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甜不过阿克苏

经济日报 2024-02-03 08:00:43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的《关山月》常被众人用来形容阿克苏的壮阔景象。

天山脚下的阿克苏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

“白水城”不缺水,区域内有大大小小的河流150余条。境内的阿克苏河包裹着雪川融水,从天山深处一路奔驰而下,与一众支流汇成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择水而居、依水而生。水,让绿洲绵延,张骞、班超、鸠摩罗什、玄奘、左宗棠等都曾驻足;水,带来秀丽壮美,红山石林、峡谷石窟、沙漠胡杨、冰川雪峰同辉共舞。

河水沁润,孕育了果香四溢的冰糖心苹果,脂香连绵的中国棉,清甜可口的薄皮核桃,也让戈壁绿意绵绵。

冰糖心

常有朋友问起我的家乡,只要说那里产冰糖心苹果,总会有人猜到是阿克苏。

说苹果是这里最知名的IP,大家都不会有异议。

果形斜尖,果面暗红,果肉黄白,果核透明,这便是“冰糖心”苹果。形成“冰糖心”,是因为阿克苏的苹果要在每年霜降时节才开始采摘。经过风霜洗礼的苹果,果核处糖分堆积成透明状,才能形成甜脆的“冰糖心”。

每到10月下旬“冰糖心”苹果成熟的季节,舅妈准会寄来几箱。在乡镇工作多年,舅妈结识了不少维吾尔族老乡,老乡家里最寻常的便是苹果树。一到苹果丰收季,舅妈就会到老乡家里买几箱苹果给我寄来,我也总能因此吃到正宗的“冰糖心”。

这两年,舅妈不仅给我寄苹果,还会给她外省份的朋友寄一些。问原因,她笑言:“‘冰糖心’名气大了,老乡家里的苹果树也越种越多,想让朋友们都尝尝。”

阿克苏每年苹果产量有80余万吨,产量不大,声名远扬靠的是品质。矮化密植、科学疏密、铺反光膜、给苹果套袋……阳光雨露,技术加持,让“冰糖心”苹果成为当地林果产业当中一颗耀眼的“红星”。

57岁的林永楼在阿克苏种了11年苹果。“有不少人种其他品种的苹果,但我还是信赖‘冰糖心’。”林永楼说,“冰糖心”苹果抗逆性强,口感好,优势明显,阿克苏苹果产业潜力很大。

如今,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带着天然的质感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形成种植、采摘、包装运输、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

“我刚下播,2023年太忙啦。”过去一年,我的小学同学王娟每天都在地里、仓库、直播间来回奔忙,充实且满足。

几年前,王娟辞职下海赶起电商潮,卖各式新疆特产,这几年,随着“冰糖心”苹果出圈,王娟也沾了光。苹果季的生意尤其好,每天直播时间最长超过6个小时。

“冰糖心”火了,来问我怎么买正宗“冰糖心”的朋友也越来越多,王娟便成了我众多朋友的“供货商”。她表达谢意的方式,就是默默给我寄几箱苹果,这些苹果带着“糖心”,甜到心底,“专门给你挑了个头大的,一定要尝尝”。

中国棉

每年进入9月后,阿克苏广阔的田野里,成片雪白把戈壁绿洲衬得格外明丽,这片白色,就是“新疆棉”。

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

阿克苏棉花得以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49年,阿克苏棉田仅有0.84万亩,如今,整个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约740万亩,占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

云朵般的棉花,承载了我成长的记忆。“80后”的南疆孩子上学时光里最熟悉且难忘的事,“捡棉花”必须占一席之地。

每年10月的棉花丰收季,就是孩子们劳动捡棉花的日子。十几岁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天微微亮就已在棉田里依次排开,穿戴好帽子手套,挂上棉兜,凑近一个个“咧着嘴”的棉桃,淡淡的棉脂香浸润心脾。抓下一朵朵白花,犹如珍宝般塞进棉兜,虽然累,但也开心。尤其是到了日落时分称重,看谁能“拔得头筹”,那简直是一天之中最骄傲的时刻!

