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周武王岳父的姜太公,被封齐地绝不是因功劳,而是另有深意!

阿智通鉴 2024-05-18 09:14:54

武王伐纣后,周王朝建立,在建立之初,开始给一些有功之臣分发封地。

而说到有功之臣,必须要提到姜太公,因为他不仅是有功之臣,还是周武王的老丈人,可谓是“亲上加亲”了,所以,周武王把齐地封给了姜太公。

表面上这是一件嘉赏有功之臣的好事,实际上,当时的齐国好多部落还未开化,性情野蛮,很不好对付。

何况姜太公受封的时候年岁已高,已经八十八岁了。这样的他该怎么治理好齐国呢?你看完后面的故事就会知道,周武王的这一决定大有深意。

周武王

周武王首封齐鲁之用意

我们熟知的“封建”一词,本意指封疆建国,出自《诗经·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封建”之制,由来远矣。不过,封建制在五帝时代并未取代原始氏族部落而成为通行的政治制度。史书记载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之事,乃在周武王建政之初。正如柳宗元《封建论》所言:“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灭商后:

至于周初总共封了多少诸侯,史料数据不一。《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吕氏春秋·观世》则曰:“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左传》明言武王封姬姓之国四十个,《荀子》则言周公执政时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周公执政,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即位初期,周公封的这七十一个诸侯国,显然是在其东征之后。

《吕氏春秋》则笼统地说周王朝封国四百余,另外有商朝的八百多个诸侯国归顺了周王朝。《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

所谓“周封八百”与“服国八百余”,以及商末周武王阅兵盟津之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皆非实数,乃极言其多也。周武王建政之初便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当无疑议。周武王为什么急于大规模分封诸侯呢?王志民认为,一是“论功行赏、奖励功臣的需要”,二是“拓疆镇敌、巩固统治的需要”。

武王首封他的师尚父姜太公,其次是其最具才能的弟弟周公旦,之后是弟弟召公奭、管叔鲜、蔡叔度,乃兼具“论功行赏”与“拓疆镇敌”之意。除此动机之外,笔者认为,武王急于大封功臣勋戚,实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尔。

盖在原始社会,天下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组成,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遂出现部落方国与天子分封的诸侯并存之局,《尚书》所谓“协和万邦”,可见部落方国之多!夏商之时,天子视天下为私有财产,予取予夺渐成惯例,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朝建政之初,不可能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因循旧制乃势所必然。更重要的是,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往往鞭长莫及,不具备实行郡县制的条件,只能分封弟子贵戚前往镇抚,朝廷才能放心。所以柳宗元认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姜太公的祖先伯夷(与商末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同名),就是一位被分封的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或封于申,姓姜氏。”《史记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

可见,周初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姓,吕氏,名牙,“尚”应是其字,“姜太公”是后人对吕尚的俗称。周武王娶太公之女邑姜,乃太公的女婿,故尊称太公为“师尚父”。在古代,晚辈须避讳长辈之名,应尊称其字。因此,笔者认为,“尚”乃太公之字,“牙”是其名。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经牧野之战,一役而毕其功,遂直捣朝歌,灭掉殷纣,建立周朝。胜利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周武王感到心中很不踏实,夜不能寐,忧虑成疾。

他曾对周公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周武王担心他的新王朝得不到上天的保佑,这只是一个方面。他面对的难题,一是殷商遗民是否对新政权真心拥戴,二是强悍的东夷人是否甘愿归顺。为了笼络殷民之心,武王把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都,又封弟弟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处于霍,管、蔡、霍三国对武庚形成包围之势,以监视武庚和殷人,号称“三监”。为了镇抚东夷人以及北方的戎狄部落,周武王首封姜太公于齐,再封周公旦于鲁,次封召公奭于燕。

这三个人都是周武王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齐国和鲁国远在东夷地区,燕国则与游牧民族山戎为邻,这三个地方皆远离都城镐京,属于边塞之地,并非中原一带的繁华富庶之区,派太公、周公、召公到这三个地方,是要让他们肩负起镇守边疆、抵御外敌、屏护周室的重任。鲁国东部是淮夷的势力范围,齐国东邻是薄姑国,东南则与莱夷为邻。

任传斗认为:“先封齐鲁,有着重要的政治昭示意义;从社稷稳定来看,当时东夷人尚未臣服,时常拥兵作乱,封姜太公于齐,就是想让姜太公迅速平定东方,实现天下归周大业。我总认为,历朝历代对官员的任命,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把最放心的人用在最不放心的地方’。对齐国和鲁国这样的布局,这样的安排,应当是周王朝的精心设计。”事实也证明,当时的东夷地区确实是难以统治的地方。

