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油腻?人人皆自如

淮河雨 2023-12-05 22:04:20
01

今天蹭一个热点,即爆火的王自如事件。如果还有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看下文章开头的视频。

有传闻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和王自如关系不一般,可能涉及男女之事。

但我并没有八卦董明珠和王自如关系的意思,咱没有掌握一手资料,不好妄自揣测。

稍微翻阅网络上的评论,网友对王自如接受采访的这段视频是一边倒的冷嘲热讽。

我自己对着视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我很佩服王自如。

这些话要是搁我,我是真说不出口。

最开始我是羡慕王自如居然把这么肉麻和油腻的话说得如此轻松,但后来就坦然了。

我们记忆中的王自如还是那个瘦瘦的,一脸青春痘,被罗永浩全程碾压的OK哥。

大众把被罗永浩吊打的王自如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话,但殊不知人家在多年的社会毒打过程中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要是实现财务自由,我也可以当着老板的面大言不惭的说,我从来不看工资条,我发工资的银行卡都不知道扔哪了等等之类的话。

就好像早已富可敌国的马云在撒贝宁面前轻描淡写的说,我对钱没有兴趣一样。

什么样层次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如果我拥有王自如的背景、经历、财力,我发誓!我可能会比他还要油腻和肉麻。

王自如算是深谙大企业老板想听什么,想看什么,于是结合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完美的反向PUA老板。

这种PUA和能力无关,当然,也可以说PUA本身也是能力的一种,只不过我们更多的将这种能力归属权术范畴。

说到大公司,就不得不感慨,王自如一般的人在大公司是非常如鱼得水的。

我经历过大公司,也经历过小公司,二者真的非常不一样。

曾几何时,我走出校园毕业实习,我去的是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别看是民营企业,但规模非常大,年营业额过千亿元人民币的那种,在民企中是排名前五的存在。

具体是哪家企业我就不透露了,这家公司在前两年出现了资金流的问题,一度处于破产的边缘,现在稍微恢复些元气,依然很挣扎。

我在那家公司实习+转正,前后待了5年,我得出一个结论,虽是民企,但内部早已僵化。

在那里升职加薪要看层级,如果只是主管及主管以下,还是比较看重能力。

但是如果是主管以上,到了经理、高级经理以上,那就得站队了,就不能只看能力,需要看你的忠诚度。

小公司就不一样了,对老板来说,忠诚很重要,但能力也会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究其原因,小公司每天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必须努力活着,靠拍马屁是没用的,需要有能力的人驱动小公司前进。

大公司就不一样了,树大根深,需要的是用规则来驱动。

别看到规则这两个字就觉得,这不是好事吗?公司由个人能力驱动进步到了机制规则,好事啊!理论上是好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就走歪了。

规则也是需要人来执行的,大规则会细分为若干个小规则,小规则的落地就会由一个个执行者来完成。

在大环境有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指望这些执行者不存在问题。

久而久之,公司在执行层就出现了走样,慢慢地就出现了僵化的情况。

而公司的更上层是怎么上位的?靠这套僵化机制,他们是僵化机制的受益者。

本质上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是由人来驱动,只不过小公司的目的是生存,驱动者需要有能力。

大公司的目的是稳定,驱动者需要学会在规则中平衡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驱动者具备高深的情商。

对于后来者,他们只有三个选择,第一,挑战这个僵化的规则;第二,卷铺盖走人;第三,适应并利用僵化的规则。

显然王自如选择了第三种,学习、适应并最终利用。

图片引用自网络王自如和罗永浩是两类人,罗永浩可以被视为是对规则的挑战者。王自如在和罗永浩的较量中明显弱势,注定了做不了挑战者,能量值不够,如果不想提桶跑路,那么就得适应和顺从。02悲哀的不是王自如,而是同样会说话,但一无所获的中年人。

我自己多年职场的总结是,在职业生涯初前期看重的是能力,到了中期是能力+情商,后期那就得拜码头了。

任何一个大公司都是如此,这一点是没有国企和民企之分,甚至一些在华投资的外企也是如此。

这些外企在中国多年,多多少少都已经本土化了,钱赚了不少,人情世故也学得颇多。

要想突破后期的瓶颈,光靠会说话是不够的,还得会来事。

这种来事并不是你认为的靠能力就能办的事情,而是你要会听音,领导说了什么,你得明白这其中之外的意思。

记得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战争之王》里有一句台词,“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人,但要真的在一支枪上找到了美国总统的指纹,那将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需要我这样的人来做一些美国总统不方便做的事情……。”

领导想做什么,你得明白,你要顺着竿子爬。

如果你不懂装懂,那领导提拔你的意义是什么呢?不会真的认为是自己有能力吧?我工作到现在的另一个感悟是,除了一些特定的岗位和部门,80%的工作是个人都能干。

换种说法,80%人的能力值都是相似的,无非就是你考80分,他考82分的差别,这种细微的差距根本不会决定最终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领导选择提拔谁就不再看重能力,而是看重能力之外的东西。

