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以色列否认中国救过犹太人!上海犹太纪念馆已经闭馆!

未央史默事 2024-05-15 09:33:10

前言

5月6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出席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

他表示,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的时候,没有任何国家出手帮助过犹太人,此发言,瞬间引发国际热议。

同时,上海犹太纪念馆也发出了闭馆的通知,这座百年老建筑要和大家告别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在二战的硝烟弥漫中,一线希望的曙光照亮了黑暗,这就是何凤山及其外交官同僚们的人道主义行为,他们为数千名逃难的犹太人签发了中国护照,让他们得以逃往上海避难。

1938年,纳粹从事反犹太人的"种族清洗"行动,这群遭受迫害的族裔满怀恐惧地四处逃亡。

在欧洲多国紧闭大门的情况下,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何凤山挺身而出,凭着人道主义精神,毫不犹豫地为他们签发中国护照。

时局危急,何凤山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他日以继夜地审核资料、盖印护照,只为让更多的犹太人获救。

一个个犹太人拿着护照欣喜若狂,他们亲吻着上面的中国国徽,感谢这个东方国度的援手。

与此同时,何凤山还面临着来自纳粹的种种威胁和阻挠,有一次,一伙纳粹分子闯进领馆,他们拳打脚踢,将何凤山打得遍体鳞伤。

但这位慷慨大方的外交官并未被吓倒,他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人道主义行为。

1939年,何凤山获调往上海,他毫不迟疑地将这座城市作为犹太人的避难所。

上海成为了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他们在这里得以重拾生机,1942年5月,拥挤不堪的上海租界被划为"犹太人区",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居住着将近20000名犹太人。

战火纷飞,生活极其艰难,但上海给予了他们生存的希望,生怕误了时机,何凤山一刻不停地签发护照,与时间赛跑,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签发了约3000个护照。

就这样,何凤山和他的同事们以生命为代价,拯救了数千名犹太人免遭种族屠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也为人类文明树立了一座丰碑。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为了铭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应运而生。

这座纪念馆原为一处1907年落成的"摩西会堂",二战期间成为犹太人聚集的场所。

如今,它被重新修缮一新,成为见证中犹两国人道主义友谊的殿堂。

可令人震惊的是,近日,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一次演讲中公然否认这件事情。

2

在2024年5月5日,一场庄严肃穆的大屠杀纪念仪式上,以色列前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发表了一番引起轩然大波的言论。

他宣称:“二战期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伸出援手拯救犹太人。”

这不仅直指历史的不公,更是对那些在黑暗时期给予犹太人庇护的国家的否定,其中包括了中国——那个在战争年代慷慨接纳数以千计犹太难民的地方。

2015年,内塔尼亚胡亲自访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那时他满怀感激地表示:“我们将永远记住你们的帮助。”

然而,短短几年间,他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次的言论无疑是对过去承诺的背叛,也是对那些勇敢站出来反对种族灭绝行为的国家的侮辱。

国内外的舆论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内塔尼亚胡的言论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似乎也在回应这场争议。

在内塔尼亚胡言论的次日,纪念馆突然宣布临时闭馆,以进行“必要的修缮”。

虽然官方并未明确修缮的具体时长,但这无疑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与猜测,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纪念馆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提醒人们不应遗忘那些曾被抹去的历史篇章。

纪念馆的34米长墙上,镌刻着万名曾经在中国避难的犹太难民的名字,伴随着“记忆就是答案”的标语,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人道主义的光辉岁月。

中国作为一个坚定维护历史事实和正义的国家,始终站在真理的一边。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大使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内塔尼亚胡的言论,强调以色列此举是“选错了对象”。

分析家们认为,以色列这种“中东小霸王”的姿态,试图挑战中国,实际上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

中国重申支持“两国方案”,坚决反对以色列剥夺巴勒斯坦建国的权利,并谴责其不断侵犯加沙地带、破坏中东和平进程的行为。

内塔尼亚胡言论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

一些观察家指出,这可能是为了持续为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寻找借口,塑造以色列作为“永恒受害者”的形象,以期在未来可能的国际孤立中找到解脱。

同时,这也可能源于他个人的政治考量,试图摆脱历史责任的束缚,通过诽谤曾经的朋友来逃避道德谴责。

这种言行暴露了他狭隘的民族主义思维,以及对历史事实的漠视,并且犹太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出这种事情来了。

3

二战期间,在纳粹党的统治下,犹太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迫害和屠杀。

然而,在那漫长而黑暗的岁月里,仍有一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用他们的善良和勇气拯救了无数生命,奥斯卡·辛德勒就是其中一位不朽的英雄。

辛德勒原本只是一名德国商人和纳粹党员,靠经营工厂谋生,但是,随着战争的蔓延,他亲眼目睹了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施的暴行。

一个普通人的良知在此时被无情地唤醒,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

1942年,辛德勒开始在自己的工厂里雇佣犹太工人。

起初,这只是一个经营上的决定,但很快,这个举动就成为了他拯救犹太人的掩护,他故意将工厂描述为对纳粹政权至关重要,以保护那里的犹太工人免受骚扰。

然而,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囚禁和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也日益加剧,辛德勒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全然改变局面的。

于是,他开始向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求助,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凭借自己在联合国的背景和人脉辛德勒拿到了了大量资金和假护照。

这些护照不仅能帮助辛德勒的工厂工人逃脱迫害,也为其他无家可归的犹太人打开了通往自由的大门。

数千名犹太人免于一死,他们的生命被这个男人所拯救,然而,这场胜利终究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1944年,随着纳粹政权的垮台,辛德勒不得不离开他的工厂,前往另一个集中营。

在临行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转给了那些获救的犹太人,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战后重新振作。

这一切,都发生在犹太人社区的一片沉默中,没有任何人对他表示感谢。

最终,辛德勒在落寞的时候,曾写信希望获得犹太人的帮助,可是这次换来的只有1.6万美金,和一个无用的称号。

福尔克·贝纳多特,一位拥有军人和人道主义者双重身份的人。

作为瑞典王室成员,他在二战期间担任瑞典红十字会主席,率领团队成功解救了约1万名集中营囚犯,其中6000多人是犹太人。

战后,联合国任命他为特使,协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领土划分问题。

贝纳多特深知任务的艰巨,双方都对此地存在渊源已久的领土主权争议,但他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提出了一个相对中立的解决方案,试图借此平息双方的矛盾。

然而,这一方案却激怒了一些以色列极端分子,他们认为这有失以色列人民的利益。

就在1948年9月17日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贝纳多特如常步行前往下榻旅馆。

却不曾想,一伙蛰伏在拐角处的枪手突然按动了扳机,一连六枪击中了他的身体,他随即倒在血泊中,不治身亡。

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在国际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纷纷谴责暴力分子的野蛮行径,呼吁以色列政府绳之以法。

但遗憾的是,以色列当局迟迟未能将真凶缉拿归案,导致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始终逍遥法外。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2024-05-06《内塔尼亚胡出席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竟称“二战时没有国家援助犹太人”》

中国新闻网——2015-07-23《何凤山“中国辛德勒”》

百度百科——奥斯卡·辛德勒

百度百科——福尔克·贝纳多特

0 阅读:2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