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百年前东北胡子老照片,透露绺子独特的衣着武器与行为习惯1

历史爱杂谈 2024-05-15 04:54:13

当胡子,不犯愁,砸窑绑票真自由。

吃喝嫖赌敞开乐,花钱好似江水流。

有枪就是天王老,又跨合子又采球。

研究东北清末民国历史,不可能绕开胡子这个话题,其中涉及到了东北的社会人文、金融经济、哲学宗教等方方面面,是分析探讨东北综合文化的重要视窗。胡子群体被称为“绺子”,他们啸聚山林,通过砸窑绑票获得钱财,所图的是吃喝玩乐。

在清末民国东北各地县志当中,“绺子”与“胡子”都是最常见的字眼,其中不乏详细描述记载。但毕竟这些都是属于文字,缺乏直观性。

幸好在当时有人机缘巧合之下,使用相机拍摄到了关于胡子的真实照片,小编在此针对照片做出详细解读:

图1:胡子住宿

这张照片是胡子住宿场景,有人说是住在大车店,实际不然。旧时东北大车店都是南北大炕,中间有铁桶明火炉子。

东北从来都不缺燃料,木头柈子有的是。在冬天时候,大车店伙计一早一晚都会把火炕烧得烫屁股,明火铁桶炉子更是一天三遍,木头柈子燃烧起来“哞哞”响,如同老牛在叫。

所以即使是数九寒天,大车店里即使不说是温暖如春,也肯定不会感觉到冷,不然不要说招待脾气暴躁的胡子,就是甩鞭花的车老板儿、跑江湖打卦的半仙,也是要骂娘的。

那么,再让我们看看这张照片:右边坐着的胡子棉顶壳(棉帽子)都没摘,中间躺着的胡子在穿着棉叉子(棉裤)情况下,却还把褥子铺在身下。

显然这个房间里非常冷,而且走烟子(炕)也是拔凉——大车店没有这么干的。

实际这伙胡子当时应该是在民宅住宿,而且通过抹三合灰的墙壁、木活精致的窗棂、靠边的炕柜能够看出,这绝不是普通民宅,而是地主家——这并不奇怪,旧时东北的地主虽然会修建围子、炮台,但对于某些绺子而言这些围窑属于“活窑”(有交情),在路过时候会提供饮食住宿支持。

显然这就是一个活窑,炕上铺着的炕席都是崭新的——有过三十年前东北农村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因为火炕温度高,炕席用的时间稍长就会颜色变深,而且有残缺。

合理推测就是:这伙胡子是临时路过住宿,地主家里房屋多,在冬天只有平时住人的才烧火,闲置的自然不会浪费功夫。

而且通过窗户能够看出:这间屋子是厢房,因为正房要么是南北大炕,要么是只有南炕。南炕靠窗,窗户是上开扇,夏天可以掀起来。而北边不论是否有炕,都不会开窗户——为了防寒,不然扛不住西北风。

只有东西厢房才会使用这种窗户。

地主家这间厢房平时不住人,这次有胡子临时压下(住宿),于是安排他们住这里,炕席都是新铺的,火炕刚烧还没热乎上来,所以才会这个装扮。

而且这三人肯定都是崽子(喽啰),大掌柜以及四梁八柱另有温暖房屋安排。

照片中出现了四条长响子(步枪),看型号都是“老套筒”——汉阳造的早期型号,因为使用全长式枪管套筒,才有了这个称呼;后来使用护木取代套筒的新型号,才叫做“汉阳造”。

据此推测这个绺子的实力应该是中等偏上——上等绺子普遍使用麟春造、水连珠、金钩枪,下等绺子甚至有的崽子还使用洋炮(也称“抬杆”,老式火枪)……

三个胡子都把枪放在身边,甚至抱着睡觉。而当时正常的官兵休息时枪支都是集中交叉存放,可见胡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只有把枪拿在手里才踏实。

这不仅是防范外来突袭事件,也是对同伙的警惕。胡子彼此之间也严重缺乏信任,他们能信的只有手里的枪。

然后再说一下胡子脚上穿的东西,照片当中一黑一白,看起来像是踢土子(鞋子),实际却是臭筒子(袜子),当时管这个叫做“水袜子”,是朝鲜族人在冬天穿的一种高腰袜,在旧时东北比较流行。水袜子是羊毛材质,可将棉裤腿塞进去,外面再套上靰鞡或者是矮帮棉鞋,保暖透气。

图2:崽子大集合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刚入冬,因为其中两个胡子还头戴巴拿巴礼帽,而其他戴棉帽的胡子也都把帽耳朵掀起来,显然天气还没真正冷。如果是数九寒天,耳朵全都给冻掉。

看起来这伙绺子混得不错,这些崽子刚一入冬就都有棉裤穿——不要小看这一点,当时的绺子在入冬之前,评价大掌柜是否合格就是看是否可以给每个崽子都安排上棉裤穿。

每年一入秋,绺子在勒索钱财时候几乎都把棉裤事情放在嘴边:“还没有棉裤穿,还得你给张罗张罗……”

此外,在枪支方面也有所体现:后排左三、前排左一,使用的都是麟春造或者是金钩枪,显然实力不可小觑。

只是上衣却有些一言难尽:不合身!

尤其是前排右一那位,短啾啾的有些滑稽,而前排右二那位则是过长——只注重布料光鲜,忽视了大小合身。

至于为何如此:那是因为胡子平时最经常干的就是“串叶子”,即在行路时遇到别人穿的衣服比自己的好,就会高喊:“串串叶子”!

