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1九地篇

万万个为什么君 2022-05-16 20:38:08

①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

地势是战地的形势,主要是进入敌国的深浅、周边国家关系、敌我心理及综合支持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方针。

1 、作战方法(一):散地、轻地、争地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规律,(在战略上有九种地区对作战有重大影响)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

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在“轻地”上不宜停留)。

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作“争地”(在“争地”上应先夺得要地,不要等敌人占据了再进攻)。

“散地”因为散地在士兵们的家附近,一管不好,士兵们就溜回家了。军心容易散,士卒容易溃散。守军基本都是这个办法:把物资都搬进城,跟对方耗着,对方抢不到东西,自然走了。

“轻地”不要打硬仗,不要啃硬骨头,不攻城,也不走敌军防守的大路,要拣软柿子捏。一是治气,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二是选锋,普通士卒胆小怯战, 但是锋军不怕,派选锋军去打胜仗、抢东西,从而鼓舞士气;三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大部队快速通过,一支奇兵埋伏策应,以防与敌人遭遇。

“争地”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敌人先占了争地,我们不要攻打他,大张旗鼓引兵而去,假装大军撤退。然后分兵“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敌军必然离开争地来救。我们事先埋伏,对方一出来,我们就把那地方占了。这就是争先之道。

反过来,如果是我们先占了争地,首先选精锐固守争地。然后派轻兵追击他,一路追击,一路设下埋伏。他若回师来战,伏兵正好等着他,这就是全胜之道了。

2 、作战方法(二):交地、衢地、重地

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作“交地”(在“交地”上,军队要部署相连,不失去联系)。先到三国交界处、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助的地区,叫作“衢地”(在“衢地”上要交结诸侯)。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作“重地”(在“重地”,就要掠夺粮秣)。

“交地”部队有空当,就容易被人截断或分割,分别包围了,让我首尾不能相应。

主动的分兵不叫“绝”,要保障粮道,就要分兵去保粮道;要占高阳之地,也可能分兵另占一处,与高地呈犄角之势。只要行军布阵不要有空当,能相互策应、保持联系,不让敌人乘虚而入就行了。

如果我军在“交地”没有充足修筑守备,敌人进攻,我军就分兵埋伏,向敌军示弱,等他长驱大进,我再出伏兵击他。

“衢地”先和第三国结交,那就形成二打一的形势,我们胜算就大了。所以在衢地的战略方针是搞好外交,和第三国结盟。外交使者先到,带着重币厚礼先订立盟约。军队虽然后到,盟约已成。

“重地”是进入敌境很深,抢东西,抢粮抢物资,因为本国的运不来了。

3 、作战方法(三):圮地、围地

山林、险阻、水网、湖沼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就叫“圮地”(在“圮地”,要迅速通过)。

进去的道路很狭窄,退出的道路迂回曲折,敌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击败我们多数兵力的地区,就叫“围地”(在“围地”,要运用计谋)。

“圮地”先派出轻车,在我军前方十里左右,寻找险要的地方瞭望候敌,和他接战。后面的部队左右迂回,寻找敌人空隙突破,之后与前锋在合适的地方会合。到了疲倦的时候,就停止进攻,固守休整。因为圮地行动不便,消耗太大,要注意保存体力。

“围地”派出军队,多持旌旗,分别把守各个要道,显得到处都有很多兵力的样子。然后派出轻兵挑战,主力严阵以待,不和对方冲击,稳住阵脚而不撤退。这时再看看他要干什么,然后想办法破解。

4、 作战方法(四):死地

迅速奋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作“死地”(在“死地”,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围地能等到机会,死地等不到。

李靖说了七种死地:

一、进军行师没找向导,自己盲目前进,迷了路陷入危险的败局,被敌人所制。

二、左有深谷,右有高山,敌人来了都不用打,挤一下我们就全掉下去了。

三、前后都没路,只能一个跟一个通过的悬崖。

四、刚抵达战场,既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来得及列阵,敌人就冲过来了。这时候,要前进没有策应,要后退没有掩护,一退就成了溃退。

五、求战打不着敌人;自守又无险可守;驻扎则旷日持久,没有转机;行动则前后受敌,动弹不得。

六、进了戈壁沙漠,人无水,马无草,军无食,力量到了极限,穷途末路,无计可施。

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害之地,被敌人先占了,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再有骁兵利器,也发挥不出来。

重点不是学习在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

②指挥的艺术

5 、打乱敌人的组织

古时善于指挥打仗的人,能让敌军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应,上下不能收容,士卒散乱不能集合起来,不能形成整齐的阵列。能够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停止。试问:“如果敌军不乱,而且人数众多、阵形整齐地向我进攻,怎么办呢?”答案是:“先夺取敌人的有利条件,敌人就会(被迫)听从我们(的摆布)了。”

古代善于用兵的人的指挥技术,一共有五条:

