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压《孤注一掷》,大咖降薪也要演,《奥本海默》牛在哪?

巴塞电影 2023-08-30 19:38:55

随着《封神》等国产佳作持续笑傲暑期档,8月的最后一部进口大片姗姗来迟:备受期待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终于携新作《奥本海默》来华。

在为期数日的“中国行”计划下,诺兰也由此成为近3年来第一位来华宣传电影的好莱坞导演,可见这位著名电影人对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视。

对于这样的“特殊关照”,内地影迷也没有辜负诺兰的热情:作为一部相对严肃的历史传记片,《奥本海默》在预售阶段票房就过千万,高于今年大部分进口片在内地的表现;首日更是力压后劲十足的《孤注一掷》,成功登顶票房日冠,持续书写“诺兰出品”金字招牌的影响力。

然而这部聚焦二战时期美国原子弹研发过程的电影,与中国内地观众的距离依然相对较远。尤其以非线性叙事等手法见长的诺兰,第一次选择这种基于真实历史的题材,因此本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必然具备一定的观影门槛。

所以作为普通影迷,《奥本海默》到底值不值得去看?

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建核大业”级配置

自立项起,《奥本海默》就以其耀眼的全明星阵容备受业内外瞩目:小罗伯特·唐尼、马特·达蒙和艾米莉·布朗特等千万级影星都主动自降片酬出演,弗洛伦斯·皮尤、拉米·马雷克等当红影星情愿接演影片中戏份不多的小角色。

不仅如此,影片的各个角落都不时出现着惊喜的面孔:肯尼斯·布拉纳、乔什·哈奈特、杰森·克拉克、戴恩·德哈恩……《奥本海默》的演员阵容,已经可以说与我们早期市场上同样群星汇聚的献礼片系列比肩。

只是,豪华的卡司绝不是本片唯一的看点,以基里安·墨菲为代表的几位主演贡献了堪称殿堂级的表演:墨菲以自己极强的角色把控力和情绪爆发力,完全把自己变成了奥本海默本人,不仅成功将这个传奇人物的心境变得让全球(也许除了日本)观众感同身受,同时更证明了自己是诺兰这部新片主演的不二人选。

虽然多年来诺兰对墨菲的“偏爱”有目共睹,且说选他出演奥本海默是因为“他那双湛蓝的眼睛”,但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能轻易发现,正是墨菲出色的演绎构建了电影的灵魂。

作为在幕后默默发力的奥本海默宿敌,小罗伯特·唐尼的表现堪称大师级别。他在《奥本海默》饰演的施特劳斯再次提醒了世界,除了大众认知中的钢铁侠之外,他还是一个功力深厚的表演艺术家。

影片尾声部分,在施特劳斯参选内阁受挫之后,唐尼的大段独白充满了感染力和张力,让你的注意力无法被任何其他事情转移,目光只能被他写实而精湛的表演紧锁——哪怕是反复横切的跳跃剪辑,也无法破坏其力度分毫。

当然,在主演之外,值得称道的表演也不乏一些惊喜客串:如加里·奥德曼饰演的杜鲁门总统,以及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帕什将军,尽管出场时长极短,甚至可以说是一闪而过,但却都有着画龙点睛的表现力。

无论角色大小,演员们都用厚积薄发的功力,让他们出现在银幕上的每一刻都值得欣赏。

除了演员方面的精益求精,《奥本海默》的制作同样保持在诺兰目前生涯的巅峰水平——比如本片十分出彩的音效,对场景情绪的渲染作用十分巨大,几乎就像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角色。

丝丝入扣的声效,配合着实拍的超现实概念性画面,打造出极其强烈的观影沉浸感,让大银幕几乎成为本片唯一可行的观看方式。

《奥本海默》的幕后,依然也是标准的“诺家班”阵容:本片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凭借和诺兰多年的合作经验,继续在IMAX摄影机的镜头下展现超水平的画面质感。

在《信条》时期就和诺兰一拍即合的配乐师路德维希·戈兰松,为《奥本海默》量身定制了十分紧绷但契合度极高的配乐,进一步深化观众的沉浸观影体验,引领我们直达故事的核心情绪。

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创作者看似无意间产生的灵感,往往是与社会的微妙变化相通的。

诺兰拍摄《奥本海默》同样也不例外,他拍摄本片的灵感当然不是如传说的那样,只来源于《信条》片场罗伯特·帕丁森送他的一本奥本海默演讲集,也不是他心血来潮突然对原子弹研发历史感兴趣,而是出于对时代和世界进程背后的深深忧虑和反思。

就在《奥本海默》全球热映的当下,好莱坞的演员工会正在和编剧工会一起罢工,要求制片方们重新审视人工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和待遇水平,而不是一味地用AI追求效率和节省开支。

我们都知道,随着ChatGPT的出现,很多行业工作和思考的方式都被彻底改变,就连处在电影工业之巅的好莱坞也无法幸免。

一项划时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必然伴随着全世界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新,但往往被忽视的,还有技术背后的反思和心理变化。奥本海默与Open AI不同,他所背负的包袱不是失业的岗位,而是血淋淋的至少22万条人命债。

尽管杜鲁门耐着性子告诉他原子弹“谁造的不重要,谁丢的才重要”,但是奥本海默脚下的焦土,以及那些消失在火光中的躯体,却只有他自己能看见。

这也是在诺兰的所有作品中,《奥本海默》的文学性堪称首屈一指的原因——他在本片当中延续了《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的人性化关怀视角,用充满悲悯但不居高临下的角度,把一段被国度和政治所限制的历史,讲成全人类都能共情的传说。

为了尽可能降低电影的晦涩程度,诺兰在这一部大大弱化了他已游刃有余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完全放弃了《信条》那艰深难懂的背景和逻辑游戏,转而用一种平实的历史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并且全程大量使用黑白/彩色画面和概念/人物解释性画面这种便于观众理解的工具,让那些对这段历史背景没有任何了解的观众都能欣赏本片。

同时,诺兰对于台词和场景对称性的执着,在本片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影片当中大量前后呼应的台词,殉道者和普罗米修斯的隐喻,以及片头地面积水的涟漪和片尾全球核爆震波等画面的对应等等,都让《奥本海默》跻身诺兰最具可看性的电影之列。

因此巴塞君认为,《奥本海默》不仅是诺兰个人生涯商业性和艺术性趋近完美平衡的一座新高峰,更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毋庸置疑,诺兰的《奥本海默》是为大银幕而生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请听从诺兰导演的建议,选择IMAX等尽可能大的银幕上观看本片——尽管没有华丽的视效场面,但影片精心雕琢的视听效果,以及视听效果背后激烈的场景情绪,只有在影院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至臻展现。

1 阅读:280
评论列表

巴塞电影

简介:尽享每寸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