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柞水秘境:我们当做入画的世外桃源,其实都是柴米油盐

云水终南 2024-04-19 16:42:19

如果是以前,要是看到田地里一片洁白,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现在却不了。

田地里洁白,一般是覆着地膜,特别是高寒地区农业。不过,这里有黑色的地膜是事实,地里的白色却是菌棒。

“小木耳大产业”,这是柞水县的特色发展,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柞水县营盘镇沙沟村。

如果在地图上看,旁边的这条路叫作营两路,从营盘到两河的一条乡道。这是很适合自驾的一条路,穿行山水之中,安静美丽。

这是我第三次到这条路上了,第一次是从镇安月河镇到两河然后翻过沙沟梁,就到了这里,当时就惊异这里世外桃源般的村落。

不好意思,用世外桃源可能只是我的观感,桃源里的人可能没有我们这些闲情逸致。

如果看老地名的话,就是寡妇沟、龙王沟、碾子沟、香炉沟、桃花洞,一路人家很多,但是要看新地名,就是沙沟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有些地图上却注着安长沟,这个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老地名多好,给人想象力,用编号的不是监狱就是工厂,毫无诗意。

这一路人家很多,人家多的地方一般都是老路,营两路确实是条老路,不过没有通水泥路前,全是靠两条腿,从沟口到梁顶是8公里。

以前沟里有小学,娃娃们上到四年级后,就到药王堂上五六年级,是寄宿的,周末带粮食,背馍;这里以前属于药王乡,驻地是药王堂。

现在好了,没有小学了,一年级都到外面上学。

山清水秀是真的,海拔从1100米到梁顶的1600米,温度和景物一直在变化。下面的樱桃花早都落了,上面的才开败;下面的桃花一树嫩绿,上面却是花开正艳。

用当地人的说法是:吃樱桃从下往上,可以吃半个月。

这里的小樱桃虽然小,确实好吃。

所以,旁边的安沟开发后,这里也有一些旅游的,如安营帐篷营地。还有很多车是往柞水原乡两河溪谷营地,那里有些名气,去的人多些。

说远了,咱们开头说的是木耳。

木耳菌棒一个成本2元,国家补贴七八毛,一个菌棒产干木耳2两。木耳的生产期是五六个月,从溪流里引水喷雾,水是免费的,管子成本要算,电费要算。

收干木耳是30元到35元。不挣钱,根本不挣钱,旁边的老汉说。当然,上面的成本中,我还没有来得及算上人工。

(都是道听途说,有专家可以纠错)

我数学不少,谁有兴趣可以自己算算。

这个菌棒的木耳没有木头菌棒产的时间长,木头的要三年,价格可以卖到50元,说是口感好一些,就是产量没有这个高。

当然,我不懂,都是旁边的人说的,他们原来种过,说是被坑了,所以都不种了,旁边地里的用他们的话说:是社区种的。

本来山里搞农业成本就大,就算是有国家补贴,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如果连年龄大的人都不愿意干,这产业就不好说了。

其实再想想:不止是山里头,就是平原,都一样。村子里还有几个人搞农业?等这些六零七零后都离开了这个世间,这地还有人种吗?

村子里有老房子有新房子。

老房子八十年代建的比较多,土木结构,那个时候的人手头钱多些。

山里头那个时候也种小麦也种玉米,不过和平原上不一样。小麦也是冬小麦,秋天种下去过一冬,第二年五六月份收,然后种大豆。

小麦的亩产量有四五百斤,大豆产量也是如此,一年就是小一千斤。

这里的玉米是四月份种、八九月收,不能和小麦套种,产量也有四百斤。

山里只是土地比较少,没有闲钱。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开放后,山里人就活泛了,除了山货,其他东西都有。

现在主粮都是买着吃了。算算才几十年的工夫,变化就这么大。

沙沟,这也是秦岭山里及其普通的一条沟,我们看做入画的景色,在他们看来却都是茶米油盐。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2 阅读:805

云水终南

简介: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