拙健忘的人想要变的聪明记忆力好,那就吃蜘蛛网,蛛网“聪慧”的特性会跟着进入人的身体,“聪慧”这种特性就随之转移到人身上了

这里面有两层类比

第一层类比是女孩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说:

“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占:王者至孝於神明,则三星俱明;不然,则暗而微,天下女工废”

东晋葛洪著的《西京杂记》也说过类似的话: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

说的是女孩子只要在这个晚上诚心乞求,就可以获得聪明才智和巧妙技艺。所以七月七这个日子的选择很有古人的“道理”,表现的是勤劳聪慧的中华民族

第二层类比是蜘蛛

唐《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

“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如蛛网细密有致,则认为捉蜘蛛的女孩手巧

如果蛛网稀疏残缺,则认为捉蜘蛛的女孩心眼粗疏

所以中医认为这种人吃了这种七夕节由女孩子采的蜘蛛网,会让人变的聪慧、记忆力提高

“擅织”的女孩+“擅织”蜘蛛,这样就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类比+类比”=疗效强化的“离谱景象”

你仔细想一下,这是不是拿蛛网来做占卜?

没错,这就是隋唐时期“交感巫术”,在中医身上的“遗毒”

在所有的思维模式中(类比、归纳、演绎)中,“类比”是使用范围最受限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一般会在文学创作中广泛使用类比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将老师类比为春蚕和蜡烛

再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以冰雪的晶莹类比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再再例如“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是以蝉的高洁类比人品行的高洁

再再再例如,我们的国宾车大红旗的车灯,用的就是“天圆地方”

……

但“类比法”只能用于人类情绪的表达,而不能作为逻辑推导的方法

而中医就拿着“类比思维”来建立自己对世界和人体的理解

例如《黄帝内经》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类比思维”,可今天一个小学生都能告诉你天不是圆的,地也不是方的,怎么可能与人体来一一对应?

但这种类比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知识

再例如《黄帝内经》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这绕开了眼球复杂的生理结构,只用简单比喻就能让人对眼球有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

那么这个“描述性”的概念准确吗?

显然是错尽错绝

因为太阳是一颗恒星,月亮则是卫星。可宇宙中的恒星与卫星成千上万,中医认为日月类比双目仅仅因为这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大的两颗天体,二者的共性除了数量外没有任何类似的地方(人眼也不是球形的)

所以它只是告诉你了一个容易理解的“答案”,但绝不精准

这就是为什么说信中医的人往往学习能力很差(或者说是“反智”),因为“类比思维”只需要“共情”,而不需要“思考”

0 阅读:24

深水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