人工采摘棉花,曾是新疆采棉季的特色,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坐着“棉花专列”到棉田里采“金”,我远在河南老家的二姨就是其中一个。

新疆的采棉季刚好过了秋收季节,忙完家里的农活儿,二姨开始了秋收后的第二趟“农活儿”。大半个月的时间,万把块钱就能到手。如今,像二姨一样的采棉“大军”再也见不到了。播种机、采棉机、植保无人机……这几年,随着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进程加快,机采棉比例由2014年的35%提高至目前的90%。

从一朵柔软的棉花到棉纱、棉布,再到成衣,阿克苏的棉花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走出国门,“新疆棉”成了优质、舒适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落地这里,把优质的棉花变成有更高价值的产品。

初具规模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园,累计注册入园企业330多家。新疆嘉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部总裁段景周说,依托棉花资源,企业两年前落地园区;也正因为优质的“新疆棉”,生产服装面料产品所用的纱线品质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20余年后,摘棉花已成久远的回忆,但每当看到棉花,我还会忆起清晨睡眼惺忪时的那一抹朝霞,傍晚羊肠小道里一抬眼的满天繁星,中午饭菜里的大肉块,小卖部里抢到的小零食……朵朵棉花汇成棉浪,散发着独有的香气静静地绽放,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温暖着阿克苏的现在和未来。

核桃园

如果是盛夏来到阿克苏,乡村院落里、果园中大大小小的核桃树枝连枝、叶挨叶,顶着绿冠,阻挡着热气侵袭。

阿克苏是新疆核桃的主产区之一,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据《园经本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将核桃种植于秦中(陕西),渐及东土。上世纪50年代起,阿克苏的核桃就已闻名全国,每年从阿克苏收购支援全国各地的良种达6吨到8吨。

在众多核桃品种中,如今最出名的还数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的温宿县薄皮核桃“温185”。温宿县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主任阿不都外力·亚生说,拥有80万亩核桃林的柯柯牙镇是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这里出产的核桃是全疆核桃市场价格的“风向标”。整个柯柯牙镇,就是一座核桃园。

这里为什么种核桃?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柯柯牙绿化工程说起。

30多年前的“柯柯牙”,曾是阿克苏城区风沙危害的主要源头。为了治沙,阿克苏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树起”一道长57公里、宽46公里的生态安全屏障。一片片核桃林,就是这道“绿色屏障”中经济林的一部分。

核桃“卫士”们防风固沙,同时带动农户致富。56岁的钟明伦种了30多年核桃。在他的园子里,核桃品种不断更迭,但个大、壳薄、果仁饱满、含油量高的“温185”仍是屹立不倒的主栽品种。

孕育“致富果”是讲究学问的。在钟明伦的园子里,核桃如何栽植、何时浇水、怎么修剪,每个步骤都有“技术含量”。就连以前最普遍的“打核桃”,现在也变成了核桃采收机助力。只需几分钟就能采收完成,核桃树不再“受伤”,人力物力也节省了,还实现了稳定增收。

我最爱吃的,是挂着青皮的核桃。剥掉青皮,砸开核桃壳,一个个核桃仁便显露在眼前。再撕开那层乳黄色裹衣,核桃仁香嫩脆爽。

但由于保存方式受限,青皮核桃或是新鲜核桃仁,在我离开家乡后就很少吃到了。

这几年不同了,在核桃收获季,青皮核桃在新疆的许多城市都能见到,饭店里的新鲜核桃菜品也越来越常见。家乡的小核桃,已经走出了大未来。

走出阿克苏仅仅是一个开始。核桃油、烤核桃、核桃枣泥糕、核桃木菌棒……250万亩的核桃“卫士”转变身份,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阿克苏通过引进核桃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冷链仓储,实现了树枝、青皮、外壳、果仁全利用,构建起了完整的核桃加工产业链条。

阿克苏河奔腾不息,拥天山雪融水入怀,哺育着这片戈壁绿洲,串起了“白水城”的甜。这些甜不仅有冰糖心、棉花和核桃,还有杏、葡萄、香梨等,它们让这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把这座城市绘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香甜,是家乡的味道,而我仿佛依旧是梦里那个少年。 (作者:耿丹丹 来源:经济日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