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猖狂的原因在哪?不是在于他的功劳,是在于朱元璋

太宗悦史 2024-03-14 13:39:44

01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不但他本人被扒皮冲草,就连他的三族也跟随他一同下黄泉。

最主要的是,蓝玉案虽然是以蓝玉命名,但这一起案件牵扯到的不仅仅只是蓝家,还有其他的开国功臣。

因为朱元璋对于这一起案件的定性是谋反案,而谋反案一般情况都是群体案件,但这一次的群体案件明显太过于离谱,群体到将所有功臣全部包含进去,仅仅只漏了两个,一个是耿炳文,另一个是郭英。

“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明史·耿炳文列传》

但对于蓝玉的死,惋惜的人是不计其数,毕竟当年的他威风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

洪武二十一年,他率领十五万明军千里奔袭,一举歼灭北元的主力,直接导致北元再也无力与明朝对抗。

俘虏的北元皇室成员不下于一百,王公贵族更是有三千之多。

最离谱的还是他仅仅只有十五万大军,但是俘虏的北元大军就高达七万,而牛羊马更是高达十余万头,甚至就连北元皇帝使用的玉玺都缴获。

要说明朝哪一个将军最类似霍去病,那么肯定是蓝玉,就连徐达,常遇春都打不出如此精彩的战役。

但任谁都没有想到,蓝玉在五年之后将会被处以极刑。

难道是功高盖主?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功高盖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封无可封,而蓝玉有可封的吗?有可封的。

当时朱元璋给他封了一个国公,而他没有提出什么意见,文武百官也没有提出什么意见,说明这个国公与他的功劳是相当匹配的。

难不成就是因为谋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从古至今就没有任何一个功臣谋反会将所有的功臣联合起来。

要是这样闹的话,那个动静得有多大?而动静一大,你觉得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更何况,牵扯到蓝玉案里面的可不止功臣,什么千户百户、贩夫走卒、地痞流氓都牵扯到其中。

就比如,蓝玉的家里有个打鱼的,叫作蒋富,根据蒋富的供述,蓝玉曾经跟他商量过造反事宜,要他协助造反。

就这种造反案,简直就是一眼假。

而蓝玉案之所以牵扯到如此之多的无关紧要之人,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原本已经牵扯进去的人胡乱指认。

而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蓝玉案爆发前夕,蓝玉的人是在成都,而朱元璋召他回来的过程中,一路上他都在要求别人协助自己造反,对于这个人是什么成分,他是一律来者不拒。

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锦衣卫明显是拿别人当成傻子,如果不拿别人当成傻子,也不会做出这种破绽百出的案件。

既然蓝玉一没有功高盖主,二没有谋反,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呢?难不成是嚣张跋扈?不,这是得到朱元璋默许的。

02

蓝玉的谋反罪名虽然是冤枉了他,但是大部分人却认为他死得其所,因为他当年实在是狂到没边,说的简单一点,那就是找死。

他纵容家奴在当地侵占民田,而面对朝廷前来调查的御史,他直接将御史打跑。这种行为往严重了说,已经与谋反无异。

要知道,御史可是朝廷派来的,而朝廷是谁的,朝廷是朱元璋的朝廷,他这个行为可以说就是在朱元璋的脸上抽了一个大嘴巴。

但他往朱元璋的脸上抽的大嘴巴并不止这一个。

捕鱼儿海之战班师回朝的过程中,首先,他羞辱了元朝皇帝的妃子,其次,强行攻破喜峰光。

要知道,那可是元朝皇帝的妃子,而元朝的皇帝与朱元璋的身份是相同的,你蓝玉的这种行为已经涉及到僭越。

更何况,朱元璋一直主张民族和平政策,就比如当年徐达攻克元大都,他特地嘱咐徐达,不能骚扰元大都里面的蒙古人。

而他羞辱元妃的这个举动,明显已经破坏到朱元璋的政策。

喜峰关是明朝的地盘,要说往严重了说,可以说他是在向朱元璋示威。

总而言之,他是不断的往朱元璋的脸上扇大嘴巴子,但朱元璋的态度却是异常的暧昧,仅仅只是将他的梁国公变成凉国公。

相当于口头上警告了一次,毕竟这两个爵位都是公爵。

“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明史·蓝玉列传》

朱元璋所展现出来的姿态并不会让蓝玉感到意外,因为人家朱元璋原本就重视武将。

要知道,当年胡惟庸案案发,除了胡惟庸本人被株连三族之外,其他被处死的基本上都是文官。就比如御史中丞涂节。

而对于牵扯到里面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则是排除在外。

甚至为了避免引起武将的恐慌,对武将进行再一次的联姻,上一次联姻还是在开国。

参与到这一次联姻里面的武将不下于十位,其中就有汤和、徐达、蓝玉,甚至就连刚从胡惟庸案里脱身而出的陆仲亨也在其中。

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他清楚,一个文官养成只需要读书即可,但是一个武将的养成,那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这个万骨可是无数个普通士兵。

