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大禹治的是什么水?

不明山人 2023-12-26 14:51:21

书上怎么说?

《史记-夏本纪》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故事。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

“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舜)乃殛鲧……而举鲧子禹……”

“禹居外十三年……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当然了,司马迁也是搬运工,关于大禹咋治水及治水的成果基本上参考了《尚书-禹贡》篇。

超级工程

显而易见,大禹治水是超级工程。

我们以道九山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

壶口、雷首至于太岳。

砥柱、析城至于王屋。

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

道嶓冢,至于荆山。

内方至于大别。

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需要翻译不?

其实很好懂的,就是从哪儿开始,经过哪,到了哪。

重点是这些地名的位置。

大部分是比较确定的,比如汧、岐,基本就是关中盆地的西部,周朝人就是从这儿发家的。

但也有些仍然是聚讼纷纭、争论不休,比如外方、内方,比如汶山。

尤其是对汶山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对治水的怀疑。

如果汶山是四川西部的岷山,那道九山的最后一路,实际上是沿着长江走,差不多三千公里。

就说现在,中国基建这么好,道路四通八达,哪位徒步走这条线路,不想太累的话,得一年,辛苦一点,也得半年。

而大禹和他的部民不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他们是集探路、修路、治水于一体的。

如果是秦始皇的动员组织力和秦始皇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力,十三年是可能的。

对大禹时期,以中华大地上实际的部落散装现实,以当时的部民数量和生产力,实在难以想象。

另外,如果汶山即岷山的话,大禹他们怎么克复蜀道难不说,进了四川不得跟三星堆人干一架?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大禹治水是可以上推至皇帝时代的华夏部族十余代甚至数十代“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成果总结。

但还有一个问题,这洪水来的蹊跷。

洪水何来?

关于大禹时期大洪水的由来,学界有很多假说。

比如海侵说。

此前几篇推送,多次提及新仙女木事件,也即大约1.2万年前的全球剧烈降温事件,持续一千多年。

降温会导致冰川扩张,进而导致海平面下降,海水倒退,陆地沿大陆架扩张。

而等仙女木事件结束,叠加其他因素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海水扩张,沿海陆地被淹没。

已经有相当多的考古学证据证明,公元前5500年左右的海侵高潮,曾经导致相当数量的史前聚居点被毁。

但海侵说对大禹而言,似乎年代久远了点,如果我们相信大禹治理的洪水源自海侵,那基本上就约等于说《禹贡》只是神话,史实可信性就聊胜于无了。

大禹治水只是个故事,倒也不是不可能,故事能凝聚共识嘛!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共识对部落生存很重要,说个谎也无伤大雅了。

再就是黄河下游泛滥说。

这个说法的漏洞在于水量,雨季内涝、黄河决口,达不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地步,也不至于让大禹他爸爸治了九年也没治明白。

不过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团队通过对喇家遗址的发研究,提出了堰塞湖假说,填补了这一漏洞。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发现于1981年,遗址存在年代大约为4000年前。

遗址发掘显示,聚落先毁于地震,随后又被洪水掩盖了痕迹。

于是,吴庆龙团队做了这样的推测:

1、首先发生大地震,喇家聚落的居民在地震中丧生。

2、同时,地震中,黄河上游积石峡一代山体滑坡堰塞黄河河道,形成堰塞湖。

3、一段时间后,堰塞湖集聚了巨量的水,又从积石峡决堤溃坝,于是洪水裹挟泥沙漫过了喇家聚落。

4、同时,堰塞湖泄洪导致黄河下游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洪水。

我把循化、尖扎县一带平均海拔提高200米后,大体画出了可能的堰塞湖形态。

这一大盆女神的洗澡水宣泄下去,确实有够我华夏祖先受的。

当然了,这也是一家之言。研究历史就这样,证据少,只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不管怎么说,吴庆龙老师这个猜想有点刺激!

4.2k干旱事件

堰塞湖假说最靠不住的地方大概是时间。

通过C-14对喇家遗址遗骸的测定,基本确定大地震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

而根据我们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大禹建立夏王朝的时间则在公元前2070年。

足足差了150年。

不过不考虑时间,倒解释了为什么鲧治了九年没用,禹治了十三年有用。

堰塞湖水流光了,洪水自然也就消退了嘛!

所以,还是没有答案。

但有一件时间差不多对得上的事儿,值得注意,那就是4.2K干旱事件。

也就是大约4200年前左右,全球范围内有一次降温、干旱事件,持续时间不算长,大约200年。

不过干旱是整体的,局部地区反而可能因此变得多雨,如果黄淮地区恰是这样的地区,时间就对的上了。

影响是:降温导致中国西部地区更冷;多雨导致黄河下游泛滥。

于是,一种可能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边的部落和东边的部落都往河南、山西一代迁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融合。

最终,大本营在河南、山西的华夏一族,以东道主之利,实现了对西起陇山、东至海岱、北抵恒山、南达于江的各部落的初步整合。

至大禹,通过对融合历史的解释,以大禹治水为表现形式,掌控了舆论,我们称之为笔杆子。

同时,通过以治水为核心的大工程建设,掌握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我们称之为钱袋子。

最后,通过会稽山会盟,以防风氏后至为由,诛杀了防风氏首领,向天下炫耀武力,我们称之为枪杆子。

至此,以对笔杆子、钱袋子、枪杆子的牢牢掌控为基础的组织建立起来,自然也就具备了统治机器的固有属性。

国家诞生了。福兮祸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禹治的是什么水?

1 阅读:33

不明山人

简介:历史,不只是历史。