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一书的一点思考和启发

路边小石杜辉 2024-05-19 08:17:19

文/杜辉

当初买这书是当个和出版业相关的趣味历史来看的。阅读后还是有些小惊喜,此书信息量丰富,很有收获,比那些弄个书名骗销量的书强太多。

书中讲了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军方、行业协会、民间为军人提供免费图书阅读,以此来提高士气、进行心理疏导、辅助战争的历史。作为一名军事或历史爱好者,这书读起来十分有意思。如作为一个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出版业从业者,则能从书中看到的更多的内容,引发思考,提高对出版业的认知。

做出版一定要明白,图书阅读不只是阅读图书,阅读只是手段和行为,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提倡阅读,提供阅读的图书,只是让这种工具去达成希望达成的目的。而图书或者阅读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达成多种目的,同时起到多重效果。关键成本很低,广受欢迎,容易实现,有益影响潜移默化,影响长远。

先把书中的一些有趣的数据整理出来,可以窥见很广泛的历史、出版史,甚至是颠覆了原有的认知。

战前的1940年,美军只有17.4万人,战争结束时美军有1100万人。美国当时人口为1.3亿多人。其军人都接受过基本的教育,文化、身体素养得平均值很高,就是到战争末期也并没有兵力枯竭,其战争爆兵能力惊人。而作为对手的德日在战争后期都面临着兵源不足、兵员质量严重下降,后勤、武器供应不足的困境。所以谁能赢得战争不言而喻。

从1933年到1945年德国战败,德国在欧洲销毁了1亿册图书。1938年,纳粹查禁了18类,4175种,565名作家的图书。二战期间,德国在东欧焚毁档案馆735所,博物馆402个,学院513所,图书馆975家。销毁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近一半的图书,在俄罗斯销毁了5500万册。(此书数据作者估计是把西欧和东欧分别看待)

民间自发的公益活动胜利图书运动,其最终目标是募捐到1000万册图书,捐给军队,截至1942年末,募捐了900万册。(美国是41年12月参战的)。

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军方为军人提供了免费军供版(军方定制平装口袋本)图书1.2亿册。诺曼底登陆前夕,随登船的登陆部队上船的还有100万册军供版图书。军供版图书中,我所知的有两种成了我们这现在的畅销书,《布鲁克林有棵树》《了不起的盖茨比》。

1939年,美国仅有不到20万册平装书出售,1943年平装书销售了4000万册,1947年有9500万册,1952年达到了2.7亿册,1958年平装书销量首次超过了精装书。

战争末期美国有1100万军人,1500万参战的男女和1700—1800万军工企业劳动力。1945后的9年时间里,780万人退役军人接受了教育或培训,220万人注册了大学课程。1947-1948年期间,大学学生中50%是退伍军人。

书中内容有几个方面值得一说。

其一,战时在军人中推广阅读图书一种斗争的方式和手段。纳粹焚书,那这边就推广图书。那边不让看书,这边就提倡看书。出版和阅读是自由的一种象征,是对纳粹威胁的一种反抗。

其二,图书只是工具,阅读只是手段。战争初期、中期,一切是为战争胜利服务。战争尾期,除了保证战争胜利,还要解决接下来的战后社会、经济、民生问题。当然图书这一工具的作用不是单一的,通过推广阅读(其实是军人自发的渴望、迫切需求阅读)可以同时达成多种目的。成本低廉(一本图书采购价5、6美分,1940年美国普通工人年薪不到1000美元。),属于性价比极高的一种战争辅助工具。

其三,为军人提供图书的举措其实一直都有,但在战前已经空有形式,没有图书、没有经费、没有人重视,而战争把军人阅读的重要性一下提高了许多。

战争的突然爆发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战争初期的图书主要来自民间捐赠。开始大家一番热情,但总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且内容、品质参差不齐。许多书并不适合军人阅读,许多书捐赠纯粹就是废旧图书处理。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有限,当然确实可以凝聚人心,还是解决了当时一定的迫切需要。

度过了慌乱的开局后,军方包括陆军、海军都有专门的机构开始与出版行业协会合作,有目的的定向采购图书。行业协会开始用尽可能低的价格提供精装书,但精装书真的不适合战场上的阅读需求,后来被迫转变思路提供了军供版的平装口袋书。这种被迫改变成就了平装书市场的崛起。

