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大的一大谎言:“上二斤牛肉”,骗了我们这么多年

古城青衣 2024-02-26 21:53:44

《水浒传》是一本读起来让人豪气陡升的小说。

看到好汉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桥段时,陡然会想起古人以《汉书》下酒的典故。

忍不住想捧起酒碗,隔着厚重的时空。

与古人来一场隔空的对话。

好汉们喝酒倒也简单,如武松到了景阳冈,也不啰嗦,直接点了牛肉和美酒。

长途跋涉以后,酒肉是饱腹解乏的最好食物。

好汉们口中的牛肉

单纯从小说本身来看。

小说可自成一套系统,书中的人物本无可指摘之处。

施耐庵给小说安排的背景为,北宋末年。

以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为蓝本,衍生出一百零八单汉。

翻阅史书,可以发现宋朝的朝廷严禁食用耕牛,饭庄怎么敢大张旗鼓地销售,好汉们又怎么会堂而皇之地食用?

难道施耐庵先生,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了?

难道历经百年,而跻身四大名著的《水浒传》里存在致命的缺陷?

今人,未必比古人聪明。

在这个各种舆论甚嚣尘上的时代,每个人都想显示出比他人高明。

书还没有读几本,就先盯着问题。

一旦发现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吹出嘹亮的号角,试图以此来博取众人的目光。

发现“牛肉”者,或许不在这个行列。

他们大概的确是历史的爱好者,掌握了一些文学叙述的技巧。

试图用优美的言辞乱人耳目,却不知时间是真假的试金石。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基于中华民族古代的社会形态。

封建时代以农耕为主,耕牛是耕地必不可少的劳力。

为了确保粮食的稳定,几乎各朝各代都有规定。

如唐朝时期,宰杀耕牛十大不可赦免的罪恶之一,朝廷之所以出台这项政策,目的就是保护农民的权益。

普通农户,肯定不会宰杀正值壮年的耕牛,其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远胜当前。

新中国刚成立时,一些公社同样出台一些保护耕牛的政策。

但是这并不说,大家不可以食用牛肉。

比如,当一头牛老态龙钟之际,已经无法劳动,直接扛出去扔了?

这好像不合适吧!

这个时候的牛肉完全可以食用。

有民间故事可以为证。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牛郎与那只心爱的牛相依为命。

牛可以通人言,足见牛在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极高。

这只牛在临死之前,通知牛郎把他的皮剥下来,这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被食用的命运。

普通家庭,男耕女织。

按照孟子的说法,黎民不饥不寒就是最大的追求。

若是还能不定期吃上一顿肉,那才是最大的享受。

因此,宋朝仍然可以食用牛肉。

历史有着明确的记载,宋神宗时期,其亲临澶渊前线,与北方的辽国交战。

大宋以胜利而告终,双方签订了一个协议——《澶渊之盟》,建立大辽的契丹为游牧民族,牛羊为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双方在边境做贸易。

牛羊自然就是商贸的主要产品,难道农民买牛回家只为耕地。

我国不同于印度,印度人视牛为神灵,故而不食用。

时至今日,牛肉已经成为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由于技术的迭代更新和进步,官方也没有做任何强制性的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由此可以窥见一二。

从这个方面来看,宋朝时期,食用牛肉应该是不算犯法。

退一步讲,即使算犯法也无所谓,《水浒传》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反抗不公和黑暗的书。

好汉们食用朝廷禁食的牛肉。

无疑是向朝局发起了挑战,以一副“你来抓我啊”的强硬姿态,大口吃着牛肉。

从这里看,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存在即合理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说明。

施耐庵,大概率不会安排好汉们吃猪肉。

看看那些屠夫们,镇关西,净做一些欺男霸女的不堪之事。

英雄们就应该像牛那样,踏实肯干,不弄虚作假,不偷奸耍滑,见到不平之事,就要拔刀相助。

其次,小说诞生的背景是元末明初,一本小说的诞生必然会烙印上时代的痕迹。

元朝为蒙古建立。

蒙古人在占领南宋之后,汉人的地位急剧下降。

蒙古人以为凭借武力,可以千秋万世地统治下去,大肆圈地,民不聊生。

施耐庵利用小说,发出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怒吼。

他安排好汉们大口吃牛肉、大口喝酒,目的就是告诉蒙古人,汉人的体格也可以健壮如牛。

坊间一度还有这样一个说法:

施耐庵不写猪肉,一定是惧怕朱元璋的威严。

“猪”与“朱”同音,吃猪肉,不是明显对朱元璋表达不满吗?

鉴于此,好汉们手中的猪肉被施耐庵换成牛肉,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

历史上流传着多个朱元璋嗜杀的故事。

比如某画师为其画像。

画师不过是一五一十按照原来相貌勾勒涂画,却被朱元璋推出去。

原因何在?

朱元璋下巴突出,算不上英俊帅气。

还有,为了惩治贪官,他不惜使用剥皮塞草的刑罚,施耐庵当然不敢触这个霉头。

由此,好汉们口中的肉变成了“牛肉”。

写在最后

说一千,道一万,《水浒传》真正的成功之处不在此。

在这些问题上啰唆,是丢掉了其神韵,而在一些边角上捶捶打打。

最终,根本无法进入这本小说的核心。

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是看到一片赤诚。

读到血溅鸳鸯楼,要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好像压抑心中的怨气有了出口。

而不是翻出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用力地研究。

试图从中找出前人的破绽。

这种研究,除却浪费研究者的时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古人管这种行为为“掉书袋”。

这种人大概率只拥有那种小聪明,还没有抵达大智慧的人。

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的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只有他们能把握中华文化的“神”。

3 阅读:2110
评论列表
  • 2024-05-21 00:35

    都是土匪,还怕吃牛,人都敢吃。

  • 2024-05-28 12:37

    无关痛痒的文章!

  • Jm 1
    2024-05-30 14:47

    难道还能来二斤羊肉。虽然的确宋人就是羊肉为主。但不符合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