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战争频发,为什么还能保持粮食供应?

尹颂文看历史 2023-05-22 09:27:02

在春秋时代,军人除服“兵役”之外,其他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赚钱,而不是由政府来负担,即便是驻守一个多月这样的“兵役劳动”,基本上也都是由士兵们自己携带食物。每一个诸侯国都要背负着王族和征召而来的军队,统称为“甲士”的责任。其中以“甲士”最为出名的当属“魏武卒”和齐国“技击”。由于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人的人数绝不可能很多,通常也就是三五十万的样子。

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嬴稷为了将赵括的四十五万赵军一网打尽,还特意去了一趟河内,将十五岁以下的男人都封为贵族,送到了长平之战中。在“守城战争”中,不仅仅是男人要参战,老人、女人甚至孩子,都要参战。如赵胜以死固守邯郸,田单镇住即墨等,就是通过动员整个城市的百姓来抵御外敌。所以才有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如此贫瘠的条件下,人民还能支撑起那么多的兵马,只是为了要养活自己。

那么,为什么在春秋时代就能确保粮食充足呢?俗话说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国古代军队打仗,最大的损耗就是在行军途中。若是长途奔袭,最多只有十分之一的粮食可以带到前线,其余的粮食则会在半路上被吃完。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在自家的地盘上进行的,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春秋时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战斗都是在黄河,汉水,淮水之间进行的,即使是长江,也无法跨越,就连楚国灭亡之时,也是在淮北。况且在春秋时代,因战火连天,又因兵戈累累,使诸国“军粮”积聚甚多,秦国有“栗如秋山”之称,其它诸侯国亦有“栗支十年”之称。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一支军队,一年多的时间也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代,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代,我们很难相信这个事实,不过这也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解释。

0 阅读:45

尹颂文看历史

简介:坚持更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