其四,不管是美国的出版业还是别处的出版业,都有很大一批顽固、自负、傲慢的人群。从出版商到销售商,一开始对平装书是极端抵触的,但迫于军方的需求和战时纸张供应的配给制,最后也不得不接受了平装书。这种不情愿被迫的改变,让他们最终收到了远超想象的收益和市场。

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对精装书也不感兴趣。一方面是穷,所以精装书的价格肯定让人不舒适。一方面是精装书非常不实用、不方便。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冬天出门会在大衣兜里揣一本书,夏天则会在背包中放一本书,以便再通勤、等待的时候用碎片时间阅读,携带方便时相当重要的一项,当然也包括大开本的书一样不受欢迎。军人要行军、运输、战斗,你弄本精装书,又不好携带,又占地方,又分量重,在战争时期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而平装书尤其是军方定制的军供版口袋书,正好可以装在军装的口袋里。走那看那,携带方便,不增加负重,且还便宜,多好的东西。在战争年代,钱是很紧张的,便宜也是很大的一个竞争力和优势。

为了适应军供版的口袋书,出版商被迫重新对编辑、排版、设计、印刷做了修改,变更了理念,但因祸得福,为战后出版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其五,军人从家乡被征召,先要集训,后要被布置在海外。大部分人远离家乡千万里,寂寞、思乡的情绪自不待言。人空闲时候就容易瞎想,就容易有问题,如训练、执勤、作战之余。人还需要放松,尤其是在时刻生死的环境下。看书就是相当有效且廉价、有益的解决这些人心理、情绪问题的一种工具。尤其是在炮火连天,随时生死的战场,弄本书躲在战壕、掩体里看上几页,让士兵知道自己还活着,让他们可以回到正常的世界中,认识到自己不是杀戮机器是个人。

排解了一些寂寞、思乡之情,自然就能提高士气。人压力大的时候、困倦的时候,换个脑子效果很好的。当然美军为士兵还提供了电影、棋牌、体育活动等消遣,但阅读是最便捷,不受环境限制的一项活动,所以对于提高、保持士气,排解压力,有超乎想象的帮助。

其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世界,就有捣乱的人。不管是海军部图书馆负责人的鸡蛋里挑骨头让人厌烦的吹毛求疵,还是国会议员那些政客为了攻击对手而搬弄的法律和文字游戏。对于在前线做出重大牺牲的士兵,对于急需图书慰藉的灵魂,这些人和事让人厌恶和不齿。

其七,不管是军方为了提高士气的目的,还是出版协会出于爱国热忱而做的工作,这些行为都为战后的出版业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因为很多士兵在入伍前就不看书,顶多看看报纸杂志什么的。而在战争中迫于寂寞和压力开始阅读,并养成了阅读习惯,这些为战后的图书创造了巨大的消费群体(上千万爱看书的军人回归社会)。无心之举,结果插柳成荫,也是福报。

其八,美军的平均文化水平很高,都是接受过基本教育的,基本没有文盲。也就是给他书,他就能读,而不用担心文盲不识字的问题。从44年开始,政府军方又要面临战后上千万军人退役,重新融入社会、就业的问题。这时候,图书又提供了帮助,职业指南、人生规划、一些技术书籍都提供各种帮助。美国军方还以法律的形式,为退役军人上大学提供了便利并承担了费用。看似增加了政府和学校的负担,但在短期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中长期则培养了数百万高学历高素养的人才,这比投资还是相当划算的。

不要以为这些大头兵就会舞枪弄炮,学习起来也是好手,把那些正经上大学的高材生压得喘不过气了。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比起在战场上随时吃铁花生、被炮弹炸成碎块,上学真是太幸福的事。有吃有喝有温暖的地方睡踏实觉,不用担心随时会挂掉,还能减免学费,让自己以后有个更好的前程,幸福这事需要比对,受过苦难的人才知道如何享受幸福。

这书很好,超出了我的想象,看后收益很大,推荐推荐再推荐。做出版的,军事、历史爱好者都可一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