早在夏商时期,东夷人就多次与夏人、商人开战。殷商末年,殷纣王才勉强将东夷人镇压下去。正是由于殷纣王将精锐部队调到东夷作战,都城空虚,才给了周武王直取朝歌颠覆商朝的机会,此即《左传》所说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周王朝建立后,莱夷乘殷末之乱,认为新生的周王朝还没有能力来统治东夷地区,遂武力抢夺齐都营丘,幸亏姜太公早到一步,击退莱人,方得以在齐立足。

王志民在《齐、鲁分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写道:“周天子将灭殷的军事统帅姜太公封于齐地这荒僻的海滨,又面对如此强悍的莱夷势力,其目的主要不是封赏,也不是派其实施对齐地的‘统治’,而是来抵御莱夷势力对周人的威胁,亦即来巩固、拓展山东半岛一带的统治。”

周王朝首封齐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封赏功臣,而是为了镇抚东夷、屏护周室,如果将太公、周公封在成周一带,则是为封赏而封赏,失去了镇抚东夷的政治意义。太公封齐就国,本来是没有疑义的一段史实,在史学界却平地生出波澜,出现了太公封齐在周成王之时与太公先封于吕、后封于齐之说。

太公是否就国

周公旦被封到曲阜,但他并未就国,而是令其长子伯禽代表他到曲阜就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据《史记索隐》,召公奭被封到北燕,也没有就国,“亦以元子就封”。周公和召公留在镐京辅政,那么,周武王的谋主、师尚父姜太公是不是也留在武王身边辅政,没有到齐国就封呢?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之言:“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葬于周。五世之后乃葬齐。”

郑玄之言,未知何据。周公、召公没有就封,留在京城辅政,这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周武王忧虑成疾,英年早逝,成王年幼即位,因此周公一直留在中央主持朝政。周公大权独揽,令同样留在朝廷辅政的召公大为不满,“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为了缓和与召公的矛盾,周公除了耐心向召公作解释,还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召公与周公争权,如果太公也在朝廷辅政,二人当不会视太公如无物,太公也不会置身事外。这足以说明,周、召二人留在朝中辅政,此时太公已经赴齐就任国君之位。《史记》中也多次记载太公就封之事: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货殖列传》)

当然,关于太公就国“夜衣而行”,下车伊始便与前来争夺营丘的莱人大战的记载,确实十分可疑,崔述怀疑此事“绝类战国策士之言”,不无道理。如果太公带着大队人马就国,一般会在途中安营休息,一个小小的旅店也容纳不了大队人马。再说,如果诸侯们就国各带走一支兵马,几十位就国的诸侯岂不将周武王的数万军队抽空?

如果姜太公轻车简从以就国,到齐地后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支军队与莱侯大战。但是,这个故事再经不住推敲,也不足以证明太公没有就国,反而证明太公确实到齐国就位了,否则历史上不会出现太公“夜衣而行”的传说。除了《史记》,《韩非子》《荀子》《春秋繁露》《论衡》等典籍也有太公就国的记载。

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记载了太公就国后诛杀狂矞、华士之事:“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太公望东封于齐,海上有贤者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且不论太公诛隐士的是与非,此事亦可佐证太公就国之史实。

太公治齐五个月,便回镐京向周王朝汇报政绩。“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报政之后,不排除太公留在镐京辅政之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太公又回到了齐国。

试想,如果太公不就国,“留为太师”,那么谁代表他去治理齐国呢?谁是事实上的第一代齐国国君?因俗简礼、尊贤尚功、崇商重工这三大国策又是谁制定的呢?关于姜太公治理齐国的传说与事迹难道全是空穴来风?“三监之乱”爆发后,史籍中也没有太公协同周公东征平叛的记载。太公此时应该还在齐国,所以周王朝才派召公去向太公传达周王室的诏令:“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周公之所以派召公去赋予太公征讨其他诸侯的大权,意在笼络太公支持他的东征行动。平叛之后,参与叛乱的薄姑国、奄国被灭,周王室遂将齐国附近的薄姑国加封给太公,将奄国加封给伯禽。

由此可见,将齐地封给姜太公,周武王是有自己的考量的,而最后齐地也在太公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好了。

0 阅读:47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