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被嘉庆赐死,他慢悠悠拿出乾隆给的保命诏书,最后里面就三字

浅弋道历史 2024-01-15 10:21:00

往事如烟,回首当年,和珅独占乾隆帝宠爱,号称万人之上,甚至能够高于太子,挥权驭马,霸气侧漏。命运多舛,终究难逃厄运。那段风光岁月,如今只剩下一条白绫,以及无情的死刑判决。

当然,作为权倾朝野的大臣,和珅并非无计可施。传闻在行刑之际,他竟然拿出了乾隆帝的特赦诏书,企图逃过一劫。这一幕被无数次搬上银幕,但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就连圣旨上的文字也变成了一种讽刺与无奈的结局。这其中,又隐藏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和珅的奋斗史

回首和珅的一生,我们或许不应一味唾弃,因为在他的身上,还有着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

和珅出生在乾隆十五年,他的父亲只是一位福建副都统,家境并不富裕。命运却对他不甚仁慈,在他三岁时失去了母亲,九岁时又离世了父亲,年幼的他只能依靠他人生活,过着贫困的日子。

面对邻居的嘲笑和长辈的刁难,和珅的童年十分艰难。但像他这样的人,越是困苦,心中的奋斗欲望就越强烈。果然,和珅努力学习,最终考入了咸安宫,他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通读了四书五经,成为了一代奇才。

随着他学识的不断积累,他的命运也随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乾隆三十三年,年仅十八岁的和珅迎娶了直隶总督家的千金,从此跻身于权贵之列。他先后被封为三等侍卫,步入了朝廷的核心,直到乾隆三十八年,还未满二十岁的他已经赢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识,被选入皇帝的近身侍卫队。

从一个贫寒少年到皇室的近身侍卫,他的成长历程堪称传奇。曾经的天真少年逐渐变成了心机深重的政治家。他巧妙地融入了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学会了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走向人生巅峰

自乾隆三十八年开始,和珅的政治生涯如日方中。他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先后担任了管库大臣、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要职,成为一匹官场上的黑马。在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他更是接连担任吏部郎中和步兵统领,权倾朝野,掌握官吏任免,调动军队的大权。

客观地说,和珅的崛起确实迅速,而他的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

首先,和珅精通官场规则,在与文官的交往中表现出色,成为了乾隆皇帝最信任的谋士。

其次,和珅善于掌控官场的消费,他巧妙地收取贿赂以支撑乾隆皇帝的开销,被视为一种“银行”的存在,因此深得乾隆的欢心。

最后,和珅善于知进退,虽然贪污受贿,但从不谋夺权力,乾隆对他信任有加。他甚至自愿充当乾隆错误政策的替罪羊,与乾隆达成了默契。

和珅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他的敛财手段过于疯狂,导致了制度性腐败加剧,甚至引发了地方的叛乱。阿桂等将领对他深恶痛绝,尤其是甘肃贪污大起义,几乎令全军覆没。如果不是乾隆庇护,恐怕和珅早就身败名裂。

因此,尽管和珅在乾隆面前表现出色,但在外界却名声狼藉,备受武将和百姓的憎恨。他引发的起义此起彼伏,可以说他早已身处险境,如履薄冰。

面对处处危机,聪明的和珅是否有所觉察呢?或许在某个时刻,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一些端倪。

在平定甘肃之乱时,和珅几乎令官军覆没,这件事或许已经让他察觉到了一些不妙之处。虽然乾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不满,但他对和珅的厌恶已经开始显露。

乾隆与和珅的默契逐渐消失,可能始于乾隆四十三年。据史书记载,这一年和珅大规模制造冤假错案,并且报复阿桂之子。这些行径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也让乾隆皇帝开始对和珅产生怀疑。

随后,和珅的贪婪进一步暴露,他在抄家时大肆收刮财物,收入远远超出以往,但对乾隆的贡献却没有增加,这引起了乾隆的不满和对和珅存在意义的质疑。

最终,和珅在乾隆五十五年创立了议罪银制度,以金钱来免罪,这种行为不仅败坏了乾隆的名声,也让乾隆对他的信任大为动摇。

乾隆最终离世,嘉庆帝登基后,对和珅展开了严厉的清算,最终和珅在朝廷内外失去了支持。

和珅的落幕

嘉庆四年,和珅被指控二十条大罪,抄家问罪,面对此状况,和珅急忙拿出乾隆给的保命诏书,而诏书上只有三字:留全尸。他最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可见,乾隆与和珅的默契早在生前就已经破裂,而和珅始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他沉浸在自己的权势之中,或许他陶醉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但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无情地击碎了他的所有幻想。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是朝廷的权臣,挥洒着权力的辉煌;他曾经是乾隆的得力助手,为皇帝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权势和地位开始动摇,他的行为也逐渐引起了乾隆的不满。

最终,当乾隆去世后,他被新皇帝嘉庆帝清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或许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乾隆的遗诏继续保持权力,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面对嘉庆帝的清算,他最终束手就擒,被迫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的一生如同一场华丽的梦,最终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破碎。他或许永远无法意识到,那三个简单的字所蕴含的意义,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 阅读:1218
评论列表
  • 2024-01-15 15:56

    算人家算的多算自己算的少

  • 2024-01-15 18:20

    最后一句话有毛病。把嘉庆错说成乾隆。

  • 2024-01-16 08:03

    和珅从十一岁到三十岁先后八次赶考屡战屡败确在二十八岁走了仕途,我怎么看怎么看时间点都有问题?

浅弋道历史

简介:一杯浊酒,一首古诗,畅谈历史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