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去世之谜:死前被割肾,死时口不能言,死后与原配合葬

巧手小厨娘 2023-01-08 22:02:10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56岁。

噩耗传来,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前来吊唁,表示哀悼。

据悉,梁启超在病重之时,曾将自己的一颗肾脏切除,以治疗尿血。但疗效并不显著,后因病情恶化,在弥留之际一度口不能言。

那么,梁启超为何会病情恶化,最终不幸去世?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都经历了什么?

越来越重的尿血

对于梁启超本人而言,1924年绝对是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年。这年9月13日,他的原配妻子,也是他的一生挚爱——李蕙仙,因罹患乳腺癌不幸去世。

爱妻的病逝,令梁启超一度悲痛不已。为了纪念亡妻,他写下了《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是这样描绘自己的心情的:

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会也嗒然气尽了。

可见,妻子李蕙仙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妻子离世对自己的影响,梁启超开启了“工作狂”的模式,常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另外,梁启超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酗酒,每天都要在工作之余大量地饮酒以借酒消愁。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不久之后,梁启超的心情并没有好多少,身体却出现了问题——他开始尿血。

1925年9月,就在李蕙仙去世一年后,梁启超的亲家林长民给他写信,信中谈及了梁启超尿血一事,并嘱咐他一定要重视尿血的问题:

“山翁极以贵体为念,病后尤宜珍重,血疾不容更发也。”

显然,梁启超尿血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问题较为严重。另外,梁启超的子女们在得知父亲出现尿血的问题后,也常常劝其保重身体,尽快戒掉饮酒的习惯。

梁启超听从了子女的建议,一改之前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七点以前起床,晚上十一点之前就寝,也完全戒除了饮酒的习惯,在写给家人的信件中,梁启超是这样说的:

“从北戴河归来后,仍每日早起,酒也绝对不饮了。”

然而,尽管梁启超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作息习惯,但他尿血的问题并没有好转,而且病情也随着时间推移,有加重的迹象,只要梁启超在心情不好或者是疲惫的时候,尿血的问题就会加重。

但梁启超并未过多在意,没有把尿血的问题放在心上,也没有去医院进行治疗,这为他后来病情恶化,最终不幸病逝埋下了隐患。

1926年初,梁启超尿血的问题再度恶化,在家人朋友的一再劝说下,梁启超终于同意前往医院治疗。于是,梁启超来到了德国医院治疗。

在德国医院,医生用折光镜插入他的尿道进行检查,但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只是建议梁启超静养,而这正中梁启超的下怀。据梁启超本人声称,他不想因为一个简单的尿血就进行手术,而是打算服用中药进行治疗。

显然,德国医院的医生作出的诊断是靠不住的,既没有找到梁启超出现尿血的真正病因,也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只采取了保守治疗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梁启超的病情。

后来,在亲友的反复劝说下,梁启超决定再度前往国内最好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进一步治疗自己的尿血问题。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决定,导致梁启超的生命直接进入了倒计时,以至于后来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逝世。

命丧协和

1926年3月,梁启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办理了住院手续。

北京协和医院要比德国医院靠谱的多,医生在询问了梁启超的病情后,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检测技术针对梁启超长期以来的尿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对梁启超的膀胱、肾脏进行了检查。

最终,一系列检测表明,梁启超的右肾存在异常。

为了进一步确定梁启超的右肾究竟出现了什么异常,医生对梁启超的肾脏进行了X射线扫描,扫描结果显示,梁启超的右肾上有一个明显的黑点,这个黑点看起来像樱桃那么大。

那么,右肾上的黑点是否就是梁启超尿血的原因所在呢?

在当时,这个问题几乎无法回答。这是因为以当时的医疗技术,既不能在梁启超的右肾部位进行穿刺化验,又不能使用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扫描技术做进一步的检查。

加之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所以摆在梁启超眼前的选择就只有将自己的右肾切除,只有将右肾摘除后,才能进一步确定这个黑点究竟是什么,也能治疗梁启超长期以来的尿血问题。

梁启超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仍然只相信中医,对西医十分排斥。但作为当时中国社会上为数不多的思想家,梁启超对西医和手术表示欢迎,加之妻子李蕙仙离世的缘故,他决定不能再让悲剧重演——采用手术的方式将右肾切除。

然而,令梁启超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他噩梦的开始。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安排下,梁启超在麻醉的状态下走上了手术台,在西医的手术刀下将自己的右肾摘除。

在手术后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梁启超高兴地发现,自己尿血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据梁启超本人回忆,术后一星期后,在他排出的尿液中已经看不到明显的红色了。

后来,在转到内科后,内科医生在为他进行化验、诊断后,认为梁启超体内的血管偏硬,血管的软化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无大碍。

1926年4月,梁启超康复出院,在同女儿梁令娴谈及自己的病情时,他是这样说的:“小便偶尔带红,大抵仍是微丝血管破裂。”显然,梁启超的尿血问题虽有很大改善,但还是有所复发,只是没有就诊前那么严重罢了。

