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今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传奇发展史|新书

新黄河 2024-05-20 11:20:54

20世纪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齐聚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短短十余年,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为中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及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聚焦“八百壮士”群体,生动展现一所国家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

哈工大的历史,是百年中华高等教育史,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在一个横截面上的投影。“八百壮士”的身影及其在百年岁月中留下的漫长回响,闪耀着教育家精神的熠熠光辉,也构成了哈工大校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年,800多名师生齐聚在哈工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了“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哈工大光荣传统。如今,这里不仅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更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传奇。

《“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一书,讲述了这段传奇故事。这本书的作者陈聪,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一名战地记者,著有中东战地一线纪实随笔集《燃泪天堂》《厌倦与天真——徘徊在天堂和地狱的边上》;报告文学《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种子•钟扬》,这两部书均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

哈工大为党和国家培养了123位两院院士、166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53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从“铁将军”俞大光的《电工基础》,到继承“铁将军把关”传统的“四大名捕”,从刘永坦筑起的“海防长城”“雷达铁军”,到曹喜滨带领的哈工大小卫星团队,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展现出“八百壮士”身影背后一种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之炬。走近这一群富有传奇色彩的丰碑式人物,我们不难生出这样的感受:在艰难困苦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八百壮士”,他们留存着同样的时代记忆。

无论是“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还是“手中有个纽扣,就想着如何为国家做件大衣”的传统,或者是“我的成果将可能使我这个普通的生命生辉,以至永恒”的遗言,一位位哈工大人的命运,无不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紧相连。而陈聪笔下的这本书,除了文中字里行间与西南联大校史和风骨的共情之外,其文本本身,通过回溯哈工大一路走来的历史进程与变革足迹,让读者的视野与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斗史相连接。

以一个旁观者的浅薄观感来说,它或许意味着我们心中的希望、远方的梦想和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哈工大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广袤的土地,“八百壮士”把青春奉献给了“教育救国”“科学报国”的峥嵘岁月。

记者:徐敏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