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创新协作网络,2024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在广州举办

广州交通电台 2024-04-19 18:50:51

4月18日-19日,由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凤凰网联合主办的 2024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 在广州举行。

本次大会主题为“共建创新协作网络 湾区共‘五’新蓝图”。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联动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三角”代表单位举办2024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汇聚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各领域专家,融合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全国创新协作网络,以促进“五圈融合”。

大会举行了创新协作网络技术经理人50人闭门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高级顾问聘任仪式、“揭榜挂帅”百大技术需求发布、高峰对话等活动。

4月18日上午,创新协作网络技术经理人50人闭门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高级顾问聘任仪式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成功举办。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二级巡视员李江,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赵晓曦,广州市天河区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黄凯旋,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宋爱平,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杭州、武汉、西安、深圳、珠海、佛山、南京、香港等全国各地技术经理人代表出席会议。

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全国协作共促高水平成果转化

广州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市场阅卷”的科研成果供给机制,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成果发现、技术对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各个环节,技术经理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广州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付出贡献良多。”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二级巡视员李江在致辞中提到。

创新协作网络技术经理人50人闭门会议围绕技术经理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技术经理人知识体系构建与能力评价、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建设、技术经理人职业场景建设与激励机制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30位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中三角”五大经济圈的技术经理人杰出代表获颁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高级顾问聘书,共同助力研究院概念验证、需求与成果对接、技术经理人培训等相关工作更上一层楼。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高级顾问聘书颁发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力求培育更多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并建立全国技术经理人网络。研究院高级顾问的加入,必将进一步提升研究院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提高我们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上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共同推动广州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江说道。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是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及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共同发起成立。研究院以“技转人才开发器,科技成果孵化器,技术转移加速器,创新主体服务器,资源要素链接器”为使命,旨在推进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和生态体系建立,充分发挥技术经理人在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中的桥梁作用,将科技创新的“潜能”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技术经理人的培养,核心是以‘用’为导向,以解决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和传统课程培训、证书颁发的技术经理人培养模式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为技术经理人提供大量的业务场景来进行‘实战’性培养,全面提升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说道。

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全国协作网络打造“全国出题,全国解题”闭环生态

4月18日下午,2024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主会场活动在广州大沙头码头珠江游船盛大举行。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跨区域衔接,对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建设有重要作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赵晓曦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是跨区域、高层次、强融合、大协作的创新盛会。”

“希望通过大会的平台,不断深化各区域、各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织密织牢创新协作网络,合力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原二级巡视员、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长周木堂在致辞中说道。

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和支持下,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自2020年开展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通过“揭榜挂帅”,解决企业需求;牵头组建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并担任联盟秘书长单位;积极开展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系列活动,带领大院大所走进龙头企业。

为落实“全国出题,全国解题”的揭榜挂帅机制,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深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征集筛选全国100项技术需求,现场进行“揭榜挂帅”百大技术需求发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服务,通过数字化匹配精准对接全国高校院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致力于通过政府引导,要素市场化配置,首创“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协作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以线上工具+线下运营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实现创新要素的供需精准匹配,实现从创新测评—解决方案—匹配派单—跟踪评价的全流程闭环赋能服务,综合解决企业的场景、技术、人才、政策、资金等需求。从微观上提升企业科创属性,中观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宏观整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原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只能解决少数企业的技术难题,不能形成很好的生态和商业模式。如今在各级政府对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人工智能量化模型诊断企业和产业链,收集、研判企业技术需求,共建创新协作网络,收集全国几百数千个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需求库,这是远超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量级,有助于打造去中心化的‘全国需求,全国解题’闭环和生态,不管是对于地方政府,还是以企业为代表的需求方、以高校院所为代表的解决方,以及各领域的技术经理人,都会形成一个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局面,有效提升创新能级。”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在《“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协作网络”——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主旨演讲中说道。

五大经济圈融合发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技术经理人协同创新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当前,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菱形布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在的“中三角”区域也逐渐朝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发展,五大经济圈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探索跨区域的创新合作新模式,将加速各区域创新融合发展,为我国经济提供更强劲增长动能。

高峰对话环节以“五大经济圈跨区融合促发展”为主题,北大科技园助理总裁、北领技术转移中心总经理宋琪,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执行院长张福奇,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副主任林松,湖北省先进纤维材料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总经理杨明,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五大经济圈代表,对话探讨如何推动五大经济圈优势互补,加速区域合作、融合发展。

在主题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技术经理人,实现有组织创新”的高峰对话环节,邀请科学家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烈军,企业家代表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袁建华,投资家代表广东中科科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勇,技术经理人代表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席技术转移官吴凯,围绕产业体系、创新生态、全国协作等角度全方位探讨科技创新发展之道。

谈到对聚集优质科创要素,推动有组织的创新,激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感受和见解,李烈军表示:“从科技工作者的角色出发,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把源头的质量做好,就是为成果转化做贡献。”“今天的活动和交流分享让我感受到,比起我们20多年前单打独斗的创业,现在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袁建华颇有感触。

“虽然现在是资本的寒冬,但我相信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牵头推动杰出的科学家、优秀的企业家,加上我们资本专家,再加上专业的技术经理人三合一模式,可以打造中国创新创业、创投创富的新标杆。”谢勇说道。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席技术转移官吴凯表示,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实际上就为新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都是线性逻辑,也就现存的大量成果如何通过作价转让、入股、许可使用的方式,去产业端直接应用。而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这就告诉我们科技与产业必须从源头就紧密集合,从原始创新阶段就必须紧跟产业需求,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两条链一样,产能和科技必须是麻花状相互紧密缠绕,而让二者产生黏连的大量氢键,我想就是技术经理人。”

技术驱动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数字经济呈现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带来主旨演讲《双轮驱动,数字经济新时代》。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遵循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市场的创新规律,需要用系统思维进行全方位制度安排,大系统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带来主旨演讲《用大系统思维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大家分享华工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广州交通电台记者谢彩雯报道。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