一、让敌军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埋伏奇兵,冲散、掩杀敌军,让对方首尾不能相应。

二、使敌军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

三、使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应,上下不能收容,散乱、仓皇,都找不到组织了。

四、使士卒散乱不能集合起来,或者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整齐的阵列。

五、能够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停止。

先夺取敌人的有利条件: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

6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凡是进入敌国作战之道:是深入敌境时军心专一,使敌军无法抵抗我方;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使全军得到充足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卒的体力,勿使其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用兵设谋,让敌人无法揣测(我方的企图)。

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士兵只能拼死不能败退,既然都敢于拼死,那就会尽力作战。士卒越深入敌境,越不会恐惧,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就会牢固深入敌国,行动就不敢散漫,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就会死战。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都懂得戒备;不要鼓励,都懂得出力;不要约束,都能亲密团结;不用三令五申,都会遵守纪律。

禁止迷信,消除部队的疑虑,即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卒没有很多的财物,不是他们不爱财物;士卒不怕牺牲生命,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坐着的士兵们泪湿衣襟,躺着的人泪流满面。(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就个个都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这是讲养兵,不是讲用兵。

一是养兵要“千日”,对军队要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不用兵,军队气力都在;但一用兵,气力就用掉了。

二是用兵一时,一定要等到关键时刻,敌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用出去,才能制胜。

三就是防备一刻不能松懈。

7、 把所有人绑上战车

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上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中间,首尾一起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大风,他们也能互相救援就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齐心奋勇,在于将领指挥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在于恰当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如同一人,这是使它不得不这样。

8 、领导者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

将军的处事,要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让别人无法识破机关;

驻军经常变换地方,行军多绕弯路,让谁也不知道要去哪儿。

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兵有进无退)。

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用弩机射出箭一样(使士兵一往无前)。

烧掉船只,砸烂饭锅,像驱赶羊群一样,把士兵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

聚三军之众,投放到危险的地方(使士兵得不得拼命作战),这就是将军的责任。

领导者要镇静,是因为如果动作太多,想法太多,就会东抓西抓,却空劳一场,什么也没抓住。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让成果从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

9 、驾驭士气,用心理决定战斗意志

进入各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应对形势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员心理的掌握,都是为将者不得不研究的。

深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境出兵的,是进入了“绝地”;四面通达的,是“衢地”;深入敌境的,叫“重地”;入境未深的,叫“轻地”;背负坚固城池、前面进路狭窄的,叫“围地”;走投无路的,叫“死地”。因此,在“散地”,要使军队专心一致;在“轻地”,就要使部队相连接;遇“争地”,就要迅速前进到敌方后面;遇“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在“重地”,就要保证军队粮食充足;在“圮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上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

到了散地,让大家万众一心,一心一意在城中固守。如果出城作战,有人就想借机逃跑回家。所以前文说“散地则无战”,宜守不宜战。

进入轻地,让部伍营垒紧密相连,一来防止敌人来攻,可以相互救助;二来也可防止士卒逃跑。

对于争地,我们当疾进,抢先到达。

在交地,就要紧守壁垒,断其通道。因为敌人四面都可能来,我们就要修筑工事,深沟高垒,严密把守。

在衢地,要结交诸侯,使之牢固,不要让敌人抢先和邻国结盟,也不可让他破坏了我们的盟约。

重地的关键是给养,是粮草,是物资。因为我们深入敌境,后勤跟不上,就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给养和物资。

到了圮地,山林、险阻、沼泽,就要快速通过。

进入围地,被人包围了,自己把那缺口堵上。就一个缺口能出去,为什么还要自己堵上呢?敌人包围我们后,留个缺口给我们,就是让我们的士兵没有死战的意志,往敌人安排好的路上跑,而且那缺口是敌人故意留的,伏兵全在那里。我们把缺口堵死了,告诉士卒我们无路可逃了,只能对着敌人冲杀,这样反而可能击垮敌人。

死地,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决心。

10 、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计谋,就不能设计外交政策;不知道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以上这几方面,有一条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以霸 王之兵去征伐大国,能使敌国民众与军队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力加之于敌国,则他国不能与敌国结交。因此不必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也不必培养哪一国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兵威加之于敌国,就可以拔取它的城池,毁灭它的国都。

11 、不疑不惧,才能胜利

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之众如同使唤一个人一样。驱使士卒执行任务,不必告诉他们意图;只叫他们去争利,不必告诉他们有什么危害。

12 、置之死地而后生

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才能保存;把军队投放在死地上,然后才能得生。使士兵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操纵胜败。

13 、对敌人“百依百顺”

指挥作战,在于假装顺从敌人意图,集中兵力攻向敌人一点,长驱千里擒敌杀将,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秘密、认真地谋划这件大事。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要地,而不要同敌人约期交战。实施计划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不断加以改变),来决定军事行动。所以,战争开始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不露声色),使敌人放松戒备;战争展开之后,要动如脱兔(一样突然),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1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