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斧钺之诛

白驹说 2024-02-18 21:59:29

△科举殿试

01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应天府江南贡院。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这天,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放榜墙前人头攒动,被围得水泄不通。无数举子怀揣着对仕途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正目不转睛地在榜单上检索着,期待出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

状元福建陈䢿,榜眼应天府尹昌隆,探花浙江刘仕谔……一共有五十一名举子金榜题名。几家欢喜几家愁,高中者满面春风,昂首阔步而去,而更多的落榜生则是垂头丧气,掩面痛哭而归,人生的大喜大悲莫过于此。

△明·仇英《放榜图》(局部)

要知道,大明朝十年才开这一次恩科,下回不知又会在何时。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大批落榜举子肯定不甘心啊,一个个茫然地盯着放榜墙,虽名落孙山,却久久不愿离去。

就在这时,不知是哪个有心的举子大喊了一句:为何上榜者都是南人!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北方举子纷纷开始核对榜单上高中者的姓名,并三三两两议论起来。结果还真是,本次科考高中者竟无一个北人!

难道我北人连一个可用之才都挑不出来吗!北方举子心中立刻萌生出强烈的屈辱感,人群随之躁动起来,甚至有人开始向放榜墙投掷石头土块,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这下子可就要了亲命咯!

大明朝开了七次恩科,全是南人夺魁,而这次更绝,连进士都被南人包圆了。昔日,前朝蒙元开科举,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也是同比例分配名额,童叟无欺,如今这大明朝难道连蒙元都不如了吗?

很快,愤怒的情绪蔓延开来,北方举子人人笃定,本次主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都是南人,必是此二人在偏袒同乡,徇私舞弊。

于是,北方举子奔走相告,结伴走上京师街头,为自己鸣冤呐喊,矛头直指刘三吾和白信蹈。

举子们先是通过邀车驾的方式,试图拦下京师官员的车驾,以上达天听。然而,胡闹一通,京师乱做一团,官员们见状也纷纷闭门不出,明廷不得不令兵马司强行驱散。

拦驾告状不成,那就去敲登闻鼓。

大批北方举子汇聚于礼部衙门,开始击鼓鸣冤,礼部官员当然不敢怠慢,赶紧将此事上奏朱元璋。与此同时,举子们联名起草奏疏,开始直接向朱元璋发起控诉。

至此,事情捅到了老皇帝朱元璋面前,不出意外的话,必定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02

朱元璋一看奏本,不禁有些纳闷,这些年来自己铁腕治国,杀人如麻,难不成真有人如此头铁,还敢徇私舞弊?

老朱狐疑不定,于是直接叫来刘三吾,来个当堂对质。

刘三吾素来为人坦荡,自号“坦坦翁”,品德高尚,恪守节操,因此声名远播。八十五岁的老头受了这般污蔑,自然也憋着一肚子的火气,当场否认自己存在徇私舞弊的不法行为。此外,他也详细言明了造成这次科考结果的缘由:此前连年战乱之下,北方文化衰败,已被南方远远甩在后头,尽选南人入榜,实因北人技不如人。

△刘三吾

道理老朱当然听得懂,但事态的发展却已超出了他的预料,这大明朝野上下竟因此事而分出了楚河汉界,俨然打成了一锅粥。

南方官员纷纷谴责起北方举子的人品,认为其技不如人还敢在京师造次,必须从严法办,以儆效尤;而北方官员则认定空穴不会来风,极力主张彻查此案,还天下举子一个公道。双方针尖对麦芒,争执也日趋白热化。

联想到此次科举北方举子人数骤然减半,再加上北方官员的义愤填膺,朱元璋敏锐地意识到,此案已演变成一场颇为棘手的政治风波,必须妥善解决,才能安定人心。

就这样,朱元璋决意彻查此案,而在此时,一度失去朱元璋宠幸的侍读学士张信主动请缨,不管不顾地一头扎进了漩涡之中。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初十,专案组正式成立。当天,专案组组长张信便带领知名学者严叔载等一众文官以及本届状元陈䢿、榜眼尹昌隆、探花刘仕谔,风风火火地展开考卷复查工作。

很快,调查结束,张信自信满满地将本次调查结果呈报朱元璋:经专案组现场核查,本次科考程序合规、一切正常,亦不存在徇私舞弊,结果真实有效。与此同时,张信等人还指出,北方举子的考卷确实差南方举子一大截,甚至还有不少犯忌讳的词句。

如此结论,北方官员万万不能接受,认定其中必有猫腻。很快,他们便上疏弹劾刘三吾、白信蹈、张信等人,痛斥刘三吾、白信蹈指使张信等刻意挑选存在严重问题的考卷上报,以混淆视听,蒙蔽圣上。