意思是把咱俩的衣服换一换。

可能这张照片拍完之后,胡子就分了红柜猫冬去了吧……

图3:胡子头领合影留念

即使小编不说,列位看官也能发现照片中三人都不是普通胡子,不论是气质、装扮,还是武器、造型,都明显与崽子大相径庭。

中间那位头戴毛皮帽子,脚踩短靴,外穿大衣,套裤塞进靴筒,干净利索,整洁大方,简直可以直接上T台走秀!

而身上的“九龙带”在当时更是稀罕物:十个皮盒里面可以装弹匣、钱财以及零碎物品等,十分方便携带。

右边斜跨的是带有木盒的匣子枪。

普通崽子乃至四梁八柱如果这个装扮那就是“僭越”,只有大掌柜才有资格。

据说这位乃是辽宁一带报号“老梯子”的绺子大掌柜,是旧时东北学历最高的胡子——考入奉天文会大学,在当时可是重点高校。

在旧时高小毕业都算知识分子的年代,一个重点院校大学生可想而知!

九一八事变之后“老梯子”走上了抗日救国道路,历经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屡建奇功,击毙鬼子不知凡几。后来牺牲,并在1987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能跟大掌柜一起合影的显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左手边那位穿长袍的,有人说他是另外一个绺子的大掌柜,报号“老北风”。

然而据小编所知:“老北风”虽然后来也走上抗日道路,但是他与“老梯子”并未合局,而且“老北风”绺子实力超过“老梯子”,即使合影也应该他站C位——胡子对于地位规矩十分讲究,看得比命都重要!

在小编看来,这位应该是绺子中的“翻跺”,即四梁之首的“托天梁”,属于军师角色,在绺子中地位仅次于大掌柜,需懂天文地理,会占卜打卦——这也与照片当中穿长袍形象相符。

根据“左辅右弼”的原则,照片中大掌柜右手边的则是四梁之一的“顶天梁”,称“炮头”,是绺子当中管直(枪法准)、传直(敢拼命)的代表人物。不信你看那位爷台的表情,是不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衣服装束也显然是有利于行动打仗,而且除腰带上插的匣子枪之外,还在左肩背一支步枪,看长度应是步骑枪——最大可能就是莫辛-纳甘1910式步骑枪。

毕竟在射程、威力、精准性等方面,匣子枪肯定没法与步枪相比。炮头关键时刻需要一枪定音,所以不但要有匣子枪,还要带步枪。

步骑枪比正常步枪略短,方便骑马使用,胡子日常行动恰恰离不开马。

而步骑枪在当时可是稀罕物,好不容易搞到肯定是要给炮头安排上。

图4:骑马出门

图5:马队行进

胡子的日常离不开马,一匹好马对于胡子的重要性等同于生命。当胡子干的是亡命买卖,要随时防备被抓,只有骑马才能来去如风、快速行动。

在当时胡子又称“马胡子”、“马匪”。旧时东北村屯如果有胡子路过,百姓称之为“过马队”。

“当胡子,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

“当胡子,多快乐,骑着大马吃饽饽。

可见不但要骑马,还得骑大马。

在图4当中出门的胡子骑的就是高头大马,看马头与脖子应该是“科尔沁马”或者是“三河马”,属于具有洋马血统的蒙古马;而图5当中的马就都很普通了,矮趴趴的。

图4当中的院子里还有多匹马,但这里并非花亭子(绺子据点),当时整个东北也没有这么气派的花亭子。毕竟平原的胡子是流动状态,而山里的胡子不可能修建起来这种规格房屋。

注意看:门楣上面雕梁画栋,十分讲究。门楼起脊,瓦楞整齐。而且还是全砖砌墙,院里有正房、厢房,显然是地主老财修建的大院。

显然这是与绺子有交情的活窑,临时路过落脚——如果是胡子砸窑住进去的,此时门口应该是一长溜的花轱辘大马车装运财物,然后把房子一把火烧作白地。

图4看天气已经寒冷,骑马的胡子戴着耳包,门口料水(放哨)的胡子则是把两只手揣进袖筒子里暖和。

图5同样是冬天,地上全是积雪。前面不远处就是一个村屯,明显没有修建围子,所以可是要遭殃了:不但需要给胡子办富(做饭),临走还得准备小项,比如海沫子(大酱)、浮水子(豆油)之类的。

图6:三人行

中间的这个胡子别看穿个毛坎肩、造得埋了咕汰的,实际上地位可不一般:斜挎着匣子枪,左右两边还有两个护卫。

虽然四梁也有资格挎匣子枪,但能有护卫的只能是大掌柜。

左右两人其中一个应该是八柱之一的“扶保柱”,即“内贴”,日常负责大掌柜的人身安全,只有大掌柜最信任之人才能担任——很明显,这两位都是大掌柜信任之人,看长相就能知道……

此外这三个胡子还是拍照达人,懂得摆造型:三人左手都没闲着,大掌柜的手拿10发装的匣子枪弹桥夹,而两个护卫则是手拿5发装的步枪弹桥夹。

胡子黑话管子弹叫做“柴禾”,因为没有固定补充渠道,所以很金贵,打一发少一发,很多胡子别看有步枪傍身,实际兜里可能只有三五发子弹。

因此,所谓“管直”仅限于大掌柜以及炮头等,普通的崽子整个职业生涯打出的子弹可能都没有大学生军训多,枪法准那都是吹给外行听的。

可见,这三个胡子是懂得拍照炫富的——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普通家庭拍照时背后会有一台电视机,是一个道理……

(未完待续)

12 阅读:3117
评论列表
  • 2024-05-17 16:11

    乱世

  • 2024-05-25 19:36

    几张照片老哥讲出来风云变幻,金戈铁马,博闻强记堪比梁宏达,幽默风趣不输马伯庸,直接让我路转粉

历史爱杂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