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经验系列评论④丨新为先质为要

农民日报 2024-05-20 09:50:30

青山绵延,蓝海辽阔。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提出,念好“山海经”。30多年间,从背山向海到耕山耘海,福建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引领下,不断创造着突破食物生产边界的农业奇迹。向山、向海,向森林、向草原,“青蓝资源”变为“黄金粮仓”,农业新质生产力发挥了点绿成金的关键作用,为探索食物多元化供给带来更多可能、更大空间。

践行大食物观归根到底需要生产力的不断跃升。从历史上看,农业的每一次深刻变革都离不开生产力的飞跃。石器工具的应用、钻木取火的诞生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金属农具和畜力的普遍使用催生了璀璨的农耕文明。时至今日,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农业生产力。践行大食物观,要求丰富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从土地拓展至山、河、湖、海,从单一初级产品拓展至形态多样的精深加工品,实质上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在不断深化,是生产力向新而行、向实发力而实现的质的跃升。

依靠农业新质生产力,拓展生产空间,开发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山海林田不会自己变出优质食物,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也不会自己变成美味食物,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更高产适用的新品种,通过数字信息等新技术突破植物生长的时空限制,向垂直空间、海洋牧场、戈壁农业等要素资源拓展,让果菜香、山海味四季可享。

依靠农业新质生产力,深挖产品潜力,延伸利用现有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依靠科技,可以“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加持下,传统农产品加工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为“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打开了无限想象空间。

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先行军,推动着产业创新,进而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由此形成的优质生产力在根本上改变着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更好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食物,福建的大食物观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启示。

要追求科技成果的向新而行。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发明应用到具体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价值。在福建,无论是突破国外垄断的白羽肉鸡育种,还是成就了全球最大鲍鱼养殖中心的鲍鱼育种,都有力证明了种业创新能够为获取更丰富食物来源提供强大支撑。新品种为创新链的起点,在整个链条上,要推动研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新装备,探索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使农业全链条从形到神呈现出崭新面貌。

要聚焦全要素的质量跃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动力源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物质基础。福建从向外省要粮要菜到成为“南菜北运”的输出大省、蔬菜出口大省,农业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核心在于不断追求全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持续跃升。要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农业专业技能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通过更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的推广应用,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实现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要突出全方位的转型加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生物、信息等现代技术加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在福建连江,数字赋能让“海上粮仓”底气更足;在福建古田,植物工厂创造了菌菇产量几何级增长的奇迹……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布局,产出更优质美味健康的食物,更快抢占市场,才能在满足人们多元化食物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耕耘山海间,是世代生长于斯的人们共同的理想,它闪耀着就地取材的智慧,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食物供给更加多元、立体、绿色、健康的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根本性的推动力量,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