但梁启超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并未继续深入治疗,而是选择服用协和医院开出的药物,认为偶发的尿血问题只是自己“走路稍多”或者是“睡眠不足”而已,只需要一段时间的静养就可以痊愈,他还幽默地将自己的尿血问题称为“赤祸”。

但没过多久,梁启超的病情就再度恶化了。

自1926年9月起,梁启超发现自己的病情开始变得不稳定,有时赶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服药,药物甚至不起任何治疗作用。一个多月之后,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赤祸”再度出现——梁启超的尿血复发了。

好在治疗地及时,梁启超的这次复发仅在几天之后就康复了。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梁启超的尿血问题反反复复,时好时坏,而且他的血压和心脏功能也都出现了异常。

1928年,面对反复发作的尿血问题,梁启超再度来到协和医院,医生们对梁启超的病情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番探讨之后,这群医生作出了一个令人十分不解的决定:给梁启超拔牙。这是因为医生们怀疑梁启超尿血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牙齿出了问题,最终梁启超一连被拔掉了7颗牙齿。

显然,这种做法是根本不能用于治疗尿血的,只会增加梁启超的痛苦。但在90多年前的1928年,无论是梁启超本人还是协和医院的医生们,是根本不知道这一点的。

没过多久,医生们又出了第二个昏招,认为尿血的病因在于梁启超的胃部出现了问题,让梁启超断食几天。毋庸置疑,梁启超饿得前胸贴后背,尿血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医生们作出了一个荒唐的结论:

梁启超的尿血问题只是一种无理由的出血,对于身体健康并无大碍。

此时的梁启超,已经是一名55岁的中年人了,本就身体不好的他,一连经受了割肾、拔牙、断食三重折磨,令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精神状态也变得很差。

1928年11月27日,医生在梁启超的痰液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病毒,这种病毒是什么,医生一时间也难以确定,最终不了了之。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梁启超,身体已极度虚弱,免疫力低下,感染这种病毒就是免疫力低下的结果。

当梁启超得知这一结果时,他没有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而是非常平静地嘱托家人们在自己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用来进行科学研究。

显然,梁启超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

梁启超的病情一直在恶化中,1929年1月,梁启超进入了弥留之际,此时的他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只能靠肢体动作和眼神同他人交流。

1月19日,梁启超在家人们的呼唤中离开了人世,享年56岁。

梁启超生前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来能够和原配夫人李蕙仙合葬,他的后代们也替他实现了这个愿望,梁启超死后和李蕙仙被合葬在了北平卧佛寺西东沟村。

梁启超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尿血问题,最后竟导致梁启超在协和医院撒手人寰。在今天看来,梁启超无论是割肾,还是拔牙断食都不会夺取他的生命,那么梁启超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

1982年,距离梁启超的逝世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一部名叫《念珠菌病》的医学专著出版了,并提及我国第一例念珠菌病是在1929年发现的,患者是一名58岁的男性,但患者的真实姓名处于保密的缘故,并未提及,只用了一个叫做J.L.的缩写来代替。

对于熟悉梁启超生平的人来说,读到这里,很容易就能推测出梁启超真正的死因是感染了念珠菌。

虽然年龄上错了两岁,但是这一推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前文讲到,早在1928年11月底,协和医院的医生就在梁启超的痰液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病菌,这种病菌是否就是念珠菌?

另外,书中所述的这名患者的入院时间、逝世时间,以及在1926年做过割肾手术的经历和梁启超的病历基本相符;而梁启超的外文名字是Jen-kung Liang,和书中披露的姓名缩写完全一致。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专著的两名作者都曾于192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因此可以推断,专著中所提及的这名患者就是梁启超。

原来,梁启超真正的死因,并非是因为尿血,更不是割肾、拔牙、断食,而是感染了念珠菌,患上了支气管念珠菌病,导致肺部出现感染,最终不幸逝世。

遗憾的是,梁启超作为当时首例支气管念珠菌病患者,就连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们都束手无策,更不要说其他医院的医生了。但研究表明,该病菌并无毒性,为何会夺去了梁启超的生命呢?

原来,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简而言之,就是念珠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宿主患病,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宿主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时,才会导致宿主发病。

原来,1928年9月,梁启超的痔疮犯了,几天之后开始发低烧,来到协和医院就诊,但医生只顾着治疗梁启超的痔疮,没有考虑到梁启超身体的实际状况,只是让他每天服用两杯“泻油”。

这可坑苦了梁启超,每天两杯“泻油”,让梁启超上吐下泻,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振,人也消瘦了很多,看起来异常憔悴。等到再次入院就诊时,医生看到的就是一个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的梁启超了。

因此,梁启超感染念珠菌的原因在于医生在为他治疗痔疮时作出了错误的诊断方案,这也为他后来不幸去世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