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曼陀菲尔11:“双头作战”——主力打替补竟也如此艰难

巴巴维维 2024-05-17 08:37:42
【人物篇】曼陀菲尔11:“双头作战”——主力打替补竟也如此艰难

德军在战争后期发起过几次大规模的反击,不过大多没有达成作战目的,且以惨淡收场。

西线比较著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1944年8月法国西北部的莫尔坦反击战。此役德军投入9个装甲师(包括卡昂一线的防御部队),企图突破美军第1集团军防线,而后将盟军战线一分为二,并趁势集中西线所有兵力,将诺曼底地区的盟军赶下大海。此役希特勒作茧自缚,若不是美军和英军之间出现配合失误,德军在西线的装甲部队将全军覆没(法莱斯口袋)。

另一个是1944年底的阿登反击战。此役已被后人熟知。反击失败后,希特勒从此对西线不抱任何希望。由于曼陀菲尔是阿登战役的亲历者,我们还会在后面详细介绍。

东线的反击要多一些。比如1944年初在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和尼科波尔;比如1944年夏天在华沙以东的维斯瓦河畔;还比如在1945年春天在匈牙利的巴拉顿湖。上述反击作战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仅仅达成了遏制苏军攻势的目的。相比之下,德军在1944年8月实施的“双头作战”取得的战果最大。战前德军统帅部制定的计划是以东普鲁士的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为主,以里加地区的北方集团军群为辅助,实施东西夹击,从而打通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的陆地联系。

战役结果是德军达成了部分作战目标,但他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德军统帅部从来不愿意多谈这场胜利。

“双头作战”是曼陀菲尔指挥“大德意志师”的最后一战。一个月前还齐装满员的师,在战役结束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1944年7月初,苏军在白俄罗斯地区击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巴格拉季昂行动),随即开始向波兰、东普鲁士、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挺进。

7月13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攻占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随后又在向西北方向进攻时,先后攻占西奥利艾、叶尔加瓦、奥采。7月31日,苏军在攻取图库姆斯后,抵达波罗的海沿岸。至此,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失去了西撤东普鲁士的陆上通道,有被苏军合围歼灭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危险。

“双头作战”的目的是营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不过希特勒不打算撤出波罗的海,而是要将苏军逐出立陶宛。为此中央集团军群的第3装甲集团军获得了大量援兵。该集团军从白俄罗斯的维捷布斯克地区仅撤出了3个师,为了实施“双头作战”,统帅部将第39装甲军、第40装甲军以及由两个旅级装甲作战单元为主体的“施特拉赫维茨”集群统统划入第3装甲集团军,作为此次行动的主力。与此同时,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克勒费尔战役集群”也将参加此次行动。

具体的作战部署是——

北翼的施特拉赫维茨集群(拥有85辆坦克)将沿着波罗的海海岸由西向东进攻,作战目的是攻取图库姆斯。在与克勒费尔集群会师后,该部以增援部队纳入该集团军群战斗序列。

绍肯指挥的第39装甲军居中,下辖第4、第5、第12装甲师,拥有229辆坦克和突击炮。他们的任务是先攻取苏军重兵把守的奥采,然后继续向东进攻叶尔加瓦。

克诺贝尔斯多夫指挥的第40装甲军位于南翼,该军下辖第7、第14装甲师和曼陀菲尔指挥的“大德意志师”(简称GD师),拥有194辆坦克和突击炮(GD师拥有123辆)。他们的任务是攻取希奥利艾,然后会同第39装甲军一同进攻叶尔加瓦。

上述行动完成后,德军可以实现两个目的——攻占图库姆斯可以恢复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这是最重要的);攻占奥采、希奥利艾、叶尔加瓦可以打通东普鲁士至里加的铁路线,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向北方集团军群输送物资和兵员的能力。

上述部队还不是德军参加“双头作战”的全部兵力。待装甲部队达成突破后,两个步兵军(配属有151辆坦克和突击炮)将随后跟进,以巩固战斗成果。

进攻开始前出现变故。此时西线德军刚刚遭遇莫尔坦反击战的失败,B集团军群主力在法莱斯地区有陷入合围的危险。希特勒急忙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调往法国,接替克鲁格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而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权则交给了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莱因哈特。