更何况,当时的北部边境并不太平,捕鱼儿海之战没发生之前,北元随时有可能大规模入侵明朝边境,而捕鱼儿海之战发生之后,北元分裂成了三大势力,鞑靼、兀良哈、瓦剌。

这三股势力没有一股势力是老实的,要不然后来的朱棣也不用五次亲征蒙古。

要是将武将杀光的话,你想想该找谁去北征蒙古?

更何况,类似于蓝玉的那种违法事件,又不是蓝玉一个人在做,而是大家都在做,就连写信介绍朱元璋起义,后来善终的汤和亦是如此。

他的故父将田地隐瞒起来,拒绝交税,官员前来调查,他直接将官员赶回去,拒绝配合。如果说蓝玉该死,那么汤和也该死。

而那个苟活下来的郭英也不是什么善茬,曾经一次性杀掉五名百姓。

都说蓝玉违法乱纪,但当时哪一个武将不违法乱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上面已经提到过,那就是大家默认朱元璋不会拿自己开刀。

既然如此,为什么朱元璋突然又变了一副面孔呢?因为朱标的死。

03

蓝玉案是在洪武二十六年爆发,而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的大事,这一件大事就是太子朱标的去世。

要知道,朱标可是朱元璋费尽一生心血去培养的继承者。

早在他攻克南京的那一刻,朱标就已经出生,而在此之后,他一直给予朱标最好的教育。

大明开国第一文官李善长是他的老师,第一武将徐达是他的老师,第一儒生宋濂也是他的老师,就这种豪华阵容,在当时说第二,谁敢说第一。

而且还有一位长期的客串老师,这一位老师就是朱元璋,朱标的作业时不时的就是朱元璋来验收。

到后来开国,朱元璋干脆直接将奏折扔给朱标处理,要培养他的治国能力。

结果到头来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朱元璋是皇帝,容不得他悲伤,就必须得考虑起帝国将来的继承问题。

当时有两个人选,第一个人选是吕氏生的朱允炆,第二个人选是常氏生的朱允熥。

朱允炆是哥哥,朱允熥是弟弟,但朱允熥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因为常氏是第一个太子妃,吕氏是第二个太子妃。

你要将朱允熥立为太子,从理论上来说也是行得通的,毕竟先来后到。

但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朱允炆,因为文官集体站在朱允炆那一边,为什么呢?因为朱允熥母亲的那个常是常遇春的那个常。

当时的常遇春虽然已经去世,但是蓝玉就是常遇春的内弟。

你试想一下,要是朱允熥继位的话,朝廷里岂还会有文官集团的发言权,因此,文官必须支持朱允炆。

而一贯站在文官对立面的朱元璋,这一次也站到了文官的那一边。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 《明史·恭闵帝本纪》

因为如果继位的是朱允熥,以蓝玉的作风,明朝一定会出现后戚干政的行为,而后戚一旦干政,就会产生改朝换代的不安定因素。

要知道,当时的朱允熥可是连十六岁都不到,朱允炆也才仅十六岁。

而朱允炆继位,蓝玉必须要死。

因为谁都保证不了他是否会在朱元璋驾崩之后,突然间发难,联合功臣以朱允熥为名义推倒朱允炆的统治。

有的人或许察觉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蓝玉不提意见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他出征在外,而等到他回来,一切已经尘埃落定,而他也必死无疑。

既然如此,朱元璋杀他即可,为什么还要杀其他的开国功臣呢?因为这一群功臣,哪一个都是骄兵悍将,谁都保证不了将来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既然如此,干脆利用蓝玉将他们一网打尽。

04

总而言之,要说洪武一朝最大的败笔,那么朱标去世一定排得上号。

如果朱标不去世的话,那一群骄兵悍将朱元璋是一个也不会杀,毕竟蓝玉可是站在朱标那一边的,有他在,谁敢跳梁。

朱棣则是更加不敢,毕竟他只是一个领兵在外的藩王,对当地没有任何治理的权力。

他要是敢胡来的话,那一群骄兵悍将一拥而上,再加上朱标在兄弟之间的威望,来一个关门打狗,恐怕十个他都扛不住。

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0 阅读:6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