面对诬陷,张信等人自然不服,同样据理力争,请朱元璋明辨。

然而,无论主考官还是专案组都未能领会皇帝的圣意,在朱元璋眼里,真相并不重要,他要的是帝国的长治久安,而非谁对谁错。

△明太祖朱元璋

03

大明立国以来,北元残余势力一直盘踞在漠北,对帝国形成巨大威胁。朱元璋的根基在南方,都城也在南方,而北方胡汉杂居,不少人仍心系蒙元,为此,朱元璋寝食难安,从未掉以轻心。

现如今,科考一事大有撕裂南北的先兆,这样无异于主动将北方人心推向北元,显然已经触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线。

风云突变,局势骤然反转!

朱元璋怒斥张信办事不利,随后撸起袖子下场,从裁判员化身为运动员,开始亲自为北方举子站台。首先,朱元璋便将刘三吾、白信蹈、张信等人下狱论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对于道德模范刘三吾,老朱实在是找不出其徇私舞弊的证据,最后绞尽脑汁才想到十几年前刘三吾曾为胡惟庸鸣冤,因此给刘三吾扣了个蓝玉余党的帽子,以谋反罪论处。随后,念在刘三吾年事已高,免其死罪,充军戍边。

但白信蹈就没这么幸运了,他被朱元璋认定为科场舞弊,判处凌迟极刑,而与白信蹈一同惨遭千刀万剐的还有专案组组长张信。

张信万万没想到,自己秉公执法,非但没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反而给自己惹下了杀身之祸。一开始,无论如何加刑,张信都死不认罪,狱吏们不得不打起了张信家人的主意。一番酷刑之后,家仆屈打成招,被迫在供认张信舞弊受贿的证词上签字画押,张信最终也惨遭凌迟。

倒霉的还有本届状元陈䢿和探花刘士谔。也不知为何,朱元璋盯上了此二人,给他们定了个以文辞误导皇帝的罪名,被判充军流放,后来二人又遭弹劾,终究难逃被诛杀的命运。

惩处涉案人员只是朱元璋“拨乱反正”的第一步,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重新遴选高中者六十一名,这次,清一色都是北人。

这还没完,对于这批金榜题名的北方举子,朱元璋破天荒地给予重点照顾。其中的佼佼者,例如韩克忠迅速被升为翰林修撰,而王恕、焦胜、陈诚等人也受到破格提拔。

风波平息了,北方士人也得到了安抚,这下,老朱终于满意了。

04

几年后,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文即位。

新皇帝并没有忘记刘三吾,毕竟谁都知道,刘三吾的黑锅是太祖皇帝强加的。不久,朱允文便赦免了风烛残年的刘三吾,令其返回应天,免受边塞风霜之苦。

又过了许多年,轮到仁宗朱高炽即位。

在新一轮开科取士时,朱高炽面临与太祖朱元璋同样的难题:南北之间,科举该如何取士。

为此,颇为苦恼的朱高炽召来“三杨”中的杨士奇,请教他的看法,双方遂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杨士奇:科举应当南、北士子都录取。

朱高炽:但北人的学问远不如南人啊?

杨士奇: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却大多为人轻浮。

朱高炽:那现在该怎么办?

杨士奇:考试的时候遮封考生的姓名,但让他们标记代表属地的“南”“北”二字,如果取士一百人,则南人取六十人,北人取四十人。这样,无论南北之人才,皆为陛下所用。

朱高炽:好主意!往年北方士人少有获得品级的,因此倦怠懒惰成风,如今运用这个法子,则北方学者也会因感激而奋发上进。

很明显,对于大一统的王朝,在长久的平衡和绝对的公平之间,皇帝都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前者。

朱元璋、朱高炽等王朝初期的皇帝们算盘打得啪啪作响,自认为找到了令天下士子归心,从而使大明长治久安的良方。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到了王朝后期,朱家的子孙们将不得不面对空前激烈的地域党争。

在先皇帝们的无心插柳之下,齐党、楚党、浙党、昆党等地方士绅集团层出不穷,相互打压倾轧,疯狂消耗着大明最后的国运。

终于,帝国轰然崩塌,争来争去,不过是一场空……

END

20 阅读:4799
评论列表
  • 2024-03-12 17:24

    成绩本来就好的不会搬到北方住几年?本来在南方勉强及格的换了北方户籍搞不好就拿第一名了[呲牙笑]

  • 2024-03-20 21:58

    现在仍然如此。

  • cz 3
    2024-04-09 11:04

    状元榜眼探花是殿试之后才产生的,而明代殿试放榜的地点位于午门,不是江南贡院。

  • 2024-02-20 16:16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