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拜其为师

精彩世界很美好 2023-05-29 22:52:48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个聪明而好学的年轻人,名叫项橐。他对知识渴望如饥似渴,每天都从早到晚地苦读书籍,追求着更深的智慧。

有一天,项橐听说孔子正在曲阜讲学。他立即决定前往曲阜,以便与孔子面谈。旅途中,项橐遇到了孔子的几位弟子,他们正驾着一辆马车向东行进,所以项橐请求搭乘他们的车子。

坐在车上,项橐与孔子的弟子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学问和风景的讨论。然而,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阻挡在前方的是一个小孩子,他叉腰站在路中间,不肯让路。

孔子好奇地询问为什么要停下来,弟子回答道:“夫子,这个孩子不肯让路,我们只能停下来等他离开。”孔子向前看去,果然看到小孩子的坚定态度。他好奇地问孩子为什么站在路中间不让车子通过,孩子平静地回答说:“这里有座城池,你们怎能过去呢?”孔子四下张望,却看不到所谓的城池。

孩子指着自己的脚下,解释说城池就在他的脚下。孔子顺着孩子的指引看去,发现在孩子的身后确实有一座用泥巴堆起来的城堡。好奇心驱使着孔子,他继续提问这座城池的用途。

孩子答道:“这座城池可以抵御车马。”孔子微笑着继续追问:“如果我一定要过去呢?”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马车应该避让城池,而不是城池避让马车。”这个回答出乎孔子的意料,他陷入沉思,无法给出合适的回答。

孔子最终回到马车上,命令弟子们绕道而行。他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孩子的赞赏和好奇。虽然他无法立即明白孩子的深意,但他深信这个孩子不同寻常,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必然能有大用。

弟子们心中暗暗不服,觉得这个孩子只是凭借着一些巧妙的言辞和态度,故意戏弄孔子。然而,孔子却深信此举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道理和智慧。

古时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踏上了一次东游之旅,他们来到了著名的莒国。正值春耕时节,田野里繁忙的农民们正在辛勤地耕作。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一位农民正在努力地耕地,他心生一计,决定考验一下这位农民的智慧。

子路走到农民身边,好奇地问道:“阿爷,您在做什么呢?”农民抬起头,满是土和汗水的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坚定地回答:“小兄弟,我在耕地,为了明天的粮食。

”子路笑了笑,接着问道:“阿爷,您每天都在这里耕地,那您应该知道您的锄头每天大概要锄地多少下才行。”这个问题似乎很无聊,但农民却陷入了沉思,一时无法回答。

就在子路得意洋洋以为自己占了上风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他看到了这个情景,不由得嘻嘻一笑,毫不客气地插话道:“大人,您为什么不知道呢?我的爸爸每天也耕地,他当然知道锄头抬起几下。”子路愣住了,没想到会被一个小孩子难住,他的脸上顿时涌起一片红晕。

而就在这时,孔子早已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他对这个机智的小男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与他交流。孔子向农民道了歉,然后询问了孩子的姓名和来历。得知他叫项橐,只有七岁的他却有着过人的思维能力,有时候甚至胜过成年人。

听了这番话,孔子对项橐更加赞赏,心生一计,想要将他收为徒弟。他对项橐说:“小朋友,你今天展现的才智令我刮目相看。现在,我们可以互相出题,谁答不上来,就成为对方的徒弟,如何?”项橐聪明地一笑,回答道:“夫子,您的话可当真?”孔子郑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绝对诚信。

项橐接受了孔子的提议,便迅速想出了一个问题。孔子思索片刻,然后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人活在世上,是因为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各种谷物。那你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辰?地上又有多少种谷物?”这个问题需要对宇宙和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考验着项橐的智慧与见识。

项橐静静地聆听着孔子的问题,然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信。他陷入思考,沉浸在对宇宙和大地的思绪中。片刻后,项橐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缓缓开口说道:“天地广袤浩渺,无法用尺寸来衡量。

因此,星辰应该是一天一夜的星辰,谷物则是一年一季的五谷。”项橐的回答出人意料,让孔子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这个只有七岁的孩子竟然能够以如此博大的眼界和智慧来回答问题。

孔子对项橐的才智越发着迷,他深深地明白,这个年幼的孩子注定有着不凡的未来。他决定将项橐收为自己的徒弟,传授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

孔子对项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决定收他为徒。这个故事开始流传,人们传颂着这个年幼却聪慧非凡的孩子。项橐之名如此响亮,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位圣贤。

然而,项橐并不轻易就答应成为孔子的徒弟。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要求孔子与他一同下水沐浴。孔子诧异地问道:“为何要下水沐浴?这与拜师有何关联?”项橐笑着解释道:“夫子,沐浴是拜师前的仪式,我们需要一同下水沐浴,以示尊重。”

孔子犹豫了一下,以不会游泳为借口推辞道:“我不会游泳,恐怕会沉下去。”项橐笑容满面地说道:“鸭子不会游泳,却能浮在水面,因为它有绒毛。而葫芦没有绒毛,却也能浮在水上,因为它中间是空的。”孔子陷入沉思,他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

项橐继续挑战孔子:“钟也是空的,为何不能浮在水上呢?”孔子默然无语,他无法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却深思的问题。对于孔子这样的智者来说,面对这样的困惑实在是难以承受。他不得不承认项橐的智慧和超越常人的见识。

孔子只能妥协,按照项橐的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设案,将项橐尊为自己的老师。这一幕令人感叹,世间竟有如此聪明过人的孩童,他们的相遇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这次东游的经历不仅让孔子遇到了聪慧的项橐,也孕育了许多后来流传至今的成语,如童叟无欺。孔子带着众多弟子返回了曲阜,而项橐也因此被人们熟知,被尊称为“圣公”。

孔子和项橐的对话让人们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是被尊称为圣贤的孔子也有答不出来的问题。这让人们明白,在这广袤的世界上,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而人们的学问只是其中的一滴水。

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无法回答项橐的问题而感到沮丧或尴尬,相反,他欣赏和赞赏着项橐的聪明才智。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智慧,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出独特的答案。

这段故事也告诉人们,学无止境,要保持谦逊和好学的态度。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伟大智者,也时刻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并不把自己的知识视为终点,而是不断地寻求新的知识和智慧。

这个故事还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渊博而看不起他人。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如何,都应该保持谦虚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华和价值。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才能共同进步。

因此,这个故事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提醒着人们要保持谦卑好学的心态,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而项橐,这个年纪轻轻就能与孔子对话并给予启发的聪明孩子,也被后世称之为圣贤,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对话,不仅仅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更是教育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识和与他人的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27

精彩世界很美好

简介:分享精彩世界讯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