这样一来,“双头作战”失去了前线指挥官。于是德军统帅部又把劳斯大将调来(此前他担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所属的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也就是说,“双头作战”的指挥官并非此次作战计划的制定者。

在德军的当面,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员巴格拉米扬已经预感到了危险——德国人绝不会轻易接受战线被割裂的事实。为此,他命令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继续向西进攻,以改善己方的防御态势。同时将近卫第3机械化军撤到叶尔加瓦,与第103步兵军一道充当预备队。还将第1坦克军部署在希奥利艾以东,防止德军突袭。在征得统帅部的同意后,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也临时划归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指挥。

通过战场侦察和当地游击队提供的情报,巴格拉米扬认定最危险的地段是希奥利艾和叶尔加瓦。为此他在8月8日下达的命令中说:“第51集团军把叶尔加瓦地区变成坦克无法接近的地区,牢牢扼守所占领的阵地;近卫第2集团军各兵团应与第1坦克军协同,实施坚守防御,掩护希奥利艾方向,并把希奥利艾地区变成强大的抵抗枢纽。”

不过巴格拉米扬不清楚对手的兵力和部署。所以只能静待德军出招,然后再做应对。

8月17日,劳斯接管第3装甲集团军,他看过行动方案后,对莫德尔和莱因哈特的方案颇有微词。担任主攻的两个装甲军6个装甲师从南至北在近100公里的正面展开,进攻缺乏重点。但他也没有时间调整了,因为第40装甲军已经在一天前开始行动了。

第40装甲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希奥利艾,各师在该城西、西南方向展开,从北至南分别是第14装甲师、第7装甲师和曼陀菲尔的GD师。守军则是隶属于近卫第2集团军的近卫第11步兵军。

8月16日开始的战斗给守军造成了巨大压力,而且战火很快就烧到了苏军第51集团军的南翼。让巴格拉米扬感到心神不定的是,他在当晚只查明GD师和第7装甲师两个番号,也就是说打了一天还没摸清楚对手的底细。

当天晚上,巴格拉米扬命令两个集团军的炮兵部队将阵地前移,直接到营一级的战斗队形中。同时他还命令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尽快抵达。

这一天晚上并不平静。曼陀菲尔命令GD师燧发枪团强渡文塔河,并在次日清晨向苏军第54军第126步兵师阵地发起进攻。郎凯特的坦克团在8月17日接收了12辆虎式坦克,这样他们手上就有了41辆。强大的冲击力将第126师的阵地冲垮,同时还把他友邻的近卫第33步兵师的侧翼暴露出来。GD师沿着这个缺口迅速冲入苏军纵深。

苏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早已今非昔比。驻守在第126步兵师南翼的近卫第33步兵师并未慌乱,他们将防线延伸由南向北,试图堵住缺口。与此同时,刚刚溃败的第126步兵师得到第263步兵师的支援,然后又立即从北面杀了回来。而在GD师突击的方向上,他们没走多远就遭遇到苏军第25反坦克炮兵旅的顽强阻击。

巴格拉米扬在回忆录中曾忆及该旅的一个炮兵团一直坚持到打完最后一发炮弹,而一个仅有数人组成的反坦克炮班就击毁了德军5辆坦克,其中还有2辆是虎式坦克。

GD师的遭遇只是德军六个装甲师的缩影。在第39装甲军进攻的当面,三个装甲师200多辆坦克向苏军第51集团军发起了冲击。

第5装甲师先是沿着沙质路面幸运地推进了20公里,而后向森林深处突击,结果其装甲箭头(1个坦克营、1个掷弹兵营)反被包围,最后在师主力救援下才得以全身而退。

第4装甲师在苏军的顽强阻击下,推进了6到10公里后就动弹不得了。

第12装甲师在16日进攻发起时只有其炮兵团的3个连参加了战斗,当时这些部队还配属给了第4装甲师。18日起,第12装甲师主力进入战场,但在苏军的顽强防御下也无所作为。

苏军缺少坦克,但有强大的炮兵,他们在防御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军坦克往往能突破步兵的战斗队形和阵地,但之后会遭到苏军炮兵猛烈精准的射击。例如,在苏军第27加农炮兵旅的炮火打击下,第5装甲师由2个步兵团和40辆坦克组成的突击队硬是在突破步兵防线后无法再越雷池一步。