纯粹靠能力的最多只能走到中层,这几乎是大公司的铁律。

能够突破中层瓶颈的人,要么是有着漫天黄沙都盖不住的能力,也就是属于80%平凡群体之外的顶尖存在。

要么就是有过人之处,这个过人之处的说法就太多了,咱们不一一点明。

我们看王自如像舔狗一样的说话,但不要真的以为人家只是会说。

会说话,马屁拍的叮当响的人很多的,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

会拍马屁只能说明你情商还可以,而能不能挤上领导的那艘船,就得看你能不能在码头上把脑袋给磕破了。

你得把领导交给你的事情,干得是干干脆脆、漂漂亮亮,那你才能有机会得到领导的垂青。

记住,这里说的干事,可不仅仅只是工作上的事情。

即便是工作上的事情,也不是纯工作内容,而是包含了一些不能明说的事。

这些事情就是你拜码头的敲门砖。

可问题是,大公司的架构是一个金字塔,越往上,大领导的数量越少。

大领导的圈子,无论是核心圈子,还是基本圈子,人数都不会太多。

中层迈入中高层,顶多处于基本圈子的外围,然后这种外围的位子也是非常有限的。

会拍马屁的人不少,有意愿能帮领导排忧解难的人也挺多,可机会实在是有限。

领导为了确保圈子的私密和稳定,不可能将所有想拜码头的人都囊括进来,领导也得在众多跪拜的人里挑他认为听话的。

为什么很多人对王自如忿忿不平,很大程度上是同明明自己也能说会道,却一事无成有关系。

那些在职场混了十几二十年的人,哪个不是老油条?别说拍马屁拍出一朵花来,能拍出一片花海的都大有人在。

花常有,赏花的人不常有,这种落差感激化了人们对王自如的冷嘲热讽。

一些网友说,对王自如的讽刺是一种进步,人们厌倦了这种跪舔的职场风气。

其实这句话说得不准确,人们厌倦的是自己跪舔不得,如果自己是受益者,那么只会希望拍马屁文化不要消失。

自己拍了一辈子马屁,等到自己爬上去了,可以被拍马屁了,结果说以后都不要拍马屁,没有任何人可以接受。

图片引用自网络不要以为和珅只会拍马屁,人家可是位正儿八经的能臣,拍马屁不过是附带技能。03我觉得没有必要把王自如当成一个笑料,他只不过是现有公司制度下的产物。

今天没有王自如,还会有李自如、张自如、刘自如。甚至于说,你我皆自如,却皆不得法而已。

王自如只是生动演绎了“权力只对来源负责”,他对董明珠女士阿谀奉承,对刚才新手村出来的大学生指手画脚在,这就是职场现实。

对权力的来源点头哈腰,对权力的管理对象指指点点,这不是很常见的场景吗?别说职场了,就是关系相对单纯的学校也存在尔虞我诈,利益博弈。

前不久的那个天津中德职业大学的助学金事件,就再典型不过了。

什么保送读研,奖学金名额,公派留学机会,哪个名额不是经过勾心斗角之后才决出的。

过程中的黑幕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利用权力的机会,同样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对权力低头的机会,低头就等于可能获得机遇。

甭说大学,就是小学还有评选三好学生等等之类的刷新三观事件,这个世界本就不单纯。

刻意营造美好是对现实的欺骗,偶尔感动是人心未泯,陷入其中是心智不成熟。

除了极少数自带拍马屁体质的人,任何一个人在刻意地拍马屁时,其实都面临不小的心理压力。

有一种说法,自己拍马屁的时候,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是在拍马屁,因为你在那个环境熏陶已久。

这个说法只能说对了一半,在环境里熏陶久了的人多了去了,但真的抛下尊严去说肉麻的好听话,是一件相当挑战自己的行为。

刚才我说皆不得法,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大部分人不好意思去这样做,觉得太尬了。

如果你的身份、背景等一系列条件让你不需要这样做,那么得恭喜你,你不用刻意的出卖自尊去讨好谁。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不具备这个条件。

如果能够用违心话换来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不这样干呢?王自如在入职格力之前就已经不缺钱了,网络上有人说,王自如加入格力后买了一辆400万元的迈凯伦。

于是有人认为王自如在格力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认为这是董明珠给王自如买的,借此说明两人关系亲密。

别忘了,王自如早在2018年5月就入手了一辆120万元的奔驰AMG C63s Coupe。2019年,王自如在广东购买了一栋别墅,他不缺钱。

正是因为他不缺钱,所以说出那些油腻的话让人颇为不适,人们会觉得你都已经财务自由,还这么做作,吃相难看。

但如果今天是另外一个人,他有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有沉重房贷压力、父母养老压力、抚养子女压力的中年人说出这样讨好式的作秀话语,大家还会觉得好笑吗?当我们只有改变自身能力的时候,适应大环境的规矩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

—  END —

作者:淮河雨,在外企工作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个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0 阅读:6

淮河雨

简介:喜欢和大家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