苏军资料表明,到17日夜,德军各部虽程度不等地推进了几公里,但付出的代价是“损失坦克117辆,被击毙2500人”。

18日晨,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抵达战场,虽然他们只有17辆坦克和12辆装甲车,但巴格拉米扬已经很知足,他将这批坦克和装甲车与立陶宛师混编在一起,在德军第40装甲军进攻的希奥利艾以东建立了一道反坦克阵地。

在德军第39装甲军进攻的扎加莱,星夜驰援而来的第19坦克军及时赶到。此外苏军统帅部还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给巴格拉米扬调来了一个炮兵旅,从统帅部预备队调来了3个反坦克炮兵旅。

德军能奈如何?

8月19日,德军又进攻了一天,结果一无所获。在奥采以南,被德军四面围困的一个苏军步兵团在这一天晚上成功突围。德国人现在吃掉这么小的一个战斗单元都很困难了。

巴格拉米扬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也不是,他担心的是最北面的图库姆斯。自德军开始反击以来,驻守在图库姆斯的只有两个苏军步兵师,他们正遭遇来自东西两面的夹击。但是巴格拉米扬不敢分兵增援,他的底线是守住东普鲁士至里加的铁路线。

在那里进攻的是施特拉赫维茨集群,所部辖两个坦克旅和一些步兵作战单元。施特拉赫维茨在德国军中是位传奇人物,骑士十字勋章钻石双剑银橡叶饰的第11位获得者(二战期间德军仅有27人获此殊荣)。

由于德军仍控制着波罗的海制海权,进攻部队可以得到海军舰炮的支援。面对苏军相对薄弱的防御,施特拉赫维茨再次得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8月19日,德军绕过苏军防线正面,从图库姆斯北郊发起进攻,并呼叫里加湾的海军军舰向指定地域实施炮击,击毁苏军坦克48辆。

向城区进攻时,海军舰炮再次发挥作用,并出动35艘运兵船搭载步兵从图库姆斯东北实施登陆。另一个由坦克和步兵混编的战斗群则突然出现在城东。巴格拉米扬无兵可派,只得让两个苏军师向南撤退。8月21日,近卫第1步兵军从西向东,沿着奥采——多贝莱——叶尔加瓦一线重新布防。

至此,“双头作战”终于取得进展——打通了与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

劳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手上有6个装甲师,但因为主攻方向不明,进攻宽度太大,两个装甲军承担的“打通铁路线”的任务迟迟打不开局面。

8月22日,劳斯做出调整,他命令第40装甲军撤回到进攻出发地重新集结。巴格拉米扬没看懂劳斯这一招是何用意,但既然德军撤了,他就顺势接管了德国人留下的真空地带,只是巴格拉米扬多了一个心眼,他只派出少量步兵,没有将整体防线前移。

GD师被调到第39装甲军负责进攻的奥采——多贝莱一线。第40装甲军其余两个师在得到一些装备补充后重新杀回,将放弃的阵地又给夺了回来。

8月24日,完成进攻准备的GD师开始行动,目标是夺取多贝莱。担任先锋的仍旧是尼马克的燧发枪团。进攻依旧极为艰难,该团先是遭遇苏军火箭炮的轰击,然后又闯入苏军的反坦克火力网。部队损失惨重,尼马克乘坐的指挥车被一枚地雷炸翻,其本人身负重伤、血流如注。部下将他从车上抢救下来,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最终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8月28日,“双头作战”行动结束,第3装甲集团军在两个集团军群之间打通了一条40公里宽的陆地走廊。为此他们付出的代价包括1.5万人员损失、354辆坦克、26辆突击炮、268门火炮和上千辆汽车(苏方统计数字)。

9月1日,装甲掷弹兵团团长洛伦兹上校返回师部报到,他在8月初赴后方参加师级指挥官培训,眼下学成后奉命接替曼陀菲尔担任GD师师长,并通知曼陀菲尔返回大本营报到。

曼陀菲尔事前毫不知情。GD师虽然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再次被打残,但自己在指挥上并无过错。“双头作战”之所以战果有限,是因为对手早已今非昔比,巴格拉米扬从容指挥,苏军官兵临危不乱,加上强悍的防御火力都使德军的装甲突击不再像过去那样奏效。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希特勒面前“失宠”了呢?

1 阅读:176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